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也是一种美丽

2010-08-15 00:50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0年10期
关键词:工作效率算式错误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探究而生成的认识有粗浅的、正确的、创意的,但也有错误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必然现象,失败乃成功之母,如果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只会使学生怕字当头,逃避现实,不敢去思考和发问,进而扼杀他们的探究、创新精神。错误是正常的,同时,错误也是通向正确的重要的途径,因此,学生的错误也是教学中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应当学会正确对待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错误,有效利用学生学习中的错误,更充分地营造数学课堂的生机与活力。

一、暴露问题,使错误资源成为教学的着眼点

小学生在理解概念、进行计算时产生的错误常常是有规律的。教学活动前教师应有充分认识,并在教学过程中使其暴露出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内心的认知冲突,提高其思维积极性,有效突破教学难点。作为教师,必须从学生错误的暴露和呈现开始,把它作为教学的真正起点,不要急于用自己的思想去“同化”学生的错误观点、错误认识,而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去“顺应”他们的认识,掌握其错误思想的运行轨迹,摸清其错误源头,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如在教学《倍数关系三类应用题》时,学生时常把求倍数与求几倍数相混淆。如例题“学校有篮球48个,是足球的2倍,足球有多少个?”这是一个求倍数的一步计算应用题,有学生列48×2=96(个),也有学生列成48÷2=24(个),出现了两个不同的算式,我并没有及时肯定哪个对,哪个错,而是让学生自己再去读一读题,想想篮球、足球到底是谁多?再画画图,通过画图,学生一看就明白篮球的个数多,那为什么还有学生会错呢?原因出在哪儿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很快找到了答案,关键是学生还没有真正理解谁是倍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标准量,问题找到了,错误率自然就降低了。从这个教学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挖掘学生的错误资源,是调整教学起点的前提。

针对学生的错误,教师要摆正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善于控制教学进程,促进课堂生成。例如,工程问题“一项工作,甲单独做12小时完成,乙单独做13小时完成。如果甲乙二人合作,几小时可以完成?” 学生解题时列出两种算式:

(1)1÷(1÷2+1÷3)=115(小时)

(2)1÷(1÷12+1÷13)= 15(小时)

这时我并没有急于表态,而是让学生自己分辨对错。

生1:第一个算式是错误的,因为一个人独做只要13小时或12小时,而两人合作时间反而比一个做的时间还多,肯定不对。

生2:因为1÷2、1÷3不是甲、乙的工作效率。

师:说的好!工作量÷工作时间,才是单位时间的工作效率。也是1÷12或1÷13才是正确的。若要使算式1÷(1÷2+1÷3)成立,题目要怎样改?

生:因为甲、乙的工作效率分别是12、13 ,所以甲、乙单独完成工作的时间分别是2小时、3小时。

生:要求合作完成的时间,必须先求出甲乙合作的工作效率;要求出甲乙合作的工作效率必须知道各自的工作效率。而要求各自的工作效率必须知道各自独做完成的时间。从算式中1÷(1÷2+1÷3)中可看出是两人合作,且每人独做的时间分别是2小时和3小时。

师:大家认为他们两人说得对吗?

生(几乎是齐答):对!

这时,我感到欣慰,同时也意识到有部分学生对“工作效率” 缺乏正确理解。于是,我立即调整教学安排,让学生集中精力讨论“如何求工作效率”,以到达深化认识。因此我要求学生练习如下几道题:①李师傅加工一批零件2小时完成,每小时完成这批零件的几分之几?②王徒弟画一把花伞要0.5小时,每小时可画把花伞? ③李老师写一份招生通告要14小时,每小时可写几份招生通告?④修路队员30分钟修了一段路的14,修路队花2小时可以完成任务吗?

二、辨难释疑,使错误资源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支撑点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时,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错误的性质,作出适当的指导。对于因为表述不清、粗枝大叶导致的过失性错误,教师应当鼓励学生重新思考。对于概念不清和思维方法错误导致的理解性错误(或称思维错误),教师则应当通过补充解释、讨论质疑等方法帮助学生在辨难纠错中发展思维能力。

例如判断“假分数的倒数都小于1”时,有的学生丢开了假分数概念的另一部分“或等于”而误判为对;再如判断“钝角都大于90°”时,受概念“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钝角”中“小于180°”的影响,认为题中少“小于180°”而误判为错。这些错误,都是因为学生对概念掌握得不够完整而引起的。要减少这些错误,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及与相近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减少这些错误;学生要及时理清自己在概念、规律理解有疑问或觉得有矛盾的地方;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地整理、积累在练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对概念、规律理解的误区。

在四则混合运算中,常有学生产生如下错误:3×7÷3×7= 21÷21= 1,(52- 9×4)÷4×25=16÷100 = 0.16。

我没有立即作出判断,而是让全班学生一同来讨论。一段时间后,学生的意见终趋统一。这时,我又变换角度问学生:“如果要1和0.16分别是上述两道题的正确答案,那么我们该如何修改条件?”这样,就把发生在个别学生身上的错误,巧妙地转化为针对大家的问题,推给全班同学去思考,给学生的思维开启一片崭新的天地。大家展开热烈讨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有效激发。

对待学生的错误,教师不应当仅仅是否定和告诉正确答案,更重要的是,教师应当通过合适的方式认识学生出错的原因,引导学生一同质疑辨难、讨论分析,使纠错的过程成为学生积极思考的过程,让学生在错误中增长智慧,发展能力。

三、创设情境,使错误资源成为发现探究的生长点

学生学习上的错误,不但是教师教学的立足点,也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尝试发现、创新的宝贵资源。错误往往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创生知识的生长点。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出错时,教师可以不直接指导学生纠错,而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在操作、运算、实验、比较中自得、自悟。利用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给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纠错的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

比如:在“时、分的认识”一节课中,难点之一在于让学生正确读出接近整时的时刻,如:11:55,学生往往会将它看成12:55。于是在课上我就出示了这样一个时刻,让学生们来说一说现在是几时几分。果不出我所料,有的同学说是11:55,有的说是12:55,并且两种答案的人数势均力敌。这时,我并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问他们:“你们谁能证明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呢?”生1说:“我认为是12:55,因为时针指着12,分针指着11,所以就是12:55。”生2马上站起来:“我反对。如果是12:55,那么就接近1时了,时针应该靠近1才对,而现在时间是在12那边,说明这个时刻应该是接近12时,当然应该是11:55。”这时多数同学都表示了赞同,我也准备表扬生2并进行小结了,但这时无意中扫过生1,发现他仍然是一副不服气的表情。于是我就停下来,说:“到底谁的答案正确呢?这样吧,谁还能用我们的钟点朋友来证明呢?”课堂上静了下来,一会儿,有同学开始举手了:“我是这样证明的”,他一边拨钟一边说“我们把自己的钟拨到11:30,好,现在慢慢往前拨,让它的分针停在数字11上。这时候应该是11:55,我们继续往前拨,现在分针指着12,才是12时。”下面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还有不同的方法。”另一个孩子迫不及待地说:“我们可以先把时间拨到12时,现在慢慢往后倒退,现在是11:55。”我悄悄地观察,那个孩子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理解的表情。这时我追问:“那么,我们刚才为什么会将11:55与12:55混淆呢?”学生们开始了进一步的思考……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从学生的错误入手,引导学生将错误答案与正确答案进行对比,让学生自己去剖析自己的错误,并通过动手实践证明自己的观点,进而思考自己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让学生在这一系列思维的交锋、碰撞中获得真知,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总之,错误是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是正确的先导,是思维火花的闪现。真正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就要有效利用错误这一资源,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机会,正确创造性地对待学生的错误资源,适机诱导,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从错误中获得更多更完美的知识。最终,让错误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生成的有效资源,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斯苗儿.《小学数学典型课例评介》.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3]钟启泉.《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4]顾泠沅等.《面向21世纪数学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小学数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高等教育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6]孙晓天.《新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猜你喜欢
工作效率算式错误
在错误中成长
流程优化在提高神经外科手术室工作效率中的应用
怎么写算式
提高森林资源监测工作效率和实用性的探索
好玩的算式谜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
提高工作效率必须改掉的7种习惯
10种方法助你提高工作效率
不犯同样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