现代文阅读备考应强化三种意识

2010-08-15 00:49
中学语文 2010年3期
关键词:现代文文体境界

林 峰

在现在的高考语文卷中,现代文阅读的文本样式可以说是变化多端、内容庞杂,因此,在具体的备考中常常令人手忙脚乱,重点不知在哪里,眉毛胡子一把抓,效果大多不怎么好。到头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有一种吃力不讨好的感觉。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有什么办法能够扭转这种局面,帮他们理清思路,减轻负担,坚定信心,提振士气呢?据笔者的经验,在高考文本阅读备考中,重点强化三种意识,变繁为简,聚散为整,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这三种意识就是:文本意识、文体意识和用题意识。

所谓的文本意识,是指“以文为本”的意识。为什么这么说呢?高考对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要求有六项内容: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③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④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⑤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其中反复地强调了“文中”一词。这明确地告诉了我们:“高考现代文阅读理解的命题都是以所读文章为依据的,考查的内容都是对所读文章的理解或延伸的理解,它们的答案必然与所读文章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即使是‘探研题’也不例外。”这就叫“以文为本”。在现代文阅读备考中,这种意识应不断加强。这有助于学生集中精力研读文章,准确捕捉信息,科学组织答案。那么,这种意识应该怎样强化呢?笔者的做法是 “不断地感受,反复地证明,时刻地强调”。“不断地感受”就是不断地拿各年各地的高考现代阅读题及参考答案给学生看,让学生找到答案在文章中的出处,感受答案与文章的关系,确信“文本”的作用,坚定研究“文本”的信心,提升研究“文本”的兴趣和动力,从而为之后的解决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反复地证明”指的则是不断地引导和训练的过程。这种训练不是那种铺天盖地的题海战术,而是指在每一次每一题的训练中都要引导学生利用 “文”“题”对应的原理去寻找与答案相关的信息,最后得出自己的答案,再与参考答案相比,以其相似度来证明“题从文出,答自文来”的道理。而所谓的“时刻强调”,指的当然是感受的前后、训练的前后、证明的前后,都不忘记提醒学生“答案就在文章里”这句话,从而达到强化“以文为本”的阅读意识,坚定学生的阅读信心,为其顺利跨越现代文阅读这道防线提供可靠的心理保证。

文体意识是从属于文本意识的一种重要的阅读意识,之所以把它单独拿出来进行强调,主要是因为它在现代文阅读备考中有着不同凡响的作用。从以往的高考卷中我们不难发现,现代文阅读的文体特征是较为突出和相对固定的。而在新课改地区的《考试说明》中,还明确了现代文阅读考查的文体及相关要求。如2009年广东《考试说明》规定现代文阅读必考部分的文体为“一般论述类文章”。对现代文阅读选考部分中的文体要求是这样描述的:“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而在近三年的广东高考中,必考部分的文章都是“社会科学类”议论文;在选考部分,2007年考了散文和人物访谈(新闻类),2008年考了小说和科普文,2009年考了散文和人物传记。从中我们可知,这些文体和《考试说明》中提及的文体是完全一致的。所以在现代文阅读备考中,教师要让学生清楚这些,以便使其避虚就实,有的放矢地进行复习备考。另外,不断地强化现代文阅读的文体意识,有利于调动学生备考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明确备考的目标,明晰备考的思路,提高备考的效率。因为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写作方法、思路和结构形式,根据其特殊的形式,人们可以较容易地界定和捕捉文中的重要信息,从而提高阅读速度,为快速答题提供了保障。以必考文本议论文为例,这种文体告诉我们,论点、论据、论证是其三要素,所以在阅读议论文时,凡是论点,不管是总论点还是分论点,不管是作者的观点还是其他人的观点,都不要放过。而论点的位置也常常是比较固定的,如首段尾段、段首段尾、例前例后、过渡段等。议论文中论据的特征也是很明显的,它有时有诸如“……曰、云、说,比如、例如、就像”等提示语,来引出道理或事实论据;有时则直接进行人物事例或事实现象的描述。明确了论点和论据后,用我们熟悉的常用论证方法去检验它们之间的关系及文章段落结构的关系就可以准确地判断文章所用的论证方法了。掌握了这几点,我们就可以很快地读完一篇议论文并准确地进行有效的标注,把有效的信息简明地突显在文章和脑海中,为准确、高效地答题创造条件。在指导学生备考时,教师要以此为突破口,把文体特征作为打开文本阅读理解的一把钥匙,通过典型文体题例的解读,不断引导学生养成按文体特征阅读的习惯,从而达到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效果显著的目的。还有,很多现代文阅读理解题的解题思路都与具体的文体要素有关。如一些问“作用”的题目,就小说而言,常常要考虑其对小说三要素及小说主题的影响;就新闻而言,则要考虚真实、及时、准确及现实性的特点;就传记而言,则要考虑真实、准确、生动性及其启迪性。教师在解题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与文体特征联系起来,将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进一步地强化文体认知和文体利用的意识,在现代文阅读理解中不断取得进步,最后走向成功。

最后谈一谈现代文阅读的用题意识。所谓用题意识就是利用题目信息帮助阅读理解的意识。大家知道,几乎所有现代文阅读理解题的题干都有定点阅读或定向阅读的特征,即点明阅读某些段落或要求研究与某一内容相关的问题。正因为这样,许多同学在阅读文章之前都会先看看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我觉得这种方法是很好的。这样做可以增强阅读的目的性,提高阅读的效率。反之,则可能会浪费很多的时间,影响做题的速度。不过,这里要强调的是,并不是先看题后阅读就一定能利用题目提高阅读效率,其中的效果还要看你审题的能力。一般的,定点性的问题属于局部问题,大多可以现看现做,所以阅读文章前,这样的题目先作简单了解即可,做时再作钻研;而定向性的题目多数是与全文内容有关的,其答案多数须要筛选或整合,所以作答时极易漏掉一些信息。因此,在阅读文章前,就要审清题目,确定其中的关键信息,把它作为引导阅读、锁定答案主要信息的依据。以2008年广东高考现代文阅读《诗与直觉》为例,其第三题是这样的:“在‘诗的境界’形成过程中,只能有‘直觉的知’而不能有‘名理的知’。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这个问题的关键词是“这种说法”,这个词语告诉我们,文中有关于“‘诗的境界’与‘直觉的知’及‘名理的知’”的关系的内容,是定向性的问题,因此,阅读时只要遇到这方面的内容,我们就等于得到了答案的信息。事实就是这样的,在文章的第4、5段,作者正好论述了这个问题。其第四题涉及的内容则更广泛,它是这样问的:“‘见’升华为‘诗的境界’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这里的关健信息是“‘见’升华为‘诗的境界’”,也就是说,凡是与这个内容有关的内容(句子)我们都要关注。根据“‘见’有‘直觉’与‘知觉’”之分的解释,通读全文,我们发现与关键信息“‘见’升华为‘诗的境界’”相关的句子在文中第3、4、5段各有一句,它们分别是“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诗的境界的突现都起于灵感。灵感亦并无神秘之处,它就是直觉,就是 ‘想象’,也就是禅家所谓的‘悟’”、“一个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觉中成为一个独立的意象,那就还没有完整的形象,就还不能成为诗的境界”,它们就是参考答案的原始信息,而参考答案与此内容几乎一致。这表明,审清题目,利用题目的关键信息帮助我们准确捕捉信息,提高阅读效率是非常有效的。所以,在备考训练中,这种关于利用题目的意识要不断地加以强化,以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为学生全面提高文本阅读理解能力增添信心和提供保障。

以上三种意识不是具体的阅读方法,而是整体的阅读观念;不是就某一篇文章而言的,而是对所有高考现代文阅读而言的。因此,它的作用是引导性、建设性和激励性的,是学生主动学习、明白学习、有效学习现代文阅读文本的开始,所以,在高考现代文文本阅读备考中,强化这三种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猜你喜欢
现代文文体境界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专项训练 现代文阅读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品“境界”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让概括思维成为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利器”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慎独的境界
高考现代文阅读应关注的几点
“人师”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