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增强CT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研究价值

2010-08-15 00:42刘兴利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3期
关键词:垂体低密度征象

刘兴利

垂体微腺瘤是临床上常见的垂体疾病,是指直径小于1 cm的腺瘤[1]。垂体微腺瘤CT平扫表现为等低密度,发现较为困难,常借助动态增强扫描。根据肿瘤有无分泌激素的功能,将垂体腺瘤分为功能性腺瘤、非功能性腺瘤。当临床患者有激素分泌异常,怀疑有垂体微腺瘤时,一般采用增强冠状薄层动态增强扫描,增强早期微腺瘤体呈局限性低密度,边缘清楚,圆形或类圆形。对本院2007年6月至2009年5月经临床及实验室诊断为垂体微腺瘤的68例患者进行CT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及常规延迟增强,探讨动态增强CT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研究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68例患者,其中14例为男性,54例为女性。年龄46~53岁,平均为39岁,临床症状主要为头痛、头晕、视力下降、闭经、月经不调、不孕及泌乳,部分患者可出现甲状腺功能低下,实验室检查血清泌乳素明显增高,经手术及Y-刀治疗,临床症状好转,激素水平恢复正常。

1.2 检查方法 使用Picker-PQ2000单排螺旋CT行鞍区冠状薄层扫描,层厚5 mm,间隔5 mm,矩阵512×512,螺距1.0。增强扫描对比剂为优维显370,进行同层不同时期增强扫描,部分患者进行延迟增强。

2 结果

垂体微腺瘤的直接征象为肿瘤组织和正常垂体之间的密度对比。平扫为低密度或稍低密度,动态扫描表现为相对低密度,病灶界限显示清楚,病灶最明显反差出现在打药后48~96 s。延迟增强扫描病灶为相对低密度。

垂体微腺瘤的间接征象为鞍隔向上不对称膨隆,垂体柄偏移,鞍底明显倾斜。海绵窦及视交叉均无明显受压征象。

3 讨论

垂体微腺瘤好发于女性,生育期妇女多见。临床表现以头痛、继发性闭经、泌乳为主。明确垂体微腺瘤的大小、形态、部位,其与正常垂体视交叉、垂体柄及颈内动脉的关系,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和治疗起着关键的作用。

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表现的相互结合。动态增强CT是最有诊断价值的检查方法之一。很多学者认为密度差异是垂体微腺瘤诊断的特征表现,垂体局限性低密度是诊断垂体微腺瘤的直接征象。动态增强扫描病灶的检出率较高。

垂体的血供比较复杂,上下垂体动脉通过垂体漏斗部下降到大垂体前叶形成垂体门脉系统。正常垂体前叶通过垂体门脉系统由上下垂体动脉直接供血,垂体后叶的血供直接来源于颈内动脉分支。一般认为,垂体微腺瘤的血供来源于垂体门脉系统。注射造影剂后,正常垂体快速强化至高峰,而肿瘤峰值出现较晚。在增强早期肿瘤密度低于正常强化的垂体,后期造影剂进入肿瘤内,肿瘤密度增高,与正常垂体密度差别减少。少数垂体微腺瘤颈内动脉直接供血,动脉增强早期强化[2]。

垂体微腺瘤CT增强早期呈局限性低密度,是肿瘤的直接征象。常规CT效果显示不佳。增强后立即扫描,会发现密度有明显的差异。常规延迟增强扫描病灶显示不良,是由于病灶强化程度增高与周围组织间对比降低。垂体微腺瘤的CT诊断除了依靠直接征象还可依靠间接征象。对于临床及内分泌显示异常患者,CT平扫及常规扫描阴性,进行CT动态增强扫描。CT动态增强扫描,为患者的及时诊断治疗及预后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最具有诊断价值的方法之一。

[1]蔡幼铨,高元桂.磁共振成像诊断学.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

[2]沈天真,陈星荣.神经影像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8.

猜你喜欢
垂体低密度征象
低密度隔热炭/炭复合材料高效制备及性能研究
产前超声间接征象在部分型胼胝体发育不全诊断中的价值
Lung-RADS分级和CT征象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价值
原发性肉芽肿性垂体炎误诊为垂体腺瘤1例
侵袭性垂体腺瘤中lncRNA-mRNA的共表达网络
垂体柄阻断综合征MR检查方法及其表现
松南气田低密度低伤害随钻堵漏钻井液技术
低密度超音速减速器
乳腺癌患者CT征象与SIRT1表达水平的关系研究
急性球形肺炎的CT征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