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两个英译本的概念语法隐喻分析

2010-08-15 00:47刘晨晖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朱氏荷塘月色译本

刘晨晖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 510275)

在国内,已有不少以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为指导对翻译语篇进行分析的研究,特别在分析中国古代诗歌典籍方面已取得不少成果。然而大多数学者主要从三个纯理功能、语域及功能对等等角度来进行分析,如黄国文 2002a[1],黄国文2002b[2],黄国文 2002c[3],黄国文 2003[4],李发根2004[5]等。本文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语法隐喻中的概念语法隐喻这个角度出发,分析著名散文学家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的两个英译本(分别为朱纯深和杨宪益及戴乃迭所译)。通过对原作及两种译文中的概念语法隐喻现象的观察描写、对比分析和欣赏阐释,挖掘出原作和这两个名家译本在概念语法隐喻理论的观照下所体现出来的精妙之处,为读者和翻译研究者或实践者评价赏析不同译作和解读原作开辟一个新的视角。

1 概念语法隐喻

概念隐喻一般包括语义功能层次上的及物性隐喻和词汇语法层次上的名词化、动词化等现象。

韩礼德把及物性系统分为六种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所谓及物性隐喻就是不同过程间的转化,例如:

1a.Great changes took place in 1989 in Guangzhou.

1b.1989 saw great changes in Guangzhou.

两句话表达了基本相同的意义:1989年的广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1a用物质过程表达,great changes是actor(动作者),took place是过程;而1b是心理过程,1a中的环境成分1989变成了sensor(感觉者),great changes成了 phenomenon(现象)。在此,1a更接近事件本身的状态,“closer to the state of affairs in the external world” (Thompson,2000:164),体现“字面意义”,是“一致式”;1b则相应地成为“隐喻式”。系统概念语法认为不同的表达形式体现不同的意义和功能。各种“隐喻式”表达的存在为思维和语言表达的精确性、丰富性和艺术性提供了方便。

韩礼德在解释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的不同时,曾指出:词汇隐喻在语法形式上没有变化,在意义上有变化;语法隐喻的词语意义没有发生变化,变化的是语法形状,如动词或形容词化为名词,连词化为动词等。例如,fruit一词多表示“实体”,作名词;当其作动词使用时则表示一个“过程”:This pudding has two pounds of fresh fruit in it./These apple trees have always fruited well[6].通过对科技语篇的分析[7],韩礼德总结了概念隐喻的13种类型,其中名词化(亦称名物化)更是大量存在,甚至成为科技语篇语法隐喻化的趋势。

2 语料的选择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描写了作者月下散步于荷塘边的情景。该文用词精美,诗意隽永,乃一篇经典的散文佳作。或许正因其独特的魅力,国内曾有许多译者将其译成英文,而其中普遍来说评价最高的当数朱纯生先生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两个译本(注)。这两个译本各有千秋,但都得到了读者的一致赞誉和业界的一致认同。本文将从概念语法隐喻的角度对比赏析这两篇译文,以管窥原文及这两篇著名译作的精妙之处。

3 语义功能层次上的及物性隐喻分析

原文与杨戴译文及朱氏译文中,相应语篇的及物性隐喻并非都呈现原译文一致或两译本一致的状态。它们有时三者一致,有时两两一致或三者皆相异。通过细致分析原文作者与不同译者在面对同一基本意义时在及物性隐喻方面的相同或不同选择,可以得到一些有趣且有益的发现。

3.1 原文与两译文三者一致

1原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1a朱氏译本:I have felt quite upset recently.

1b杨戴译本:The last few days have found me very restless.

根据系统功能语法的概念隐喻理论,以上三句都属于心理过程。作为文章开头第一句,1省略了主语“我”,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1a是直陈平铺地叙述自己最近的心情状况;1b则用时间状语“The last few days”作主语,减少了一些主观性,句子结构较为别致。总的来说,1a和1b都忠实地再现了原文1的内容。

2原文: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

2a朱氏译本:Through the branches are also a couple of lamps.

2b杨戴译本:And between the trees appeared one or two street lamps.

三句都是“环境式”(circumstantial)的关系过程,2a和2b都与原句2保持一致把“环境成分”放在句首,作为主语。

3.2 原文与译文不一致,但两译文一致

3原文:忽然想起……

3a朱氏译本:…,it occurred to me that…

3b杨戴译本:…,it struck me…

原文3很明显是心理过程,但3a和3b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物质过程,这大概与中英文句式结构的不同有关。另外,倘若直译:Suddenly,I think/thought of… ,译文就会显得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文学气质,与此类似的还有下面一个例子:

4原文: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4a朱氏译本:Suddenly,something like lotus-gathering crosses my mind.

4b杨戴译本:Then lotus-gathering flashed into my mind.

朱氏与杨戴二位又一次不约而同地用物质过程表现了原文的心理过程,并且这次他们都没有用it作形式主语,而是直接将“采莲的事情”(lotus-gathering)作为动作者,有类似拟人的功效,使译文更生动形象。

5原文: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5a朱氏译本:Alongside the Lotus Pond runs a small cinder footpath.

5b杨戴译本:A cinder-path winds along by the side of the pool.

原文5是存在过程,但5a和5b都采用了物质过程,分别用“runs”和“winds along”把表示静止的存在状态变成一个形象的动态过程。5a还参照原文,把表示环境的状语放在句首做主语,使译文更加贴切。

6原文: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6a朱氏译本:The leaves…,are caught trembling…

6b杨戴译本:…,a tide of opaque emerald could be glimpsed.

原文是一个“所有式”的关系过程;6a、6b都将其转换成心理过程。其中“are caught”和“be glimpsed”都是表示感觉的动词,相当于be seen。这样,两个译文都把原文中“宛然”所表示的细微的“感觉好像是”的意义传达出来了,不愧为译界名家的精品。

3.3 两译文与原文均不一致

7原文: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7a朱氏译本:…,the light is not at its brightest.

7b杨戴译本:…,a film of pale clouds in the sky would not allow its rays to shine through brightly.

原文7是物质过程,“满月……不能朗照”。但7a属于关系过程,而7b中的“would not allow”表明它是一个心理过程。相比之下,7a简洁明了,而 7b则为“a film of pale clouds”赋予了人的意志和心理,显得意趣盎然。

4 词汇语法层次上的概念语法隐喻分析

8原文:我爱热闹,也爱冷静。

8a朱氏译本:I like a serene and peaceful life,as much as a busy and active one.

8b杨戴译本:I like both excitement and stillness.

原文8里的“热闹”和“冷静”本都是形容不同状态的词,但在这里都成了代表这些状态的名词。8a采用了意译,解释了“热闹”和“冷静”所代表的内涵,舍弃了原文的形容词名词化;而8b则保留了这一概念隐喻,用“excitement”和“stillness” 直译了这个隐喻。

9原文: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这些白花,……

9a朱氏译本:…,layers of leaves are dotted with white lotus blossoms,…

9b杨戴译本:And starring these tiers of leaves were white lotus flowers…

很明显,“点缀”是动词,但9a和9b两个译文都采用了名词动词化来诠释它。如9a中的dot本表示小圆点,9b中的star表示星星或星状物体,“are dotted”和“starring”则把这些表示实体的名词变成了表示过程的动词。它们的词语意义没有很大变化,但是语法性状变了,这就是词汇语法层次上的概念语法隐喻。下面还有一个例子:

10原文: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10a朱氏译本:Suddenly,something like lotus-gathering crosses my mind.

10b杨戴译本:Then lotus-gathering flashed into my mind.

“采莲”本是动作过程的动词,但原文10和译文10a、10b都将其变成了表示一件事情的名词,“采莲的事情”和“lotus-gathering”。本文以韩礼德的概念语法隐喻为理论依据,通过对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及其两个英译本中概念隐喻现象的描写阐释和对比分析,试图为原文的解读和其不同译本的评价欣赏提供新的视角。笔者认为,不同译文作者在概念语法隐喻的使用和诠释与解读上的异同都有其特定的深层原因,可能与原、译文所使用语言的句式特性有关,也可能与其秉持的翻译哲学观有关,又或者与不同译作者的语言使用习惯或偏好相关。总而言之,概念语法隐喻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使用与否和如何使用都大有文章;希望从这个角度入手能给翻译语篇的实践与研究带来一些新的启示。

1 黄国文.功能语言学分析对翻译研究的启示——《清明》英译文的经验功能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5)

2 黄国文.对唐诗《寻隐者不遇》英译文的功能语篇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5)

3 黄国文.《清明》一诗英译文的人际功能探讨[J].外语教学,2002(3)

4 黄国文.从《天净沙◦秋思》的英译文看“形式对等”的重要性[J].中国翻译,2003(2)

5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 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 李发根.及物性过程理论与英汉语义功能等效翻译[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

7 Halliday,M.A.K.and C.M.I.M.1999.Matthiessen.Construing Experience through Meaning:A Language—based Approach to Cognition[M].London:Cassel1.Thompson.Geoff.2000.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Foreig 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猜你喜欢
朱氏荷塘月色译本
作品: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王祥卧冰
宝应图书馆馆藏稿本《朱氏诗文世珍》考论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通玄记》的西夏译本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解读的时代文艺特色及启示
《孙子兵法》俄译本简介
《孙子兵法》蒙古文译本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