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素描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2010-08-15 00:42蒋高军
文教资料 2010年23期
关键词:美术专业素描形式

蒋高军

(西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美术系,甘肃 合作 747000)

素描普遍被认为是一种单色绘画,是朴素的绘画形式。在高等师范美术专业教学中,素描是一门必修课程,有重要的作用。中国素描教学最早由徐悲鸿引进西欧教学方法,但素描作为美术教育的基础是在俄国确立。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契斯恰科夫建立了素描写生学,进而形成科学规律与艺术法则并重的学科体系,要求严格比例、透视和光影的准确性。在中国的美术教育中,由于历史等各方面的原因整个美术教育体系主要借鉴的是苏联模式,即所谓的契氏体系。当今的素描学主要还是依循契氏体系,但有了新的内容,外延不断拓宽。唐代以后发展起来的白描,是用纯粹线条惟妙惟肖地表现各种人物和花鸟生物的艺术形式,从素描的概念上来讲也是一种素描,是中国土生土长的素描形式。故白描艺术技法和传统的素描技法应取长补短,相互吸收、借鉴、结合,促成素描艺术形式的多样,使不同的表现风格并存。

众所周知,素描是一门绘画的基础性课程,是培养画者的造型能力、观察能力、表现力、艺术感觉的关键,在某种程度上关系画者的发展前途。当然它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传达画者的思想、审美理念及情感寄托。尽管近几年,人们对素描教学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我认为由于教学目的的不同,在高等师范美术专业教学中应始终不谕地进行素描的训练,从中吸取需要的艺术养分。

为使素描教学效果良好,我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探索,对高等师范美术专业素描教学有一些想法,并进行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分析素描教学现状是对症下药的基础

近几年,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推行素质教育,使艺术教育渐成气候,涌现出越来越多的高水平的美术人才,同时也存在很多弊端。如全国大多数大专院校增设美术专业,已有的院校扩招美术专业的学生,美术教育规模前所未有,考前培训之风盛行,甚至有些泛滥,大部分辅导者为了提高升学率,怪招层出不穷,使素描的启蒙教育程式化、僵化、千篇一律。学生离开了套路,不知如何从之,更看不出“我”为何者,远离了艺术教育原则,当这批学生进入学校后,给高校的美术教育带来很大的困难。如何摆脱这一现状,是我们面临的第一问题,也是我们素描教学的切入点。

二、课程设置符合教学规律

素描教学是科学的、复杂的过程。其涵盖的知识面极广,要掌握构图学、解剖学、透视学、明暗规律等,而掌握这些内容是进行素描学习的保证。高考前素描学习只是入门教育、应试教育,所学大部分为为考试而设的程式化套路,不可能对这些相关学科深入讲授,学生此方面的知识很贫乏。这就是开设课程的依据和为上好课提出的要求,要求在素描课程设置的时间段上考虑与此相关的其他课程的开设,使其配套相符相成,为学生学好素描做充分的准备。如上素描静物课时,同时教学透视学和构图学,教学素描人像时要求解剖学与之相伴。并且在讲授素描时打破学科间的界限,穿插必要的相关知识点,使其达到最佳效果。

三、临摹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多数学生喜欢写生,不愿意临摹,认为临摹重复别人,没有创造性,不是自己的东西。这也符合素描学习习惯,毋庸置疑。但一个人的成功都是建立在他人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借鉴前人的经验有助于今人的成功,而临摹就是借鉴学习,没有真正理解临摹的作用,只能照猫画虎,因此要深谙临摹的含义,带着想法带着问题用心学习别人的长处为己所用,这是一种活用,是学习的快捷之路。因为临摹好的作品,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研究借鉴从中汲取大量的养分,迅速提高自己的绘画技法。古往今来,不乏这样的例子。国画大师齐白石曾说:“我的第一位老师不是别的,而是《芥子园画谱》。”张大千更是在敦煌潜心临摹壁画三余年。现当代的一些油画大师对精品油画也是如醉如痴,勤加临摹。但安排临摹课要循序渐进,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因材施教。临本的选择必须优秀,正所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不分优劣良莠,拿来就临,会误入歧途。

四、打破素描形式对思维和技法的限制

素描艺术表现形式极其丰富,不能被局限于一个狭隘的范围之内,不能一提到素描的表现形式就想到结构素描或全因素素描及设计素描,这些是素描表现最基本的方式和手段,此外还有更多更宽的教学内容和艺术形式,绘画形式很难用两三个概念或名称去概括,就荷尔拜因、伦勃朗、蒙德里安、毕卡索、列宾等来说,他们的艺术中所蕴涵的造型因素和艺术表现语言是很难界定的。故应在教学中注重强调学生对描绘对象的感受和感觉,“不择手段”地表现,这样才具有艺术的元质和艺术的气质,彻底摒弃素描形式的束缚,不做形式的奴隶而做形式的主宰。形式为我们的感觉和感受服务,因此要创造新的多变的美术表现形式。

五、大力推行分组教学

在美术教学中,班级授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不来往,没有相互交流切磋的氛围,一天到晚闭门造车,尽管有些学生很刻苦,但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违背了班级授课的原则。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基础好的学生瞧不起差一些的,不愿交流;基础差的则耻于向好的讨教,怕自找没趣,没有面子,被人笑话,伤自尊;还有就是大多学生是独生子女,性格比较孤立,以自我为中心,彼此较陌生,不愿交往。

据此,要在教学中改变这种现象,提高教学质量,得依靠教师的力量把全班同学组织起来,根据技能水平分为好、中、差三个层次,再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一小组都由画风相近,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几人组成,设一个组长督促本组成员的学习。并把画风差别较大的两组编为一个大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具体的学习中,本组成员在好层次学生的带动下,相互学习(不论好的还是差的都有自己的优点),要求互相指出对方的优缺点,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至始至终贯彻到底。一次作业的完成,不意味着结束,只是学习和交流的开始,进行组员间的相互评价,指出优劣,并把画前的感受、画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以及完成后的想法和存在的缺陷写成心得体会,字数不限,说明问题即可,但也不能敷衍了事。大组之间也要交换经验、感受,这种做法应该时时存在。最后由教师进行课毕点评总结。当然教师的启发指导也贯穿始终。下一幅作业也当如此,完成后,再回头看前一幅作品,进行比较,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应用于下一幅作品中,反复循环进行对比、吸收。长此以往,将有不小的收获。

这种分组教学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而且可以教会学生一种学习方法,且营造出一种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的气氛,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眼力,避免千人一面,形成五彩纷呈、百花齐放的局面,使学生整体水平有较高的提升。

总之,一幅好的素描作品应具备以下的品质:较理想的形式构图,流畅的线条,准确的形体结构,符合画面需要的表现手法,作者对作品的理解、想法、处理都要恰倒好处,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因此,在教学中,具有合理的课程设计,教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积极的配合,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与出现优秀素描作品的保证。

猜你喜欢
美术专业素描形式
初夏素描
素描
课改下美术专业班教学及管理的探究
作品赏析(3)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凡·高的早期素描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多媒体设备在高校美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