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把新桃换旧符——“节日”诗话

2010-08-15 00:49葛德均
中学语文 2010年2期
关键词:节日新桃换旧符爆竹声

葛德均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传统节日,为我国古代诗歌的长河,注入潺潺不尽的源头活水,构成别具风味的节日诗篇。

被列宁称之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的王安石,他的《元日》诗,描绘了春节除旧更新的气象:“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爆竹声声,辞旧迎新,老少欢聚,暖酒融融。旭日东升,霞光万道,千门万户,换下旧符。全诗境界开阔,而又入细入微,字里行间,含蓄表达了改革创新的思想,洋溢着坚定信心和豪迈气概。可以说,既是一首节日即景诗,也是一首政治抒情诗。

元日之后的第一个热闹节日当属“元夕”,即元宵节。金元诗人元好问的《京都元夕》,写元夕日他独自一人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任国史院编修官时的情怀:“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夜幕降临,灯光辉煌,天真活泼的儿童们,三五成群,穿街绕巷,尽情玩耍,或竞比,或观赏,或逗趣,或追逐,或欢呼,或雀跃,好不热闹!而诗人也忘却身份,和游人们一道联欢行乐了。游人们的喜悦,孩子们的欢愉,勾起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他虽然也是笑容满面,内心却是凄苦弧寂的,此所谓“以乐写哀”也。

社日是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秋之分,古时备加重视。晚唐诗人王驾的《社日》写得生动活泼、不落俗套:“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鹅湖山,虽确有其山(今江西铅山县境内),但此为泛指之山,更有鹅鸭成群,嬉戏水中,山明水秀,相映如画的意境。稻花飘香,高粱吐穗,好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村民们不在家中,然而家门并未上锁,只是半掩而已,足见山村夜不闭户的纯朴民风。社祭尾声,天色向晚,家家户户都搀扶着醉醺醺的当家人回去了。“醉人”之醉,想必不仅仅是因为酒吧,更有着丰收的希望、家庭的和睦、生活的温馨!

“端午”也是一个欢乐的日子。但唐代诗人殷尧藩的《同州端午》却格调深沉:“鹤发垂肩展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儿童见说深惊讶,欲问何方是故乡。”诗人撷取端阳节在客居之地的同州(今陕西省大荔县)与儿童闲话的细节,抒发心头强烈的乡思之愁。少小离家,老大不回,已有三十五年,而今白发披挂肩头都这么长了!孩子听说同州并非祖籍所在,煞是吃惊,急忙探问哪里才是故乡。是啊,天真幼稚的孩童生在他乡、长在异地,他们哪里知道父辈心中的秘密呢?而一旦明晓,一股由衷的情感如奔泻的潮水不可抑制。诗人用儿童的心理来衬托自己的情怀,三十五年过去了,何时才能再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啊!

“除夕”是年尾岁末,理应合家团圆。但宋代诗人方翥因进京应召,只得放弃与家人的欢聚,连日奔波,真是“忠孝难两全”。请读《癸酉冬赴部除夜宿信州客舍》:“隔屋青灯一点明,卧听檐雨落三更。无因作得还乡梦,门外儿童爆竹声。”诗人眼看家家团圆,自己却孤身一人旅宿他乡,当然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按风俗,除夕要彻夜灯火、通宵不眠,以示守岁,但诗人也许是旅途劳累,也许是考虑到明日还得赶路,他早早熄灯就寝了,只有隔壁客房里依然亮着灯,门外的雨,则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那雨不是落在地上,分明滴在诗人心头!或是心系家小、思念不已吧,或是环境触发、影响情绪吧,诗人竟迷迷糊糊地睡着了,居然还做了一个好梦,梦见自己回到乡里,合家团聚,欢度良宵;无奈梦醒之后,只听到客店门外儿童们燃放的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儿童们哪里理解一个乡外官宦此时的心境呢!我们说,梦是虚幻的,情是真实的,诗人的满腔感慨正是寄托在这破灭了的还乡梦里,其梦越美,其情越切,其梦越甜,其心越苦,从而更增添了这首诗的感人魅力,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有许多,而节日诗篇更不计其数。以上斑窥,初步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读之颂之,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猜你喜欢
节日新桃换旧符爆竹声
爆竹声中一岁除
元日
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
浅谈白马人民俗风情
传统文化是报纸的营养
原版动画片在体校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智慧地图(三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