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写卷《春秋经传集解》异文对《汉语大字典》例证的补充与订正

2010-08-15 00:45韩秋波
大连大学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大字典异文上海古籍出版社

李 索,韩秋波

(大连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 116622)

敦煌写卷《春秋经传集解》异文对《汉语大字典》例证的补充与订正

李 索,韩秋波

(大连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 116622)

敦煌写卷《春秋经传集解》抄成于南北朝至初唐时期,其异文中有异体字三百余个,绝大部分是隶书楷化和草书楷化时产生的新字,许多可成为当今字典辞书的源头性例证。文章择取28例对《汉语大字典》例证的缺误进行了弥补和订正。

敦煌写卷;《春秋经传集解》;《汉语大字典》;例证

海内外迄今公布的敦煌文献中,属于《春秋经传集解》内容的有38件①限于我们所目见的《英藏敦煌文献》(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1995年版)、《法藏敦煌西域文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002年版)、《俄藏敦煌文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敦煌宝藏》(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上海图书馆藏敦煌吐鲁番文献》、《上海博物馆藏敦煌吐鲁番文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1999年版)、《北京大学藏敦煌文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敦煌文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998年版)、《甘肃藏敦煌文献》(甘肃人民出版社199年版)、《北京图书馆藏敦煌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吐鲁番出土文书》(文物出版社)、《浙江藏敦煌文献》(浙江教育出版社)、《国立中央图书馆藏敦煌卷子》(石门图书公司1965年版)。仅有标题无正文和字迹不可辨认者不记。,大多抄成于六朝至初唐。同传世的阮刻《春秋左传正义》及《四部丛刊》本《春秋经传集解》相比勘,行文中有异文5800余处(包括衍、脱、倒、误文)。其中由于文字形体不同所造成的“同词异字”4000余处,这些异字中包含异体字306个。这些异体字本当成为汉语大型辞书引证释例的宝贵材料,但由于敦煌文献公布较晚,迄今尚未全面整理与研究,故其作为语料也未被大型汉语辞书所采用。

儒学是中国传统学术的正宗,《春秋左氏传》乃其核心经典之一,学术地位勿庸置疑,故而写卷虽出自众手,时间不一,但大多字迹工整。其用字亦当有一定的代表性。

《汉语大字典》是学术界所公认的当今搜集全、水平高、最具权威性的大型汉字字典,其引用源头例证的引证原则也颇为学界称道。但由于编纂时间关系,对敦煌文献、尤其是敦煌传统经典文献引用较少,从而造成在收字和引证方面的一些疏漏和缺失。兹仅将敦煌写卷《春秋经传集解》异文对《汉语大字典》例证的补充与订正数例罗列于次,以乞对其有所补益,并就教于方家。

一、《汉语大字典》无例证,敦煌本《春秋经传集解》用例可补其缺者

1.唘

“于是申息之北门不唘。”S.85文公十六年传②《英藏敦煌文献》为斯坦因(Aurel Stein)所掠者,依学术界惯例称“S.某某号”。

“元戎十乗,以先唘行。”P.3611昭公十三年传③《法藏敦煌西域文献》为法国人伯希和(Paul Pelliot)所掠者,依学术界惯例简称“P.某某号”

《汉语大字典》P.627:“唘,同‘啓’,《龙龛手鉴·口部》:‘唘’古‘啓’字。④《汉语大字典》以下简称《大》。”

谨案:《大》无例证,可补。另,《大》P.647“啓”条引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愚谓当解为从口,声。盖教者必以言,故字从口。教者发人之蒙,开人之智,与启户事相类,故字从声,兼受字义也。’按:甲骨文有‘’字,象以手开户之形。‘启’即‘’之孳乳字。”杨说是,《说文》、《段注》均无“唘”字,疑“唘”当为“啓”手写讹变之字。

谨案:《大》P.3952:“同‘诉’。《正字通·言部》:‘,诉本字。’”《大》无例证。《说文·言部》:“,告也。从言,厈省声。……愬,或从朔心[1]56。”《说文解字注》作“”,并注:“凡从之字,隶变为厈,俗又讹斥。[2]”据此,“”,正字、本字;“愬”,异体字;诉,简写字。

谨案:《说文通训定声·履部第十二》:“迩,近也。从辵,尔声。古文从尒声[3]。”“尒”隶变可书作“尔”,故“”亦可写作“迩”。《大》P.3826无例证。

谨案:《大》P.826无例证。《广韵?侵韵》:“侵,渐进也。……,同。[7]”作为表义构件,“亻”与“彳”形体相近,意义相关,古文字中即有相混用情况。“”为“侵”之异构字。

谨案:《大》P.2159无例证。“攴”、“殳”形义相近,本可相互通用,“攴”字隶变作“攵”,故“”为“救”之异体字。

谨案:《大》P.1402:“同‘或’。《宋元以来俗字谱》:‘或’《古今杂剧》作‘’。”无例证。

11.盖

“良君养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如地。”S. 133襄十四年传

“盖今长吏有罪,先验吏卒之义也。”P. 2509僖公二十八年注

谨案:《隶辨·泰韵》载《武荣碑》“盖观德于始”,《北海相景君铭》“四海冠盖”,“蓋”皆作“盖”。并注:“《九经字样》云‘蓋字今相承作盖者,乃从行书艹,与荅、等字并皆讹俗,不可施于经典。’今据是碑已书蓋为盖,他碑或同此文,乃省艹为,省去为土,非从行书也。[5]541”此说当是。若此,“盖”乃因隶变省笔而成。《大》P.2563无例证。

14.禝

“社禝之固也。”“以弃社禝,不亦惑乎?”S. 133襄公二十一年传

谨案:“禝”为“稷”之后起异体字。《大》P. 2406:“同‘稷’。《集韵·职韵》:‘禝,通作稷。’”无例证。

15.徳

“夫铬,天子令徳。”S.3354襄公十九年传、注

“有觉徳行,四国顺之。”P.3729昭公五年传

谨案:《大》P.839:“同‘德’。《宋元以来俗字谱》:‘德,《列女传》、《金瓶梅》等作徳’。”“徳”为“德”之异体字,写卷中多处作“徳”。

16.辞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言欲加己罪,不患无辞。”P.2562僖公十年传、注

谨案:《大》P.4037无例证。一说“魏晋碑刻中有字,辞最早见于宋代刊行的《古列女传》。[8]”其实,南北朝時期、初唐时期已有“辞”字,敦煌写卷《春秋经传集解》中已多次使用。

17.争

“明日,绞人争出。”S·5473桓公十二年传

“及盟,子产争承。”P.3611昭公十三年传

謹案:“争”为“爭”之异体字,《大》P.324引《宋元以来俗字谱》书证,无例证。

20.问

“退而告人曰:‘君失问。’”“襄公不知阴阳而问。”S.1443僖公十六年传、注

谨案:“問”字的示音构件“門”草书、楷化或省作“门”。《说文》无“问”字,“问”当为“問”之异体字。《大》P.4285:“问,‘問’的简化字。”既无书证,也无例证。

二、《大》所引例证太晚,可用敦煌本《春秋经传集解》用例置换者

1.喰

“乃馈盘喰,置壁焉。”“公子受喰反壁。”S ·1443僖公二十三年传

谨案:“喰”为“飧”之异体字,南北朝、初唐时期已使用。《大》P.658引用的例证是清人惜华《桃花源弹词》的句子:“虽则盘喰无异味,一盂麦饭佐家禽。”

2.灾

“贺善,吊灾,祭敬,丧哀,情虽不同,毋绝其爱,亲之道。”S.85文公十五年传

“秋,大雨雹,为灾也。”P.2509僖公二十九年传

“汰侈已甚。身之灾也。”P.3729昭公五年传

谨案:《说文·火部》:“烖,天火曰烖。……灾,或从宀、火。……災,籀文从巛。[1]219”“灾”为“烖”、“災”之异体字,《说文》中已有,汉碑和敦煌写卷中已多见。《大》P.2190引用的源头例证是现代人著作中的句子:“《骆驼祥子》三:‘兵灾之后,什么事儿都不能按照常理儿说。’董必武《赠日本友人》:‘不畏强权阻,难禁核弹灾。’”

7.聴

“不如赦楚,勿与战。弗聴。”Д х.00362僖公二十二年传①《俄藏敦煌文献》中的《春秋经传集解》部分源于1914年俄国人奧登堡(S.F.Oldenburg)所掠者,依惯例,称之为“Д х某某号”

谨案:《大》P.2794:“同‘聽’。”引明人方孝孺《与友人论井田》例证。当换。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00.

[3]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武汉:武汉市古籍书店,1983: 614.

[4]娄机.汉隶字源:卷6·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5]顾蔼吉.隶书大字典:卷5[M].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

[6]颜元孙.干禄字书·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7]陈彭年,等.广韵·四部丛刊[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2.

[8]张书岩,等.简化字溯源[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52.

[9]释行均.新修龙龛手鉴·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The Different Characters in the Dunhuang Handwriting Copy of Chun Qiu Jing Zhuan Ji Jie for Complementing and Correcting the Illustrations in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aracters

LISuo,HAN Qiu-bo

(Department ofLiterature,Dalian University,Dalian116622,China)

The Dunhuang Handwriting Copy of Chun Qiu Jing Zhuan Ji Jie was written from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Tang Dynasty.There are more than 300 variant characters whose spelling forms are different.Most of them were newly created when the spelling forms of the characters were changed from the cursive and clerical script into the official and regular script.They can serve as the etymological illustrations in the modern dictionary. This article selects 28 examples to complement and correct the mistakes in the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aracters.

dunhuang handwriting copy;chun qiu jing zhuan ji jie;dictionary of chinese characters;illustration

H02

A

1008-2395(2010)03-0054-04

2010-01-0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08JA740010)“敦煌写卷儒学文献异文研究”成果

李索(1954-),男,大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上古汉语语义、语法和敦煌儒学文献研究。

猜你喜欢
大字典异文上海古籍出版社
The New Result of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Medieval Calligraphy: A Review of The Manual of Calligraphy by Sun Guoting of the Tang: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Manuscript and Its Author
《汉语大字典》“人名用字”考误举隅
谈《红楼梦》第三十四回的一处异文——读红零札
邻父伐树
安大简《诗经·召南·小星》异文考辨
登楼
考古是“神马”
《汉语大字典·广部》疑难字考释
《太上洞渊神咒经》异文考辨
《汉语大字典·异体字表》所收籀文隶定字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