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国际贸易转型升级的探析

2010-08-15 00:49湖南工学院经济与管理系赵少平
中国商论 2010年23期
关键词:价值链国际贸易升级

湖南工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赵少平

关于我国国际贸易转型升级的探析

湖南工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赵少平

国际贸易在我国内外贸易中地位突出、影响广泛。本文主要从国际贸易的现状和制约因素入手,提出了目前国际贸易的主要发展趋势,即由产业价值链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挺进;由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挺进;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产业挺进。同时,在对我国国际贸易转型的制约因素和发展方向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国际贸易转型应从三资企业支配向民族企业为主转型,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等对策。

国际贸易 产业转型 产业升级

1 我国国际贸易转型升级的概述

1.1 我国国际贸易转型升级的现状分析

国际贸易由无到有,发展至今,已经占我国内外贸易的半壁江山,成为一种以国内企业为主体,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要经营模式,以纺织、化工、玩具、机电、钢材等产品为主要出口品,以发达国家为主要出口市场,伴以本地采购比重不断增加的贸易方式,对我国国民经济、就业、国际收支及产业结构调整等做出了突出贡献。国际贸易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一种重要方式。由过去的外汇缺口、资本缺口和供给缺口已转化为知识缺口、竞争力缺口和需求缺口。在单纯鼓励出口和优惠外资的导向下,国外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和企业向我国转移,而我国资源价值和环保成本没有完全得到补偿,加剧了我国的能源、资源和环保压力。

(1)国际贸易比例先升后降

近年来,我国的国际贸易总额并没有因为西方的金融危机而大幅下降。特别是国际贸易幅度,前期增长明显,后期有了小幅回落。主要的原因是国际贸易虽解决了国内大量劳动力的就业,但国际贸易附加值不高,一般处在国际分工的末端,发展方式粗放,利润少。国际贸易额比例回落,是产业升级的需要。

(2)由中低端向高端转型升级

当前,劳动密集型产业虽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还占有很大比例,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务必需要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支撑。我国已经制定了国际贸易升级的政策,鼓励国际贸易从产业链中的低端向高端。如提高医药、清洁能源等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同时降低家具、钢材、纺织品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此类政策的实施,可以带动产业的优化升级。

(3)进料加工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

自1993年以来,在我国进料加工贸易中,三资企业占70.5%,其在国际贸易中一直占据领跑位置。主要原因是在改革开放初始,我国政府一直从政策上鼓励三资企业从事加工贸易,于是国有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比例逐渐下降。

(4)国际贸易产品占据国内市场

国际贸易产品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才进入巨大的国内市场的。由于中国政府逐步取消对外资企业准入的限制,同时,在国际市场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屡遭反倾销调查的对外贸易产品不得已重新思考出路,纷纷选择把目光投向国内市场,且在国内市场上占据了重要位置。

1.2 影响我国国际贸易转型升级的主要制约因素

(1)产业技术水平落后

我国国际贸易企业的技术水平普遍较低,其中近3/5的企业技术水平达不到国际平均水平,另有不到1/5的企业技术水平等同于或略低于国外跨国公司的一般水平。与国外同行业企业相比,我国对外贸易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为劳动力成本低,而质量与技术却不占优势。这些现象说明我国对外贸易产业的技术水平非常落后。

(2)国内产品缺乏竞争力

我国国内的产品技术含量低,质量参差不齐,大部分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发机构,创新能力低,同时缺乏有效的管理,信息来源相对封闭,很多企业并不了解国际标准,所以生产出来的产品达不到国际标准,加上国际市场营销渠道不畅,从而导致市场占有率不高,国际知名度不高。许多国内产品存在着价格偏高、交货延误、运输缺乏保障等缺陷,也削弱了其竞争能力。

(3)劳动力素质低且数目庞大

虽然劳动力优势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最大的比较优势,但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和职业教育并不高,可以大量供给的主要是未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简单熟练劳动力,因此我国的国际贸易只能停留在产业链中增长率较低的低端,缺乏在国际分工产业链高端和中端领域里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

(4)相关政策不健全

我国的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我国的产业政策鼓励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发展,可是贸易政策却提倡刺激技术密集型对外出口的增长,从而导致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能力较低。

2 我国国际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

我国国际贸易转型升级是为了提升我国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上的分工地位,加速产业的优化升级。具体的方向如下:

2.1 发展上游的零部件配套产业

我国国际贸易要不断地向简单产品到复杂产品的设计生产活动领域拓展。鼓励对外贸易企业与本土上下游企业的配套作业,依照国际市场的品质要求与生产管理规范,实施本土企业加强管理、提高技术水平,以提升整体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优势。

2.2 支持和鼓励自主研发

支持和鼓励自主研发,向研发、设计、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进军。当然更重要的是从事研发活动的人员,他们的劳动生产率远高于从事简单对外组装的工种,所对应的工资也应该是普遍劳动密集型工人工资的几倍到几十倍之多,从而大大提升贸易的附加价值。

2.3 延伸服务链

通常向下游服务价值链的延伸我国对外贸易,可以从发展物流、仓储、配送服务等,也可以到境外去控制销售渠道和销售环节。很多商品的出口离岸价和它最后到消费者手里的零售价格,都有相当大的差异,这说明大量的价值是在服务环节里面,而我国在国际贸易的价值链中目前只分享其服务增值的很小比例,价值链向下游服务增延伸空间很多。

2.4 强化国际贸易管理

首先要完善对外企业制度的规范,当前划分对外贸易企业的标准以是否遵守海关监察管理规定及进出口总额等标准来划定,条件相对比较宽松,我们在今后的相关政策制定时,务必要考虑的是企业的社会保障以及企业环保事业的需要,参照政策要求来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2.5 保护环境,集约利用土地

集约利用能源、土地与资源,做好洁净生产、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的各项工作。目前我国面临日益严重的资源能源短缺、环境危机和土地资源不足等问题,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加快国际贸易的发展步伐。在另一方面要认识到,环境和土地是不可贸易的,所有国际贸易要坚持保护环境及集约利用土地的准则。

2.6 中央政府对国际贸易未来方向的引导

(1)提高招商引资的层次。在严格控制二高一资项目基础上,重点引进跨国公司的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对外制造环节、研发中心、运营中心、营销中心以及售后服务中心,重点引进具有创新科技能力的新兴产业。

(2)国际贸易应重点考虑对国内产业的带动、辐射和扩散。在吸引外资和大力发展国际贸易的同时,要靠地方政府大力支持本地企业的发展,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为跨国公司对外配套的情况,鼓励中小民营企业参与国际贸易和全球采购体系。

(3)要不断提升与跨国公司开展深层次合作的档次。我们应该使国际贸易环节由简单技术和工序的加工、组装,到附件辅件对外制造,到一般部件对外制造,到主要部件对外制造,到关键部件对外制造,再到高级复杂的知识技术人才密集型组装转型。

3 结语

国际贸易转型升级是一个长期战略。首先,国际贸易应由对外制造为主逐步向采购、对外制造、分销服务、售后服务以及研发、信息资讯等方向转型升级;其次,国际贸易应沿着价值链逐步由低向高、由简单向复杂、由生产向综合服务和全球运营方向转型升级,其中全球化综合人才的培养和选择机制至关重要;最后,国际贸易的转型要有完善的机制,以政府为引导。综上所述,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型升级本质就是在保持我国国际贸易价值链环节绝对优势的基础上,使我国部分有条件的企业从价值链底端,逐渐向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同时,注意发展配套业务,最终实现产业价值链、企业和区域的全面转型升级,从而使我国国际贸易在国际产业价值链分工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实现国际贸易的转型。

[1]笪凤媛.张卫东社会分工与专业化背景的三次产业交易转换及测算:1978~2007[J].改革.2009,(09).

[2]周经,徐松.金融危机下我国经济贸易转型的相互影响因素分析——基于VAR模型[J].经济问题,2009,(11).

[3]王怀民.产业转移、产业升级与内地贸易中心的建立[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3).

[4]邬关荣.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以服装产业为例[M].北京:经济科学出社.2007,(4).

F590

A

1005-5800(2010)10(c)-201-02

赵少平(1973-),男,湖南衡阳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

猜你喜欢
价值链国际贸易升级
莱克勒(天津)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你应该知道的国际贸易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回暖与升级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
对中国国际贸易中“贫困化增长”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