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乡村旅游发展对策分析①

2010-08-15 00:49西昌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杨颖
中国商论 2010年23期
关键词:凉山州凉山彝族

西昌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杨颖

凉山州乡村旅游发展对策分析①

西昌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杨颖

凉山州乡村旅游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其市场需求将随着我国都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其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特殊的旅游活动正成为凉山旅游的一种时尚选择,但凉山的乡村旅游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本文就其发展的优势、不足及发展对策进行探讨。

凉山州 乡村旅游 优势 问题 对策

乡村旅游是指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族习俗为资源,经过规划设计来满足游客观赏、品尝、考察、学习、体验、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开展,是现代都市人追求心灵回归的精神家园,是旅游业中日渐绽放的奇葩,是至今保存得最好、开发潜力最大的旅游资源,是实现落后农村脱贫致富、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城乡文化交流、共同发展的重要渠道。

1 凉山州各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处在青藏高原东缘的横断山脉北段向四川盆地过渡的中间地带,幅员面积6.01万平方公里,全州辖l7个县市。凉山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雄冠川西南,州内除海洋景观外,地景、水景、气景、生景,样样俱全,为凉山旅游生存和发展创造了条件,现有国家、省级风景名胜区7个,是全国十大旅游线路和四川八大风景名胜区之一。由于凉山广大农村山川秀丽,光温资源丰富,气候宜人,农副产品品种繁多,有浓郁的民族风情,传统文化积淀厚重,保持着较好的原生状态,很都适合乡村旅游的发展。

1.1 得天独厚的农业气候资源

凉山州“高海拔、低纬度”,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具有冬暖夏凉、干湿季分明、垂直变化显著、阳光充足、辐射强烈、年温差小和日温差大等特点。这里“北方的阳光、南方的温度、印度洋的气候”,为动植物的生长、繁衍创造了独特的、极为有利的环境,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凉山州四季如春,平均气温l7℃可同春城昆明(平均气温14℃)媲美,享有“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之誉,又有“月城”之雅称。年日照数2500多小时,年无霜期长达270天以上,气候资源也是凉山州的最大优势,凉山实际上是一个清凉世界,与“春城”昆明相比也毫不逊色。州府所在地西昌市是凉山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达270天以上,海拔1500米,春早、夏凉、秋爽、冬暖,四季如春。从气象、气候的舒适度来看,四川省其他地区不能与之相比,它有“不是海南,胜似海南”的美誉,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

1.2 极具开发价值的彝族文化

彝族是全国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中国西南地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凉山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彝族人口为166万,占全州总人口的42.53%,约占全国彝族总人口的23%。彝族文化颇具特色,历史久远,内涵丰富而精深,在国内外有很大的知名度。彝族文化在凉山州保存得最典型、最完整,彝家风情最为浓厚。因此,大凉山彝族文化是中国彝族文化的典型代表。

凉山彝族文化,内容丰富,品味很高,具体表现在:火把节、彝族歌舞、服饰、毕摩和苏尼宗教活动、民居建筑、饮食以及凉山奴隶社会博物馆等。不一样的音乐、舞蹈、服饰、建筑及器皿等组成独特的民族风情,吸引游人观赏品味。大凉山彝族文化为国家级精品,极具开发价值。

1.3 壮丽的人文景观

凉山这块古老的土地经过劳动人民的创造,有着辉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居住着彝、藏、回、蒙等十多个少数民族,民风纯朴,民俗奇趣,有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珍奇的传统工艺、缤纷的节日庆典、丰富的民族歌舞等,有彝人浓郁热烈的“火把节”、动人心弦的“选美活动”、蒙古族神奇的“阿注”婚姻、彝族特有的“毕摩”文化,还有口叨宰羊、口含火器、赤脚上锅的神秘恐怖的“苏尼”法术表演等,这些民族民俗资源对于文化背景相异的游客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能够满足人们回归淳朴民俗的需求,是开发乡村旅游的最佳资源。

2 凉山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凉山州独特的农业气候资源、极具开发价值的彝族文化和壮丽的人文景观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但由于地处西部偏远山区,经济交通等不发达,乡村旅游发展不但起步晚,而且发展缓慢,旅游发展模式不均衡,其发展的方式较为被动,一直是处在深闺人未识。加上长期“遍地开花”式的发展经营模式,致使乡村旅游的发展存在很多问题,阻碍了凉山州乡村旅游的发展。

2.1 发展乡村旅游的观念滞后

凉山州地处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社会发展程度、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信息相对落后,在干部和民众的观念和意识中,对乡村旅游商品的概念和意义理解的相对比较狭隘和淡薄。长期以来,乡村旅游的发展一直停留在办“农家乐”的阶段。对乡村旅游产品的内涵研究不够,具体体现在:从主管部门到具体经营户,一谈到乡村旅游就与“农家乐”画上等号,在实际动作中,乡村旅游景区也多以单纯的农业观光为主,乡村旅游产品雷同,严重地降低了乡村旅游的丰富性,掩盖了乡村旅游所包含的的其他类型。旅游产品未能真正体现乡村旅游的各个层面,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和游客的重游率,阻碍了凉山州乡村旅游的深入、持续发展。

2.2 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力度不够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凉山民族文化资源十分富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现代传媒、信息的快捷传播和渗透,各民族的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其原有文化生态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大批有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的村落、村寨遭到破坏,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技艺、习俗等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目前,凉山的乡村旅游没有一家供旅客参观的民俗文化村,没有一家村寨博物馆,除节庆活动外,没有体现民族文化的活动,只有几家体现彝族饮食文化的餐馆。凉山能够体现彝族特色的乡村旅游商品非常少,极具彝族特色的彝族漆器、银饰等彝族手工艺品,没有形成规模,也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

2.3 资金短缺,基础设施薄弱

凉山州很多地方属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财政自给率低,对发展乡村旅游所必须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不够,影响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1)道路交通不畅。由于进入凉山乡(镇)的道路,要经过崇山峻岭,道路险峻,而大多数道路的等级较低,因地质结构复杂,雨量集中,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造成了较多的病害路段,道路不畅,可进入性差,地质因素和气候因素随时可能中断,不可能保证全年畅通,严重制约了凉山州的公路交通发展。到乡村旅游点的汽车也属于低档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凉山州乡村旅游的发展。(2)基础设施的建设落后。州内很多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地方财力匮乏,农民收入低。当地的交通、通讯落后,医疗卫生、教育条件差,严重影响旅客的进出,旅游服务接待能力弱,难以满足乡村旅游发展的需要。

2.4 旅游市场促销力度不够

行业整体缺乏系统性营销策略,由于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意识和宣传促销观念,很多地区或者从没对乡村旅游进行宣传促销,或者促销力度不够,导致这些地方的乡村旅游除了当地城镇居民外,其他游客对它们都不熟悉或从没听说过。乡村旅游的营销战略与计划尚停留在初级阶段,没有深度挖掘,更谈不上什么旅游市场营销计划控制、旅游市场营销成本利润控制、旅游市场营销信誉控制和战略控制。在营销手段上的运用也较为单一,没有形成在宣传上的整体合力,并且缺乏科学、统一的策划方案,在包装、宣传上整体形象不突出,宣传促销力度不够,影响力小。

3 凉山州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3.1 确定发展乡村旅游的正确理念

乡村旅游是发生在乡村地域的旅游活动,是以田园观光、农事参与、民俗体验为主要形式,融观光体验、认知等旅游活动为一体来吸引旅游者,只要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的乡村旅游都有可能开发为乡村旅游产品,不应只以单纯的农业观光为主,而更应该在专业人员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参与下,策划和设计出有凉山民族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要最大限度地体现地方特色。政府有关部门应该重视乡村旅游的开发,进行统筹安排、全面规划、合理开发,以打造丰富的乡村旅游产品,推动凉山乡村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3.2 开发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

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具有彝族文化特色的餐具、酒具、木器、手工制作的民族服饰。包括服装、巾、包、带、银饰和民族风格的女士饰品;二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凉山民族版画特色工艺品;三是石制品。如金沙砚、水晶系列制品、索玛石(大理石)工艺制品和玛瑙石、白云石、黄腊石工艺制品等;四是木雕工艺品。充分利用大山森林中丰富的树根,开发根雕家具、根雕花架、根雕艺术陈设品。在这方面特别要注意人才的发现和培养,实现根雕艺术产业化;五是特色农产品。德昌香米、普格冷水香米、盐源红米、荞麦系列保健食品、西昌玉带蚕豆、泸沽湖稗子、莼菜、蕨菜、建昌板鸭、会理黑山羊、邛海醉虾等。

3.3 保护和开发彝族文化资源

保护开发彝族文化资源,促使自然生态保护与彝族文化生态保护同步协调发展,推动乡村旅游产业的开发与地方经济、彝族文化资源同步发展,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保护与弘扬,对凉山彝族文化的传播与发扬具有特殊意义。

良好的彝族文化导向,尤其需要在乡村旅游开发时强化,全面挖掘每个细节、每个方面,让大家感觉到这里就是民族地区,这是凉山州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问题。挖掘凉山当地彝族民俗文化资源,增加民俗民艺的旅游内容和项目,让旅游者在欣赏凉山乡村自然风光的同时,又能体验到凉山浓郁的彝族文化气氛,充分享受独特的彝族文化艺术魅力。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应保护凉山彝族文化特有的文化因素,让旅游者能亲身感受到他们对凉山乡村自然风景和彝族文化艺术的内涵,并让他们参与到一些人文的民俗文化活动,参与到有代表性的手工艺制作和艺术审美的活动中去,从而提高旅游资源的人文含量和文化品位。

3.4 拓宽投资渠道,完善基础设施

发展乡村旅游应该采用多元化投资方式,首先是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特别是区域性基础设施应作为投资的重点。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也应该把支持乡村旅游作为信贷支农点,同时,也可以吸引国内的企业和公司的资金以股份制或合资经营的方式进行经营。完善基础设施,搞好乡村的道路交通、通信、供电、排水、环境治理、安全保障等,并规范住宿设施、饮食设施、卫生设施等建设标准要求,做到施舍齐全、标准规范、健康发展。

3.5 开发客源市场,做好宣传工作

为扩大游客市场,增加营销收入,凉山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的传播与轰动效应,宣传乡村旅游资源和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利用节庆假日,组织观光旅游,举办展览会和科普培训等活动进行宣传,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与周边景点、景区相结合,扩大乡村旅游市场,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同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旅游信息工程,积极应用网络技术开展网上营销和宣传,努力开拓客源市场。

具体的宣传行动:第一,连通凉山旅游信息网站,承担网上的宣传。第二,每年制作2~3个主题的特色乡村旅游专题片。第三,以凉山新村旅游宣传为主题,积极参加由省、市旅游局举办的旅游展销会或推广活动,进行专题或专题片播放。第四,每三年出版一本最新的《凉山乡村旅游指南》。第五,制作最新版本中、英、日三种文字的《凉山乡村旅游导游图》。根据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制作一套凉山乡村旅游指南小折页或口袋书,制作并完成凉山乡村旅游宣传招贴画。

[1] 杨炯蠡,殷红梅.乡村旅游开发及规划实践[M].贵州科技出版社,2007.

[2] 邹统钎.旅游开发与规划[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3] 肖佑兴.关于开展云南乡村旅游的思考[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2).

[4] 郑崇芝.凉山彝族自治州旅游开发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2007.

[5] 时长日黑.凉山彝族文化保护利用面临的现状与对策.彝族文化艺术网,2008.

F590

A

1005-5800(2010)10(c)-159-02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的课题(凉山少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研究)研究。

杨颖(1966-),女,四川农业大学硕士,西昌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师,经济学副教授,发表论文20多篇,主要从事地方区域经济的研究。

猜你喜欢
凉山州凉山彝族
凉山“6·26”致洪暴雨天气的成因分析
彝族海菜腔
凉山州创新生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凉山州果叶兼用桑间套作马铃薯技术
稳岗拓岗凉山就业扶贫拔“穷根”
凉山有了致富金“药”匙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现代性语境下的再边缘——从《我的凉山兄弟》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