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互动机理

2010-08-15 00:45王一兵王恕立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当代经济 2010年20期
关键词:服务化生产性服务型

○王一兵 王恕立 (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0)

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互动机理

○王一兵 王恕立 (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0)

分工和价值链的相关理论是区域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关系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从分工理论的角度看,分工演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区域内互补性产业的共生发展以及由此形成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正是区域内产业分工的效应体现。同样,基于价值链分割的合作性生产分工及其产生的专业化效应,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互动发展关系,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发展环境的影响,而且在宏观、中观及微观层面,分别表现出不同的互动发展机理。

制造业 现代服务业 互动代理

一、相对发展水平差异与产业互动发展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缘于制造业社会化及专业化程度的差异,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特征会出现阶段性变化。发展程度不同的制造业与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既有共性,又有特性,提炼与总结其互动发展模式,有助于更深理解两者的互动机理。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是根据制造业的需求所产生的一系列服务活动,两者的互动发展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双低”阶段。在该阶段,制造业专业化程度较低,社会化程度也不高,因此对于生产性服务的需求也不强烈,所以现代生产性服务发展水平也就比较低,这种情况在欠发达国家比较多见。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各种条件的限制,这些国家的制造业发展落后,自然就制约了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而处于种子期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拉动基本上很小,可以忽略。

2、交互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可以分为两种情形。一是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制造业与不发达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在这种情形下,互动发展主要表现为制造业对服务业的拉动。根据社会分工原理,随着制造业分工的专业化,制造企业的诸多服务活动已经从企业内部外包出去,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广泛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客观上推动了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二是专业化程度较低的制造业与发达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这种情形的互动机理主要表现为服务业对于制造业的支撑作用,进而进一步促进制造业的发展。

3、“双高”阶段。表现为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制造业与发达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并存。在西方发达国家,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分工精细,制造业及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关系得以真正形成,并产生料理想的互动效应。在很多发达国家,制造企业的专业化程度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企业将很多生产活动外包到其他地区甚至其他国家进行生产,跨国公司随即诞生,然而研发、营销等服务性活动却留在国内,这主要得益于有一个发达的生产服务体系可以为其提供各种所需的生产服务,而且可以避免各种核心技术外泄,而制造企业又可以根据其现有的各种细化的分工需求对服务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二、产业间“相互嵌入”与产业发展

依据产业联系理论,嵌入机制的形成,可以有效防止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过度分离而导致的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联系疏散。当前,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全球竞争态势不仅体现在产业内部,也延伸到相关产业之间,形成了产业群落的全球竞争。因此,通过制造业企业、服务业企业及其相应行业协会组织等利益相关者的战略联盟和“系统化”(唐志良,刘建江,2010),促使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相互嵌入,不仅有利于产业自身发展,也能有效提升产业群落竞争力。

1、基于跨国公司的全球竞争机制。跨国公司作为一种实力雄厚的经济组织,它在制定和实施全球战略时,已经不再将世界看作是单个国家市场的简单组合,而是将其视为一个统一的全球一体化市场(约瑟夫·格里科,约翰·伊肯伯里,2008)。凭借对外扩张的强劲动力和全球战略眼光,跨国公司纷纷向全球市场进行扩张,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形成以及进一步深化。马丁·柯尔(2006)认为,21世纪初,以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作为支配性的制度力量居于人类活动和地球本身的中心。由于国家和地区间投资壁垒的不断弱化,跨国公司的全球竞争机制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广泛蔓延,经营价值链不断分化,形成更多的价值增值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往往凭借其强大实力,在全球不断进行价值链的重组和优化,对价值链上各个增值点进行有效整合,建立起高效的“全球生产网络体系”。

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全球化的深入,它们不可避免地陷入全球生产网络体系的价值链低端。在跨国公司的全球竞争机制的作用下,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及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必然都会面临巨大挑战。为了改变这种弱势状态,制造业与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互动是因对挑战的必然选择。通过现代制造业与生产型服务业在内涵上的分工协调和区位上的协同定位(刘志彪,2006),努力实现二者的和谐共生和互动发展,密切产业间的融合关系,既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形成集聚效应,也能有效提升产业竞争力。

2、基于行业协会的协调机制。行业协会是用于规范行业秩序、促进行业发展的一种经济组织。政府与企业之间由于沟通不便导致信息不对称,市场竞争机制与政府调控机制难以实现协同,致使经济运行成本增加,效率下降。行业协会具有协调功能,能有效地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行业协会运作机制的核心要素是信息,信息交换是该组织运行的基本机制(吴军民,2007)。由于行业协会的信息优势,所以政府和企业可以充分根据信息制定有效地决策。

基于行业协会的协调特性,在制造业与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应当积极构建一种以行业协会为媒介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嵌入机制。即以制造业行业协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协会充当主体,实现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相互嵌入和共生发展。制造业协会与生产性服务协会可以利用各自的信息优势,游走于政府、制造企业以及生产性服务企业之间,通过信息交换,为制造业的服务外包以及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支撑创造条件,强化制造企业与生产性服务企业间的相互需求。

三、服务型制造与制造业服务化交互发展

从企业范围扩张的角度看,制造型企业的“服务化”和服务型企业的“制造化”,是推动制造业与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的微观动力机制。

1、服务型制造。在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制造业发展表现强劲,行业内部也悄然发生着变革,制造与服务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服务在制造中的产值和比重也日益增加。服务型制造是制造和服务相融合的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和先进制造模式,它是基于制造的服务和面向服务的制造。通过制造价值链中各利益相关者产品和服务的融合以及客户的全程参与,实现分散化制造资源的整合和各自核心竞争力的高度协同,达到高效创新。

服务型制造使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有的企业独立决策变为与客户的互动决策,由传统的以产品制造为核心转向以客户为核心,强调客户与企业间的融合。这种变化使企业尽可能地对客户的个性化进行针对性生产,进一步避免资源浪费,同时也为企业的创新机制提供了源泉。在制造行业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企业所需的生产性服务主要是技术密集型服务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之间可以通过相互提供服务,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这就迫使服务型制造企业将现代资本引入到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过程中,形成新的企业组织结构体系。服务内涵的引入,进一步丰富了产品内涵,增加了产品的创新特性,由此形成的产业链也更加完整。

基于企业的价值层面,服务型制造摆脱了传统制造模式强调自上而下的运作模式,强调生产性服务和服务性生产,通过针对顾客的个性化服务,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发现顾客需求,及时根据客户需求做出相应调整,为产品研发、设计、制造等生产性服务活动奠定良好的需求基础。将顾客角色引入到服务型制造之中的这种新型模式,在为顾客提供服务过程中,企业能够及时发现并创造顾客需求,从而拓展价值增长空间,有利于企业获取更多意想不到的价值。在产品的制造阶段,制造企业通过服务外包的方式进行服务性生产活动,使更加细化的专业分工与规模经济得以实现,企业因此能够充分分散风险,提高灵活性及效率,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而在价值链的上游和下游,根据研发、设计、营销、金融、售后服务等生产性服务活动较为灵活的特点,在同质化产品上增加差异化服务,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制定更多的可选择性,摆脱产品同质化的劣势,通过同质差异化,获得更多价值。

2、制造业服务化。制造业服务化与服务型制造类似,二者都是基于制造业与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共生融合的视角提出的,只是两者的落脚点不同,制造业服务化主要是侧重服务业的研究,而服务型制造则主要侧重制造生产的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企业对于顾客认知程度的加深,服务化成为当今世界制造业发展的趋势之一,制造业服务化可进一步划分为投入服务化和产出服务化两个层次。

就投入服务化而言,随着服务要素在全部要素投入比重的增加,服务要素的作用日益明显。所谓的投入服务化实际上就是说产品的中间投入以实物要素为主转变为以服务要素为主。对产出服务化来说,价值链中的某些服务环节是制造业企业专门为顾客提供的服务产品,对于有些企业而言,有时加工制造的实物产品仅仅是用作传递服务的一种工具,制造业企业实际上成为出售这些服务产品的服务企业。这些服务产品不仅可以满足顾客的需求,还能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是制造业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因此,这种服务产品在制造业的全部产出中比重不断增加、作用日益突出的现象,就是制造业的产出服务化。换言之,所谓的产出服务化,就是指企业的产出以实物产品为主转向以提供服务产品为主。

在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的过程中,无论是产品效能的提升,产品交易的便捷化,还是产品整合的增值服务,服务化的出发点都是基于有形产品的研发设计、产品交易以及功能提升,但是这些仍是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初级阶段。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的高级阶段是企业的发展战略由产品服务转向客户需求服务,真正实现以顾客为中心,服务模式不再绑定在自身原有的产品上,而是把位于价值链上制造企业的研发、供应链以及销售等运营能力向外延展为服务,与此同时企业已不再专门提供产品而且也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利用其在价值链上的运营优势,提供不完全依托产品的专业服务。企业不仅根据顾客需求提供服务,而且也着力于挖掘和洞察客户的潜在需求,利用逐步发展强大的服务体系帮助客户发现并解决各种盘根错节、复杂艰巨的问题。

[1]唐志良、刘建江: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机制研究[J].商业研究,2010(4).

[2]约瑟夫·格里科、约翰·伊肯伯里:国家权力与世界市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马丁·柯尔:跨国公司对世界的统治[J].国外理论动态,2006(5).

[4]刘志彪:发展生产者服务业与调整优化制造业结构[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任务科学·社会科学,2006(5).

[5]吴军民:行业协会研究综论:在国家与社会之间[J].理论与改革,2007(4).

[6]刘继国:制造业服务化带动新型工业化的机理与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2006(6).

猜你喜欢
服务化生产性服务型
制造企业服务化程度、服务化模式和服务化收益研究
实施“三个三”工作法 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战略研究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路径选择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
服务型数字化校园的构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