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服务业国际化趋势及发展对策①

2010-08-15 00:49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李敏
中国商论 2010年23期
关键词:国际化服务业服务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李敏

后危机时代服务业国际化趋势及发展对策①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李敏

在后危机时代,加快服务业国际化是各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也是各国经济竞争的焦点。我国服务业国际化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应的产业基础,同时,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巨额的外汇储备使我国服务企业在后危机时代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我国服务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国际化经验不足、人才缺乏等制约因素比较突出。为此,建议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度来重视服务业,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海外投资,从而推进我国服务业的国际化发展。

服务业国际化 后危机时代 金融支持 新兴服务业 国际转移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经济正在向服务型经济转型,国际产业重心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服务贸易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迅速提升,已经成为各国经济竞争的焦点。在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在经历了巨大冲击后开始缓慢复苏,服务业成为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主力军。国际服务业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新趋势,对于我国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加快我国服务业国际化发展,实现从成本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对于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意义重大。

1 服务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1)服务业国际转移蓬勃发展。联合国贸发会议的数据表明,服务业FDI存量在1990年~2006年间从48.9%升至62.2%,2008年服务外包市场规模可达到1.5万亿美元。服务外包增长强劲成为推动服务业国际转移的一股新兴力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知识和信息为核心的服务业国际产业转移蓬勃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和产业转移趋势,改变了国际产业转移一直以制造业为主的格局,进一步推动世界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更改着全球资源配置和国际分工的版图。

(2)服务业国际整合加快。在金融危机下,部分企业经营压力加大,特别是发达国家。由于强大的工会力量,人员工资费用难以调整,造成盈亏平衡点下滑,导致企业价值低估。金融危机对于服务业领先企业而言,是低成本扩张的黄金时期。服务业国际并购案例显著增多,行业整合速度加快,如微软、SAP、HP、IBM等跨国服务企业相继掀起了一系列收购活动。

(3)新兴国家服务业转型加快。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的增长模式发生深刻变化,全球服务业进入了新一轮调整转型。北美地区和印度等传统服务业企业正受到来自亚洲、拉丁美洲和东欧企业的挑战,原有供应商不断拓展新市场。新外包服务供应商的涌现为部分具有成本、人才、市场等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服务外包产业加速增长提供了重要机遇。其中,亚太地区作为新兴的BPO市场增长最快。从大合同交易额看,经过2008年下半年的低谷,到2009年上半年达到85亿美元,比金融危机爆发前的2007年上半年增长23.2%,占全球比重由17.3%上升到21.1%,呈现强劲的增长势头。其中,2009年,中国和菲律宾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良好,呈逆势增长态势。

(4)新兴服务业成发展方向。全球范围内兴起的服务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世界服务业逐渐由传统服务业向新兴服务业转变。从美、英、日、韩4个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不断增加,同时,服务业内部结构呈现传统服务业比重下降、新兴服务业比重上升的变化趋势。传统服务业的生产和消费往往同时进行,指的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新兴服务业的服务过程一般是分割的,指的是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商务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卫生、教育等。目前,新兴服务业的国际化发展中,生产线服务仍占主导地位,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日趋显著,信息服务、咨询服务等通过服务外包方式迅速实现了国际化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通过商业业务流程外包、知识外包等方式承接新兴服务业国际转移,表现出了强劲的后发优势。

2 我国加快服务业国际化发展的优势

我国服务业总量已经持续多年快速增长,增速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各国水平,但与国内工业的增长速度相比,仍然表现滞后。按经济学规律,经济越发达,服务业占经济体GDP的比重就越高,对比发达国家70%、发展中国家50%的比例,我国服务产业占GDP的比重为40%左右,表明未来我国服务产业和服务贸易发展都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我国加快服务业国际化发展具有三方面优势:

(1)服务业国际化发展具有政策优势。发展服务业已经形成共识,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支持鼓励服务业国际化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2007)7号文件】指出: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2009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六个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金融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从拓展服务外包企业融资途径等多个方面给予产业支持。财政部于2010年8月11日公布了《关于示范城市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免征营业税的通知》,进一步促进离岸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北京等21个城市企业从事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取得的收入可免征营业税。不少地方政府也出台相应政策,如浙江省今年7月29日出台了《关于创建浙江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的意见》,江苏省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实施纲要》和《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上海市印发了《2009~2012年上海服务业发展规划》等,营造了一个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

(2)服务业国际化发展具有金融优势。截至2009年底,中国外汇储备金额已经达到23992亿美元,这为中国企业利用手中的人民币向中央银行置换外汇从事海外并购提供了条件。同时,人民币对美元升值降低了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成本。自2005年7月汇改以来,截至2010年7月,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22%。2008年,中国已经成为外国直接投资的重要来源,在全世界排名第13名,在所有发展中和转型经济体中排名第三。面临危机,人民币持续升值及国外资产价格下跌等原因为中国服务业国际化发展创造了机会,巨额外汇储备为服务业国际化扩张奠定了基础。

(3)服务业国际化发展具有开放优势。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际对开放服务业的重大承诺,引发了外国直接投资逐渐转向服务业。截止到2009年,服务业的外国直接投资比2000年增长了三倍,而同期中国的制造业吸引外资仅增长了81%。东亚的区域生产网络近年来发展迅速,很大程度上都是与中国相联并以其作为中心,结果极为显著。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来到中国投资,中国的服务业利用外资增长迅速,在中国的FDI构成中,服务业的占比已由1999年的1/3增加到2009年的1/2,可见服务业国际化发展具有开放优势。

3 我国加快服务业国际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虽然我国服务业国际化发展具有诸多优势,但同时,我国服务业整体水平还不高,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非常大,在后危机时代,要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以国际化发展推进服务业转型还面临不少挑战,主要有:

(1)新兴服务业整体水平较低,不利于承接国际转移。以长三角地区为例,近年来,该地区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金融业、保险业、物流业、商务服务、科研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知识密集度日益提升。其中,苏州地区作为传统服务业的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和交通仓储运输业的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从1996年的48.8%下调到2004年的40.9%;邮电通信、金融保险、房地产、社会服务等新兴服务业的增加值的比重从51.2%提高到59.1%。但由于历史原因,长三角地区的传统产业仍占相当比重,新兴服务业在长三角地区发展的整体水平还较低。如浙江省在2005年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已进入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服务业增速仍滞后于GDP增速,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偏大。新兴服务业产业基础薄弱,不利于承接服务业的国际转移。

(2)国内市场发展不成熟,本土企业规模偏小。从国际趋势看,银行、电信等是外包市场的主力军,由于我国这些产业主要由国企主导,外包动力不足,国内市场需求不足,制约了本土外包企业的成长。随着国内外包市场逐渐打开,本土服务商的技术能力和风险控制水平迅速提高,且具有成本低廉、便于沟通、熟悉本土市场需求和政策环境变化等优势。但总体看,本土服务提供商在规模、资质、经验、技术、盈利能力和风险控制水平等方面,与跨国服务商还存在较大差距,承接高端大型项目及系统服务能力仍显不足。以国内最大的软件外包企业东软为例,与全球服务巨头在雇员总数、收入规模等主要指标方面,仍有十倍以上的差距。

(3)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竞争对手实力较强。从企业层面看,我国有3000多家服务外包供应商,但前10家的市场占有率不到20%,而印度前三大供应商占全国信息出口额比例超过46%。中小企业众多,使得国内企业难以有效发挥集聚效应,在国际市场上与竞争对手相抗衡。而当前服务业国际转移不是单纯的产业整体性外迁或者企业业务在海外的全面复制,而是以服务价值链为纽带,通过部分增值环境的转移来实现。同时,发达国家依旧对全球服务贸易拥有绝对的优势和控制权。在后危机这新一轮的产业竞争中,我国服务业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

4 加快我国服务业国际化发展的对策

(1)应将服务业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度来认识服务业对于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有利于从更宽阔的视角来推进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升我国服务业国际化水平。

(2)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积极发展多元金融体系,加快金融业开放步伐,建立多层次的间接融资体系。同时,降低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门槛,发展风险投资基金,为服务业企业提供多元化的直接融资渠道。

(3)加快培育服务业龙头企业。创新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品牌战略的组织管理体系、服务体系、政策法规体系等,积极引导和鼓励服务业企业培育、开发、维护、巩固、推广、发展自己的品牌。加快培育服务业龙头企业,打造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能够发挥骨干带头作用的企业和企业集团。鼓励相关企业在实施品牌战略的实践中走联合之路,通过重组、并购等形式实行联合或品牌合作,从而提高品牌的集群效应和知名度,增强整体实力。

(4)建立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立足实际,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适合我国服务业国际化发展所需的促进手段和政策措施。加大对服务业国际化发展的资金投入,用于资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创建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发展示范区,搭建服务业国际化发展促进平台。

[1]张钱江.服务外包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吗[J].国际商报,2010.

[2]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和表现.国家商务部网站.

[3]杨玉英,郭丽岩.对我国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再认识[J].宏观经济研究,2009,(4).

[4]李敏.浙江发展服务贸易中的金融支持研究[J].浙江金融,2009,(9).

F270

A

1005-5800(2010)10(c)-211-02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2010年立项课题“后危机时代服务贸易与浙江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国际化服务业服务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