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的公允价值准则的思考

2010-08-15 00:49范小兵
大众科技 2010年4期
关键词:公允金融危机会计准则

范小兵

(广西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广西 南宁 530000)

金融危机下的公允价值准则的思考

范小兵

(广西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广西 南宁 530000)

2007年以来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对各个国家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会计准则之一的公允价值准则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文章从公允价值计量的不同观点、有关国家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修改以及经济危机对公允价值的影响等几方面进行了阐述和探讨。

公允价值;金融危机;会计准则;会计计量

2007年以来的由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金融危机,进而引发的经济衰退如一股寒流迅速席卷了全球各个国家。大多数国家的政府纷纷运用了“国家干预”的“武器”来对抗“经济严冬”,力图挽救已经失灵的自由市场;而各个国家的有关人士也都如临大敌,绞尽脑汁,从次贷危机追溯到衍生金融产品,追溯到市场及市场信用,试图找出真正的罪魁祸首。然而,令会计界人士没有想到的是,会计也迅速地被扯进了这场金融风暴:公允价值成了社会各界的众矢之的,也成了金融危机的原凶之一;公允价值计量与金融危机的相关性一下子成为金融界与会计界在危机中的一个争议热点,似乎大家也都把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转变作为了危机过程中的救命稻草。

(一)危机形势下各界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主要看法

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的一些银行家、金融业人士和国会议员将矛头指向了157号美国会计准则。他们认为,该准则关于金融产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在金融危机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即:在市场大幅下跌和定价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公允价值计量导致金融机构按市价大幅减计资产,使亏损增加,资本充足率下降,引起市场加大资产抛售力度,从而价格更加下跌,加重了金融危机。60名国会议员联名写信给美国证监会(SEC),要求暂停使用公允价值计量。

然而,会计界和一些经济界人士一直对此持反对态度,认为157号准则本身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金融机构对该准则双向和功利的态度:在金融产品价值持续上升时,金融机构乐于看到按公允价值计量而带来的益处;在金融产品价值下跌时,就转而抱怨和指责公允价值计量原则。德勤亚太区金融服务领导人菲利普·哥特(Philip Goeth)表示,“现在的金融危机原则上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不是会计问题,我们不希望看到公允价值的废除。”相关人士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才是最能体现公司财务状况的计量方法,尤其适用于金融衍生产品。在次贷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不仅没有火上浇油,反而使危机更快暴露出来,让投资者尽快看到了真实情况。美联储主席伯南克2008年9月下旬在国会作证时指出:“如果废除了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那么将没有人知道这些公司的资产按市值计价到底是多少”。IASB主席大卫·特迪爵士在接受采访时也指出,金融界只会对公允价值横加指责,却不能提出令人信服的替代方案。

(二)国际上关于公允价值的修改

从西方各国目前采取的实际行动看,在全球金融危机面前,社会各界似乎不可能完全倾听会计界的“委屈”,公允价值也很难和金融危机及相关拯救行动脱离关系。

虽然会计界一直坚信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本身并没有错误,但是迫于政界和金融界的巨大压力,会计界也不得不改变原来的不妥协的立场。2008年9月30日,美国证监会(SEC)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发表了一个有关公允价值计量的说明,指出对交易不活跃的资产,管理层可以采用自己的金融模型和判断进行计量。随后,FASB针对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的修订发布了一份《FASB工作人员立场公告》(FSP),允许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对其处于信贷危机中的资产重新定价。《公告》对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公告——公允价值计量》(SFASNo.157)在非活跃市场中的应用进行了明确的修订性阐述。从实质上来看,此次修订是多方妥协的结果,在没有放弃公允价值计量的目标的同时,也满足了银行家和一些政治家的要求。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2008年10月13日投票通过放宽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决定。IASB在声明中称,“规定修改后,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登账的企业,将可依新准则重新归类资产,从而避免必须按市值计价(mark-to-market)的结果。”

欧洲议会和欧盟成员国政府于2008年10月15日决定修改欧盟现行会计准则中有关按市值计算资产价值的规定,以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根据这一决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不必再按当前市值记录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价值,允许金融机构将违约风险考虑在内对其资本进行估值,从而避免它们的资产价值在市场动荡中被过于低估。

(三)相关准则的修改可能产生的影响

通过此次对准则和公允价值确认的修改,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善财务报表的财务状况和损益情况,使报表显得好看些,达到一定的粉饰效果,但并不能改变金融机构的实际运行状况,挽救金融危机。因为会计的基本职能是为了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资金运动的状态和结果。如果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经济运行的情况没有根本的好转,仅靠财务核算和反映规则的修改不可能达到治本之目的。

另外,企业管理层所运用的假设、估计、估值模型、基础及参考数据的获取、使用和专业判断等问题,会变得非常重要而敏感。因为在修改了公允价值确认的级次后,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到公允价值的计量和确认。因此,在确认公允价值时,如何考虑不活跃市场上的可观测数据,在评估可观测数据和不可观测数据对公允价值确认的相关性时,如何考虑市场报价,例如同类或相似金融资产的经纪商报价或者定价机构的报价,这些因素都是值得认真考虑的。

(四)关于公允价值的思考

1.对公允价值的内涵及运用的思考

经过这次金融危机后,人们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公允价值的准确内涵以及如何运用公允价值?如何对公允价值的恰当运用加以合理的监管?尤其是我国的会计准则刚修订实施近两年的时间,我国会计界对公允价值的理解和运用如何把握?在运用公允价值的过程中,大多数情况下都把市价作为了公允价值,但是,实际上市场价格只是价值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且价格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有时还会偏离它的真正价值。因此,有人建议以资产的内在价值或经济价值作为公允价值适当的替代物,特别是在非正常市场条件下,如价格大幅波动和跳跃性变动、缺乏流动性的市场情况和不存在活跃交易的市场等情况下。这都是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入讨论并加以明确的问题,期待我国的会计准则对此能有进一步的解释和完善。

2.关于公允价值是否为原罪的思考

综合来说,造成本次经济危机的原因有很多,但是谁也不想被指责为最核心的那一个。这其实就是这场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争议的根本原因。作为会计界人士,如果我们理性地去看待这个问题的话,会发现:“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准则只是影响了资产计价,虽然对危机的扩大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并不是引起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金融危机原则上是经济问题而非会计问题,会计准则是服务于企业基本业务的,它永远也不会有这样的权力。

从会计师的角度来看,公允价值计量仍然是资产计量的较佳模式,相对于成本计量模式而言,它能够及时地反映资产的现时价值,能够对报表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但在具体运用和操作上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提供更详细、更一致的操作指引。

3.危机对会计准则的完善和发展的影响

我国财政部副部长王军曾经说:“金融危机也是经典”。危机往往能带给人们更大的思考动力和更多的思考空间,很多以往在蓬勃的经济中不可能去思考的问题纷纷涌现,人们在对危机的处理过程中,可以迸发出更富创造性的思想,解答更复杂、更棘手的问题。一些创新性的东西往往比较容易在危机的状况下产生出来。如果从这个角度去解读危机的话,危机似乎并不那么可憎,反而可能给我们带来百年不遇的机会。

正如这次金融危机中,金融衍生品扮演了放大风险的恶魔角色,一下子使会计界直面了一直被忽略的问题。虽然控制和监管金融衍生品的风险从原则上讲是金融界的责任,但却也应该令会计界深思。在本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金融界人士主张终止公允价值计量,实际上是从宏观层面将会计当作一种经济调控的手段。虽然目前看来离这个层面还稍远,但这对会计界人士至少应该是一种提醒:会计或许应该或者能够成为宏观层面上的经济调控工具。毋庸置疑的是,提升相关财会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必然能更真实地呈现金融衍生品的面貌,帮助投资者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和决策。为此,从会计的角度加大金融衍生品的披露力度,对其定价的模型、假设前提和相关数据来源等因素加以披露,必不可少。披露的内容应主要包括:如何对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确认和列报,如何确定公允价值的级次,披露各项假设、估计、估值模型、基础及参考数据的获取与使用等等。同时,还要完善风险信息的披露,包括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利率及汇率风险、违约风险、操作风险、道德风险和信用风险等,全面反映主要金融工具和全部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过程的全貌和将要面对的风险,给报表使用者提供全面、完整的决策相关信息。

4.公允价值计量有待完善

公允价值不是引发金融危机的罪魁,不意味着公允价值已经科学完善、无可厚非。在活跃市场的条件下,按市场价格计量市场主体持有的金融资产,无疑是符合会计真实反映原则和公允反映原则的。但是,在次贷危机转化为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公允价值是否有放大金融风险的作用呢?这时,我们需要抛开公允价值的种种可行理由,静下心来审视国际上对公允价值的如下争论:

一是以公允价值来计价金融资产,是否在任何市场状态下都可行?二是公允价值计量,对于没有市场或市场流动性很差的资产,是否必须?原来有市场的资产,因为金融市场的问题而减弱流动性的时候,公允价值计量是否还要坚持?三是公允价值计量是否会加剧金融市场的动荡?在金融市场严重动荡的时候,公允价值计量是否会加速其螺旋式下跌?

争论各执一词,而且争论本身不解决问题。作为会计界人士,笔者愿意参与这个国际性的会计问题讨论,有义务为这些问题进行思考:

第一,公允价值具有计量属性上的不确定性、变动性和集合性,怎样进一步完善来保证信息质量的可靠性?

所谓不确定性,是指很难断定公允价值本身究竟是现行市价还是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所谓变动性,是指因市场交易具有可直接确认、可观察、只能估计等多种情形,因而公允价值会随市场交易情况的变动而变动;所谓集合性,是指公允价值是在市场交易情况下,与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之间存在着交叉重合,存在着对这五种计量的再现或重复,所以是多种属性的集合。公允价值计量的实际操作难度大。有不少财务报表项目如一些没有相关市场价格的金融工具,其公允价值不容易确定。公允价值计量可能增加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性。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经济环境和风险状况的变化以及企业自身信用的变化,都会引起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这种波动的反映是以不容申辩、不给喘息之机的方式进行的。即使是在 保持活跃交易的证券市场,公允价值在每天的不同时点确认,差异也会很大。

第二,在金融危机形势下,金融机构不得不根据市场价格计提巨额的资产减值,导致极大的账面损失,从而强烈冲击投资者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市场陷入恐慌性抛售狂潮。但这是公允价值计量在这种情形下的唯一结果吗?公允价值,不仅能在正常市场状态下不偏不倚,在非常的市场状态下,也应该一样。怎样才能使非常情形下的公允价值理性而又不失客观?美国证券委员会9月30日针对美国财务报告准则157号发布的指导意见,是不是也启发我们考虑非活跃市场下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即:当市场报价非公允时,是否应通过考虑价格下滑时间长短、跌幅以及市场流动性等因素,借助内部估值模型和假设条件来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

第三,公允价值的确定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较差的可操作性,这容易导致管理当局利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纵,使管理当局提供的信息失真。如何能避免管理当局或管理者利用公允价值进行主观操纵?在极端、非正常市场状况下,如何建立起准则制定机构或相关部门指导审计师正确操作公允价值会计的有效机制?

第四,会计准则的产生过程及贯彻过程不产生经济后果,但贯彻结果确实产生经济后果,这一事实则使我们发问:制定会计准则时是否应该考虑经济后果或者说是顾虑到经济后果?

第五,即使高度活跃的证券市场,一日之中价值的波动也相当大,按照不同时点计量的公允价值也存在很大差异。所以,按某一时点计量所呈现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真的不偏不倚吗?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如何更科学、更客观地体现与报告?是在表内反映还是在表外披露?表内与表外存在什么差异?由此引起的市场反应能否模拟预测?

第六,是否增加“经济危机”会计假设,制定经济危机的认定指标、设立经济危机认定的联合机构,以经济危机周期为时期,以此增加会计准则的内容,在有利经济态势发展与巩固社会稳定的原则下,探讨与之匹配的系列核算方法。

我们相信,在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再大的危机我们也会顺利度过,而会计行业也必将迎来新的机遇得到更好的发展。

[1] 葛家澍,徐跃.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市场价格、历史成本、现行成本与公允价值[J].会计研究,2006,(9).

[2] 罗殿英.公允价值计量研究[J].会计论坛,2004,(1).

[3] 王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04[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4] 肖泽忠.从美国会计学会2008年年会看国际上研究IFRS应用的现状和动态[J].会计之友,2009,(1下).

[5] 张为国,赵宇龙.会计计量、公允价值与现值[J].会计研究,2000,(5).

F233

A

1008-1151(2010)04-0195-02

2010-01-30

范小兵,供职于广西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

猜你喜欢
公允金融危机会计准则
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需要转出吗?
СТО ЛЕТ КИТАЙСКОГО ВУЗА
公允价值影响了银行杠杆的顺周期行为吗?
如何认识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
对公允价值计量:CAS 39的思考
新会计准则运用中的若干问题思考
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展、构成及展望
FASB会计准则汇编及更新目录
《小企业会计准则》之我见
北欧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