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起点上发展湖北县域经济

2010-08-15 00:45段轮一湖北省副省长
当代经济 2010年7期
关键词:县域集群全省

○段轮一 (湖北省副省长)

2009年是全省县域经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逆势弯道赶超,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的一年。县域兴,则湖北兴;县域强,则湖北强。县域经济是湖北省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希望所在。2010年,我们要继续坚持应急与谋远两手抓,进一步加大县域发展工作推动和扶持力度,在新的起点上发展湖北县域经济。这对进一步巩固全省经济企稳向好的形势,实现“弯道超越”,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2009年,湖北县域经济发展逆势而上,成绩显著

2009年,湖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结合湖北县域实际,发挥比较优势,抢抓危中之机,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作为全省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工作重点和重要支撑力量,克难奋进、危中寻机、着力赶超,推动全省县域经济继续保持了提质提速、结构改善、后劲增强、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基础进一步巩固,活力进一步显现,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发展氛围进一步浓厚,主要经济指标好于上年、好于年初预期、好于全省平均水平,为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1、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作为应对危机保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加大工作推动力度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科学判断县域经济形势,发挥县域内生型产业发展空间大的优势,引导县域坚定发展信心,抢抓发展机遇,努力化危为机。进一步加大工作指导和推动力度,先后在黄冈和荆门召开了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和现场会,总结经验,表彰先进,对县域经济发展进行再动员、再部署,清泉书记、鸿忠省长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两次会议对于各地振奋精神、增强信心、加快发展产生了极大的示范和推动作用,全省县域比学赶超、竞相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县(市)、园区和企业调研,指导县域经济发展。举办了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专题研讨班,并组织赴湖南、江西、安徽考察县域经济发展,进一步提高了推动和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省直各部门以开展“作风建设年”、“能力建设年”活动为契机,进一步转变职能,改进作风,认真协调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2、推进县域特色产业培育和发展,强化县域经济产业支撑

引导各地科学规划工业园区,鼓励各地抢抓机遇加大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解决了部分县市工业园区规划和建设中的难题。全省县域工业园区面积不断扩大,集聚带动、配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着力培育壮大特色支柱产业,坚持引导各地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走产业错位发展、特色发展之路。安排20亿元县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县域重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以龙头企业带动支柱产业发展壮大。发挥1亿元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资金的引导和扶持作用,支持60个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发展,培育集群领军企业,加强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造集群品牌,以集群发展带动县域支柱产业的壮大延伸和完善配套。发挥县域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即着力培育和壮大一批农产品加工过百亿的县(市)、一批过50亿的园区、一批有很强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一批在全国有知名影响的品牌。全省农副食品加工业近几年保持高速发展,2009年完成工业增加值340.4亿元,增长53.9%。通过坚持特色、重点扶持,目前大部分县(市)支柱和特色产业已现雏形,为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加快县域发展奠定了基础。

3、推进服务方式创新,着力培育市场主体

一是创新服务企业的方式。全省大企业直通车服务制度的建立,推动解决了包括一批县域企业在内的企业困难和问题。各县(市)以本地重点企业为对象,相继开展了本地直通车服务和“企业服务年”、“千名干部进企业”等活动,全省上下联动服务企业的工作机制已经建立,服务企业逐步走上经常化、制度化的轨道。二是大力实施“成长工程”。一大批小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075家,比上年净增1900家。2009年,县域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发展到1045家,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131家。三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推动全民创业。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促进全民创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启动民间资本,激发民间创业热情。2009年,全省县域民间投资达到3697.3亿元,增长49.7%,高出全省7.8个百分点;全省新发展私营企业4.41万户,新登记个体工商户29.4万户。四是针对性地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反映最多、困难最大的融资焦点问题。省直相关部门以搭建全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平台为抓手,整合各级财政、银行、担保机构的资源,充分发挥省级财政性资金的信用度和省级银行资金的放大作用,引入再担保的模式,大大提高担保总量。目前全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平台已初具雏形并已收到良好效果,各市、州、县的担保机构也都在积极努力,帮助县域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五是增进银企间的互相了解,多形式组织银企对接活动。在2009年第六届银企对接会上,20多家银行共向1291家企业投放和意向投放贷款159亿元。同时帮助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拓宽融资渠道,12家县域重点企业成功登陆主板和中小板,还有一大批县域骨干企业正在进行股份制改造和接受上市报备辅导,准备登陆资本市场。

4、加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

充分利用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积极争取支持,加大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交通、水利、电信、电网等基础设施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2009年,县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426.6亿元,增长50.1%,高出全省8.5个百分点。积极推动扩大县域消费需求,认真落实农机、汽车、摩托车、家电下乡等政策措施,活跃农村消费市场,切实增强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2009年,全省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3153亿元,增长22.2%,高出全省3.2个百分点,对全省消费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2%。坚持把扩大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抓手,积极组织利用各种经贸洽谈会、招商会、展会等平台,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引进了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和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的大项目,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2009年,全省县域引进到位资金907.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3.4亿美元,完成工业投资l834.3亿元,增长42.9%,其中在建的亿元项目642个,比上年增加230个;完成投资额766.3亿元,增长43.4%。提高县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加强生态保护,依法关停了一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小企业,淘汰了部分落后产能,增强了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5、创新体制机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坚持开展县域经济发展年度综合考核评价工作,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对县(市)领导干部重要考察内容,进一步强化激励措施,健全激励机制。修改完善了县域经济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和办法,使评价体系更加科学、更加完善、更加符合实际,更好地发挥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引导县域广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事业观和工作观。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进一步清理下放省级行政审批项目,扩大县域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充分调动和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

二、2010年,在新的起点上发展湖北县域经济

2010年,湖北县域经济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一主三化”方针,大力推进“工业兴县(市)”战略,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求发展,以调整结构为主线,以自主创新为中心环节,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实现全省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重点要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增强紧迫感,围绕壮大县域经济,加快调整结构

近年来,湖北省县域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但是,发展不够仍然是湖北省县域最大的实际,县域经济仍然是我们的“短腿”。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全省县域跨越式发展,机遇前所未有、氛围前所未有、势头前所未有,压力和挑战也前所未有。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县域经济的比较优势,一手抓壮大县域经济规模,一手抓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努力在提升总量中促进转变、在转变中加快发展。要处理好调整结构与加快发展的关系。没有总量规模,就没有调整的基础、转变的空间;不调整结构,现有优势将会逐渐丧失,环境资源也难以支撑,就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把促转变与谋发展统一起来,增强转变发展方式的主动性;把调整结构与扩大总量统一起来,增强转变发展方式的协调性;要调整投资结构,自觉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推进企业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引导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加强管理和技术创新,加快技术改造,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开拓市场,提升企业竞争力。通过调结构转方式,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2、进一步突出工业主导地位,以工业化引领和支撑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一主三化”,关键是工业化。工业是县域经济的首要支撑,是发展的“第一产业”,工业强则县域经济强。今年我省表彰的县域经济发展二十强,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工业规模总量大,依靠工业带动了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大力实施“工业兴县(市)”战略,把推进工业化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点和重中之重,狠抓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和企业培育,把抓发展的主要精力向工业集中,保障发展的资源向工业汇集,促进发展的政策向工业倾斜,通过加快工业化进程,支撑和引领县域经济发展。要用现代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推动县域工业化与现代农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充分发挥县域农产品、劳动力等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推进“四个一批”工程,有重点地培植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镇化水平主要取决于县域经济,尤其是县域工业的发展水平。要大力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坚持产业兴镇,把产业发展、园区建设与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建设,以城镇建设推动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3、进一步加大优势产业培育力度,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的竞争力

一是要找准特色定位。优势源于特色,特色就是优势。县域情况各不相同,要根据自身的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环境条件,因地制宜求发展,找准能够发挥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形成自身的经济特色,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

二是要抓好园区建设。工业园区是产业聚集的有效平台和载体,有利于实现资源集约、要素集聚。要着力提升工业园区产业集聚、项目集群能力,努力打造一批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工业园区。切实搞好园区规划,合理确定园区空间布局、功能配套,不断改善园区基础设施条件,切实做到高起点谋划、高水平发展,提升园区产业承载能力。要根据园区产业特点和企业需求,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建立开放、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

三是要大力发展产业集群。用好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一批成长型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条,提升竞争力,打造一批百亿元和千亿元产业集群与产业基地。要重视培育集群领军企业,通过引进龙头骨干企业,推动集群内企业的重组联合。着力打造集群品牌,推进产业集群技术进步和共性技术攻关,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突破集群发展的薄弱环节,围绕集群壮大与升级,完善产业链和服务链。推动集群内服务体系建设,搭建物流、展示、融资担保等公共性服务平台,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市场响应速度,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

四是要大力培育精品名牌。精品名牌是县域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要强化质量管理,加强产品质量体系建设,实施品牌培育工程,以品牌建设提升产业优势。

4、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市场主体

一是高起点承接产业转移。要搞好项目策划,充分利用县域工业、农业、旅游等方面的优势,吸引投资者进行整体开发。把吸引投资者并购重组与产权制度改革结合起来,瞄准国际国内大企业大集团,引进战略投资者,寻求战略合作,不断培育壮大县域优势骨干企业。推出一批成长性强的产业集群,与产业的链条式转移相对接,吸引沿海整体性的产业链及企业集群的转移,促进产业和生产要素更大规模、更高质量向县域转移。

二是要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坚持综合性招商与专题性招商相结合,既要以大型经贸活动为依托开展招商引资,又要鼓励各地各行业开展专业性、经常性、小规模的招商活动,积极开展委托招商、代理招商、以商招商。强化产业链招商、产业集群招商,延伸和壮大产业链条,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在招商引资活动中,既要突出企业的主体作用,又要发挥中介机构的桥梁作用,积极探索市场化、专业化的运作方式,降低招商成本,提高招商效率。要建立健全招商引资激励机制,重奖有功人员,充分调动各类人员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加强对引进项目的跟踪服务,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各种问题,完善配套设施,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促使项目尽快落地见效。

三是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实施“市场主体增量行动”,进一步落实创业扶持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拓宽准入领域,激发创业热情,释放创业能量,放手、放心、放胆发展民营经济。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围绕一批小企业成长为规模以上企业,一批规模中小企业成长为行业龙头企业的思想,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小进规”工作目标考核,加强跟踪督办和检查考核,完善激励机制。着力培育大企业,用好县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县域重点企业加快发展。大力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来湖北省投资兴业,培育一批行业的龙头和“旗舰”企业。抓住有利时机,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培育发展一批技术先进、核心竞争力强、主业优势明显的大企业大集团,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5、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不断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

一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清理行政审批事项,下放审批权限,扩大县域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充分激活、发挥县市自身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县域经济自主发展能力。

二是加强工作指导。加强调查研究,高度关注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时研究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对策措施。加强分类指导,认真总结推广各地加快发展的典型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发展。结合“十二五”规划的制定,认真分析研究县情、市情,科学制定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完善发展思路,引导科学发展。

三是要加大政策扶持。今年,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将县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增加到30亿元。各地、各部门都要结合各自实际和职能,完善和创新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同时,要认真落实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检查督办,切实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基层、落到实处,转化为生产力。

四是加大县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县域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服务业资源比较匮乏。要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引导、公益服务为基础、商业服务为支撑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创业辅导、融资担保、技术创新、信用评价、人才培训、信息咨询、法律咨询等服务体系和服务平台建设。特别是要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大对担保机构的扶持力度,充实资本金,做大担保平台,增强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积极推动建立银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拓宽县域企业融资渠道。

五是要努力破解要素制约。当前,县域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人才、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制约比较突出。要把解放思想落实到解决具体问题上来,进一步更新观念,善于运用市场的办法、创新的办法、开放的办法破解难题,加快发展。

六是强化服务理念,提高服务水平。切实加强作风能力建设,全面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加强行政效能建设,提高执行力,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市场主体。进一步完善联系与服务企业的工作机制,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营造全省上下服务市场主体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猜你喜欢
县域集群全省
直播带货 全省第一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2018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表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全省齐心协力共打抗洪抢险救灾攻坚战
滨江:全省首推工位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