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文虎《儒林外史》评点的朴学倾向

2010-08-15 00:48
滁州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文虎儒林外史评点

姜 胜

(淮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安徽淮北235000)

论张文虎《儒林外史》评点的朴学倾向

姜 胜

(淮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安徽淮北235000)

清人张文虎借助小说评点模式评论《儒林外史》,而置重于文献考证,体现出鲜明的朴学倾向,为《儒林外史》研究探索了新路。

《儒林外史》;张文虎;评点;考据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批判科举制度,否定功名富贵,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甫一问世,就引起极大关注和反响。随着小说的流布传播,在清季同光年间,对《儒林外史》的评点也渐入高潮,较著名的有齐省堂评、黄小田评等等,但诸家中用力最多、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当属张文虎。

张文虎(1808-1885),字孟彪,又字啸山,自号天目山樵,上海南汇人。张文虎嗜古博览,尤精于校勘之学。他曾客居金山钱熙祚家三十年,校《守山阁丛书》、《小万卷楼丛书》、《指海》等多种丛书,世称善本。同治初,张文虎入金陵书局,校勘《史记》诸书,主校席十年,被曾国藩誉为“大江南北惟此一人”。晚年,张文虎还曾纂修《奉贤县志》,《南汇县志》等志书,真可谓“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张文虎是《儒林外史》的爱好者和评荐者,刘咸炘说他“好坐茶寮,人或疑之,曰:‘吾温《儒林外史》也。’”(见《小说裁论》,《校雠述林》卷四)他于同治十二年,开始以“天目山樵”为笔名评点《儒林外史》(下文简称天评),发表了很多精辟的见解,并在光绪十一年(1885),由上海宝文阁刊行单行本《〈儒林外史〉评》,成为评点和传播《儒林外史》的中心人物。

张文虎对《儒林外史》的评点,受明清小说评点的影响,都较留意作品的主题意蕴、艺术内涵等各个方面,或发明作者宗旨,或揭示文字精神,虽然不免有随笔点染、率意为之之病,但艺术鉴赏力的敏锐,评语的细致精警,都可谓自出手眼,别具匠心。尤其特殊的是,张文虎在为《儒林外史》写的识语、评语里,熔评论、考据于一炉,做了大量考证源流的工作,使其评点带有较浓的考据色彩。其原因并不复杂,一者,清代乾嘉以降,考据学大兴,影响波及小说评点。再者,《儒林外史》以史自居,影射现实,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儒林外史》所传人物,大都实有其人,而以象形谐声或瘦词隐语寓其姓名。若参以雍、乾间诸家文集,往往十得八九。”书中的人和事,让士林大感兴趣,欲一探究竟。三者,张文虎的学术趣味偏重汉学,继承和发扬的是乾嘉学风。索隐溯源,勘误订讹,疏通凝滞,乃其终生不辍之志。一言蔽之,这种考据色彩极浓的评点是时代风气、作品立意、以及评点者的学术眼光共振而引发的,是独具一格的,也是难以复制的。下面试分四节,各举数例,加以阐述。

一、追溯本事之源

追溯本事之源,向来为注释家和评点家所重视。文本中所征引的古人故事或者诗句,要交代出于何书;成语名言以及俗谚,要搜罗其出处;情节或人物,要考证其原型。通过追溯本事源头,我们可以看出吴敬梓的知识背景,生平事迹,《儒林外史》的材料来源,乃至于看出材料和原书的思想关系,这对读者是极有帮助的。特别是张文虎勾稽情节本事和探索人物原型的考证,多见人所未见,弥足珍贵。当然,考据本事,当提要钩玄,不能枝蔓琐碎。

1.那人道:“晚生姓陈,草字和甫,一向在京师行道。昨同翰苑鲁老先生来游贵乡,今得瞻二位老爷丰采。三老爷‘耳白于面,名满天下’;四老爷土星明亮,不日该有加官晋爵之喜。”(第十回)

天评:“耳白于面,名满天下”,见孔氏《谈苑》有僧相欧阳文忠语。

按:宋人孔平仲《谈苑》:“欧公尝曰:少时有僧相我,耳白于面,名闻天下,唇不着齿,无事得谤。其言颇验。”

2.杜慎卿道:“苇兄,这话可谓不知我了。我太祖高皇帝云:‘我若不是妇人生,天下妇人都杀尽!’妇人那有一个好的?小弟性情,是和妇人隔着三间屋就闻见他的臭气。”(第三十回)

天评:《南史》:“梁萧詧恶见妇人,相去数步,遥闻其臭。”慎卿乃又过之。

按:张文虎查实这一情节本于《南史》,并加比较,可方便读者判断此情节是否有断章取义或者借题发挥。

3.郭孝子把这刀和拳细细指教他,他就拜了郭孝子做师父。(第三十八回)

天评:郭孝子为王惠子,未知究是何人。偶见宝山李保泰《啬生文集·胡孝子寻亲记》,有歙县胡仲长入闽寻亲事。附记云:“仲长将赴闽,自念孱弱,不能涉险阻,遇行脚僧,技勇绝伦,延至家,肄习经年。”又云:“在闽中,辄遇瞽者,渐欢洽,告以故。瞽者故通于盗,常为盗伺,曰:‘我故知尔父,尔父现使外洋未回。’未几归,令孝子往见,遂奉以归。”岂即其人而为之增饰其事以讳之耶?

按:《扬州画舫录》:“李保泰,字啬生。庚子进士。……秉铎扬州,诸生徒执业问道者,日络绎不绝。”李保泰是上海宝山人,曾为扬州府学教授,为一时名儒。但身后事迹不显,著述也湮没无闻,如无张文虎提其要,后学难得其概。今人何泽翰先生曾为此事疏证,可参。

二、发明衍脱之误及义理难通者

在文献整理中,小说文字的错讹衍脱,多为人所忽视,以为不像经史诗词那样关系重大,一字千金。但实际上,小说也有一字不合,阻隔文气。或有与情理逻辑不符,耐不住推敲寻味。而发明文字的错讹衍脱,张文虎最为擅长,他在其《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中发掘比勘,开后人无限眼界。评点《儒林外史》,张文虎也用同样的治学方法,保持既有的学术兴趣,极留意文字的错缺衍脱,灵心妙舌,独步一时。天评对《外史》反复咀嚼,辨章真伪,虽一字一句亦不放过,凸显其审慎的阅读心态,过人的鉴别能力,时刻求章旨句意和文字的吻合,功莫大焉。此处也特别能看出张文虎评点的朴学色彩。

1.两弟兄上岸闲步,只见屋角头走过一个人来,见了二位,纳头便拜下去,说道:“娄少老爷,认得小人么?”(第八回)

天评:此“娄”字不合口气,宜删。

两公子慌忙扶起,说道:“足下是谁?我不认得。”那人道:“两位少老爷认不得小人了么?”(第九回)

天评:可知前文“娄”字之衍。

按:呼“少老爷”符合家人声口语气,称“娄少老爷”则显疏远生分;再者,“少老爷”如乍见喜悦脱口而出者,“娄少老爷”则有刻意拖沓之感。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然明白。天评以同书下文参证上文“娄”字之衍,精确入微。

2.慎卿念道:“安庆季苇萧,天长杜慎卿,择于五月初三日,莫愁湖湖亭大会。通省梨园子弟各班愿与者,书名画知,届期齐集湖亭,各演杂剧。”(第三十回)

天评:当云“通省城。”

按:此处有脱字之误,故不合事理。

3.萧昊轩省悟,悔之无及。一时人急智生,把自己头发拔下一绺,登时把弓弦续好,飞马回来,遇着孙解官,说贼人已投向东小路而去了。(第三十四回)

天评:“拔”疑当做“割”。

4.沈琼枝在杜娘子面前双膝跪下。娘子大惊,扶了起来。沈琼枝便把盐商骗他做妾,他拐了东西逃走的话,说了一遍。(第四十一回)

天评:“拐”字不切当,当易“卷”字。

5.庄征君恼了,向娘子道:“我好没来由!朝廷既把元武湖赐了我,我为甚么住在这里和这些人缠?我们作速搬到湖上去受用!”当下商议料理,和娘子连夜搬到元武湖去住。(第三十五回)

天评:恐不能连夜搬否,此作者率笔。书中此类不少。

按:《大明律》及《大清律》对京城及外郡的“夜禁”有具体的规定:“京城夜禁,一更三点,钟声已静之后,五更三点,钟声未动之前,犯者笞三十。二更、三更、四更,犯者笞五十。外郡城镇各减一等,其公务急速、疾病、生产、死丧不在禁限。”

三、领会语言情景

张文虎评点《儒林外史》,不仅很注意弄清文字段落等外在形式,更注意追寻语言的“弦外之音”。因《外史》常有皮里阳秋之笔法,遣词造句,言在此而意在彼。对此,张文虎往往予以疏通,揭示作家用心的“庐山真面目”,让读者了然会心,这一类的评点在天评中俯拾即是。

1.那些孩子就像蠢牛一般,一时照顾不到,就溜到外边去打瓦踢球。(第二回)

天评:周进教读不如王冕牧牛。

按:王冕放牛,赏看湖光山色,绘画写真,时时自得其乐,周进授书常常自寻烦恼。两样人生境地,相映成趣,但其意蕴深藏不露,故天评提醒粗心读者留意这寻常文句中的深意。

2.何美之浑家说道:“范家老奶奶,我们自小看见他的,是个和气不过的老人家。只有他媳妇儿,是庄南头胡屠户的女儿,一双红镶边的眼睛,一窝子黄头发……”(第四回)

天评:云“老奶奶”者,轻之也。“他媳妇儿”者,轻之又轻之也。

按:何美之浑家看范家暴发,眼热心嫉,又兼对范家知根知底,故轻口薄舌,津津乐道。引文补写范进老婆的底细,也描绘出何美之浑家的嫉妒嘴脸,文字细如牛毛,如绘,天评眼光,如炬。

3.一日,(庄征君)同娘子凭栏看水,笑说道:“你看这些湖光山色,都是我们的了!我们日日可以游玩……”(第三十五回)

天评:与范太太看见家赀什物都是自己的同此一喜,而有仙凡之别。

按:《儒林外史》第三回,范进中举,范家暴发,范老太太狂喜致疾:“把细磁碗盏和银镶的杯盘逐件看了一遍,哈哈大笑道:‘这都是我的了’大笑一声,往后便跌倒。”“都是我的了”之义理,首出于第三回,再现于三十五回,境地迥别,天评特标出,醒目。

四、留心风俗典制及考察人情世态

小说是图绘时代精神,记录民俗风气以及载录典章名物最恰当的载体,这些材料,正史无暇顾及,也不屑一顾。而《外史》是一部大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包罗万象,此类信息尤其繁多。天评以治史眼光留意这些内容,不惜笔墨,加注补缺,引申说明。即使今日读之,也不能不服膺其学术格局之大,眼光之独到。特别值得说明的是,评注家完成这个任务,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知识修养和敏锐的分析观察能力。

1.比如童生进了学,不怕十几岁,也称老友;若是不进学,就到了八十岁,也还称小友。(第二回)

天评:请以补入明朝学校志。

2.(鲍文卿)动不动就要咳嗽半夜,意思要辞了向太爷回家去,又不敢说出来。恰好向太爷升了福建汀漳道。(第二十六回)

天评:明时布政司有左右参政,左右参议;按察司有副使,佥事:皆即今之道员。既托名明官,不当经称今制。此亦疏忽之过。

3.(范进中举后)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第三回)

天评:或云:“忙杀邻居,干卿何事?”予谓不然。邻舍做官,大家喜欢,人情之常。高世远俗之见,不可责之齐民。若皆落落自顾,虽圣人不能为治。

4.武书道:“门生并不会作八股文章,因是后来穷之无奈,求个馆也没得做,没奈何,只得寻两篇念念,也学做两篇,随便去考,就进了学。”(第三十六回)

天评:此处断而复续,自数不清,无非欲显其聪明,历考高等耳。

按:今世尚有论者泥其语,不领其意,称武书不学无术,只是粗通八股,居然进学,以证科举选拔之荒谬,其认识比起张文虎来尚为不逮。实际上,这只是武书“欲显其聪明”的巧语,天评良确。

另外,天评中还有寻辨俗字,考察方言,训解名物之类考据,限于篇幅,不必具引。综之,《儒林外史》评点是张文虎在阅读过程当中审美感悟和文献考证的记录,但置重于考证,使小说评点打上鲜明的朴学色彩。张文虎通过小说评点,把《儒林外史》从单纯的文学评论引领进入文献研究、史料研究的天地,双管齐下,证实其无韵之壮美,成就其史家之阔大。从这个意义上说,张文虎洵为《儒林外史》功臣。

[1]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M].卧闲草堂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

[2] [清]天目山樵.儒林外史评[M].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学研究所所藏汉籍善本全文影像资料库.http://shanben.ioc.u -tokyo.ac.jp/list.php?o rder=rn_no.

[3] 李汉秋.《儒林外史》研究资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4] 李汉秋.《儒林外史》会校会评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 朱一玄,刘毓忱.儒林外史资料汇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6] 陈大康.张文虎日记[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On Zhang Wenhu’s Textual Criticism on The Schola rs

Jiang She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Huaibei Coal Industry Teachers College,Huaibei 235000,China)

Zhang Wenhu,a scholar of the Qing Dynasty,engaged in textual research ontheScholarsby means of the novel criticism model,w hich show ed his dow n-to-earth learning and broke a new path to the research ofTheScholars.

Zhang Wenhu;TheScholars;comment;textual research

book=1994,ebook=123

I206.5

A

1673-1794(2010)03-0006-03

姜 胜(1978-),男,讲师,研究方向:古典文献学。

2009-08-12

猜你喜欢
文虎儒林外史评点
《儒林外史》的吃播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儒林外史》戏剧演出资料考辨——兼谈《儒林外史》创作中的明清互现
书评点讯
敢拍蒋介石肩膀的华侨领袖
油菜花开的时候
单宝塔诗
遭遇“魔鬼城”(下)
让自由评点与专题评点“比翼齐飞”
安全大于天,责任重于山——记西安科技大学文虎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