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青少年人格魅力养成的审美模式

2010-08-15 00:47张鹏飞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人格青少年传统

张鹏飞

(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蒙城233500)

新时期青少年的道德养成教育旨在提升个人修养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青少年养成教育主要是通过在学校创设特定的情境和营造温馨的氛围加以实施。而注重养成教育,对于世界观即将走向成熟且思维反应极其活跃的青少年来说可起到明是非、辨善恶、定心志的教化功用,并对其成长和发展具有其他学科和教育方式所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江泽民同志曾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由此可见,如何提高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是学校思政工作者所必须研讨的重要课题。

一、青少年人格魅力建构的施教困境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的进一步稳定与巩固,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急剧上升,以及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地位的日益增强,西方文化加紧了对华夏文化和民众思想的侵蚀。而我国学校绝大多数国文专业课却形同虚设,学校不重视,学生自然也不感冒,而且有的理工科院校甚至干脆不设国文课。国文受到了极大歧视,甚至连外语的地位都不如。此类现象若长此以往,不仅会使青少年综合素质普遍下降,也会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不断丧失,最终将丧失自我人格和民族个性。因此,如何构建当代青少年的理想人格就成为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话题。

顾悦在《传统文化与高等教育现代化》中指出:“现代高等教育在探讨21世纪人才培养问题时,越来越迫切地感到,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现代教育使现代人才并不缺乏专业素质和科学素养,欠缺的恰恰是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1]而改革开放在促进中国经济腾飞的同时,随之而来的西方不良文化思想观念也在猛烈地冲击着中国大陆的每一个家庭。像有的青少年对父母口出狂言,视为“保姆”,当作“包袱”,兄弟姐妹竞相托辞不赡养父母,甚至出现了虐待、遗弃老人的现象。所以,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中的“重家庭”伦理道德,发扬中华民族特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柔,以及扶弱济贫、尊老爱幼这些传统美德,加强青年品德修养,不仅使千万个家庭其乐融融,而且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健康和谐,建设精神文明,促进国家长治久安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皆发生了突变,也形成了新的思维特色。当代青少年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观念,随着他们主观意识的觉醒,表现出价值取向多样化和价值追求的复杂性,但又尚未建构成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此,学校思政工作者就必须针对其特点,有意识地去探索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的文化范式,对塑造现代社会完善的道德人格是极有价值的精神资源。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道家、墨家以及佛教的禅宗皆具有浓厚的伦理色彩,是以陶冶人的“内在德性”为特征的文化体系。在人生哲学方面,它持一种“入世”的态度,强调知行合一,要求积极对待人生,重气节,尚操守。因此,感悟“圣贤”之道,造就完美的人格,就成为华夏文化最高的追求境界。而要重构现代社会青少年的道德人格,就必须注重人文素质的重塑。譬如,“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国家民族忧患意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风亮节;“因民之利而利之”的社会责任感;悦公丑私的群体精神;“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准则;“执事敬”、“俭财用”的劳动生活态度;“宽小过,总大纲”、“和而不同”的待友之道;忠恕爱人、所恶勿施的与人为善的处世哲理;自省、术慎、信诚、守诺的行为操守;自强不息、自立自重的生命意志力;“独立不惧”、“立不易之”的独立人格等,均构成了中国传统的人生修养和道德行为规范,也是国人自身价值取向的坐标和生命实践的佳径。而中国传统文化这座宝藏中的“精神黄金”,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就是在神秘的外壳中蕴藏的合理内核[2]17。

新时期青少年的人格塑造必须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将其提升到现代水平,这对塑造当代青少年的高尚人格魅力具有重要的现实可操作性的意义。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很注重教育的国家,儒家的理想人格强调道德修养应成为每个社会成员自觉的选择和实践。龚放指出:“如果过分强调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人格的养成和智能结构的优化,过分强调物质的享受而忽视精神的追求,那就有悖于大学的理念,而将大学降低到职业培训班的水准。”[3]可以说,高等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必须打破传统的程式化条块分析模式,注重挖掘其人文精神,突出文化描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秀古典人文精神的熏染,将传统文化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相结合。从“实施素质教育,教会学生做人”的教育目标出发,立足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充分发挥人文教育的功能,用传统文化滋养学生,并使其内化为学生的精神品格和气质修养。

中华国学文化是民族新文化创造和发展的基点,当代青少年是新世纪华夏文化的建设者和创造者,这是历史赋予的重任。而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是传承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在价值,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青少年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诸多方面的教化有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又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潜在的推动因素,当代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承担者,中国现代化的实现自然也离不开当代青少年的努力。因此,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应根植于民族传统之中,只有把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与民族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才能赋予现代化以民族特色,唯有如此,才是真正现实的、具体的和有活力的现代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偏重于怎样做人的文化,对于塑造当代青少年的人格魅力有着重大的现代价值和不可低估的作用。而传统文化人格的个体独立意识,构成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民族魂。顽强的个体独立意识以及集中概括其精神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表明人格尊严不可侵犯,不论处于任何境遇都不能丢弃做人的原则。维护人格尊严的内在要求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相融合,形成了以民族尊严为依托的牢固的民族凝聚力,使中华民族不甘于屈辱、愚昧、贫穷、落后,多次经受内忧外患的严峻考验,拯救民族于危亡之中,并把这种以个体独立人格支撑的自强刚健精神锻造成整个民族精神支柱的爱国意识、忧患意识和群起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

周有光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中指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指以儒学为中心,吸收诸子百家以及古代各学派、教派和其它外来文化,从而形成的综合文化共同体。”[4]像《周易》:“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就道出了作为人应有的人生态度。君子应该树立端正的人生态度,胜不骄、败不馁,正视人生中的挫折与逆境,依靠自身的智力、能力和毅力不断地去超越自身,从而获得人生的目标与价值。而当代一些青少年在入学以前往往都是当地的佼佼者,一来到高手如云的高等学府,由于压力过大,便产生自卑心理。近几年青少年自杀现象颇令人震惊,每年都有青少年因受不了生活或学习的压力而自杀,甚或出现马加爵那样残杀同学的恶性事件。而任继愈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光明前景》说:“继承性是指文化不是停止凝固的,它有发展,中国今天的文化与几千年儒教文化有关,西方今天的文化与西方古代基督教文化有关。文化的融合性表现在它的优良部分与糟粕部分总是纠结在一起,密不可分。如何区别、粹取、提纯,简单外科手术的办法无法做到,要用相当的人力、时间去消化、吸收。还要通过社会实践来检验,然后决定取舍。”[5]由此,我们应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精简、凝练的基础上,将其与当代青少年的素质教育恰当地融合于一体,而其落脚点是在青少年有端正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注重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以建构起青少年的高尚人格素养体系。

二、青少年人格魅力养成的教化模式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蕴涵可谓是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即华夏民族在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模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等条件的作用下所形成的人文习俗和文化积淀可谓之中国传统文化。它既散见于经典文献、制度规章等程式化的客体形式之中,又存在于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等主体形式之内。历经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这种文华积淀已深深地融进炎黄儿女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和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制约社会历史发展、支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也是中国国情特色的重要组成基因。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崇尚人际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与大自然的统一,它不讲西方的“救世主”而强调世人的悟性和自我完善,注重人的自尊、自重与自省。中国传统文化饱含着一种追求理想情操和精神生活的完美教化模式,它也是实现人的道德价值的根本实施途径。而现代社会更要强调以人为本,在激烈竞争中凸显人性的和谐,并要通过人文素质的培育来避免国人各式各样道德人格的变异。具体言之:

(一)融通“人格独立”精神,和谐人与自我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格独立精神给予华夏民族以悠长的审美烙印。“人格”即古人所说的“人品”。人与自我的关系是青少年人格塑造的重要话题。孔子强调世人应具有独立的意志与人格。孟子认为高尚的人格,就是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原则,在任何情况下都决不动摇。庄子认为圣人应具有不受任何环境影响的独立和自主精神,并提倡超越自我,以与天地同在。诸家学说对后世皆有深远的影响。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都发扬了人格独立精神,并在人生旅途中,坚持不为名利所诱,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表现了难能可贵的高风亮节。当代青少年必须用祖先留给后人的人格独立精神来塑造高尚的人格。实践证明,人格的完善与否,对一个人的立身做人至关重要。有了高尚的人格,就能坚持做到“见利不忘其义”、“见死不忘其守”,就能抵制各种香风毒雾、灯红酒绿的世俗诱惑。如果丧失人格,寡廉鲜耻,就必然丢掉做人的操守,也难免见利忘义,见财变节,乃至出卖人格国格,成为“跪着生”的令人唾弃的可怜虫。

(二)融入“和合爱人”之道,和谐人与他人的关系

社会现实生活中的青少年常常难以正确估价社会对自己的要求以及自身应采取的方式,难以对周围环境作出恰当的反应,也难以正确地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常常和周围的人甚至亲人发生冲突,缺乏历史责任感,甚至超越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做出扰乱他人、危害社会的行为。在指导当代青少年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方面,应当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譬如儒家的交朋结友、推己爱人的观念;道家的“上德若谷”、“为而弗争”的宽容精神;墨家的兼爱博施、助人为乐主张;法家的依法共存、合法共荣思想等,并将其精华有选择、有目的地加以改造,整合到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体系中,用以塑造当代青少年的人格魅力。譬如“仁”是儒家学说中的核心思想,孔子对“仁”作过诸多精辟性的阐释,如《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为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须“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的“爱人”主要讲做人的道理,讲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道德观念来讲,孔子要求人们说话做事,要合乎礼仪,待人接物要有礼貌,要约束自己,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这是有积极人生意义的。“仁者爱人”的思想,体现在行动上: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于人。二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说要想自己站得住,就要帮助人家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就要帮助人家过得好。三是“躬自厚而薄责人”,言说一个人有了过错要严格检查自己,多反省自己,少责备别人,人与人相处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世人若能做到此点,内可使身心怡乐、处事安然,外可使人际和谐、宽容共处,也就具备了高尚的人格。老子的“上德若谷”、“为而弗争”是宽容和合之道,他认为人的胸怀要像空旷的山谷一样,化育万物,包容一切。主张对人应一视同仁、平等施予、相互包容、和平共处。道家的智慧对于我们现实社会人际关系的调整,对于遏制恶性竞争、极端私欲都有重要的认知价值。

(三)融贯“天人合一”思想,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整体的人和“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它强调“合二为一”,要找出矛盾对立双方的同一性,它追求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并建立在人的内在心灵完整性这一伦理基础之上。恩格斯曾指出:将来的世界是建立在自由人的自觉、人与大自然的统一、以及纯洁的人类道德生活关系基础上的新世界[6]651。而现代社会提倡的人文素质是一种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兼备并且是包容了现代科学精神的新的精神文化体系。对于现代国人而言,这种人文素质有利于克服西方理性至上主义所造成的缺陷,又弥补了东方非理性主义先天的不足,对于塑造青少年整体的完整的人格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义务心和责任感是核心。道德义务所内含的道德价值是社会价值、政治价值、人生价值的精髓,它应该成为现代社会道德人格的支撑点。应该明白,道德义务不是人生的一种负累,而是人生价值的根本体现,每个人要体现其人生价值,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就必须履行其道德义务。而现代生态伦理学拓展了伦理道德关系的领域,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具有伦理道德性质。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中国传统哲学一直重视“天道”与“人道”、“自然”和“人为”的探索。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人要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宋儒张载继承了这一思想,提出了“天人合一”学说,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要保持自然和人类的和谐。这些思想对当今人类来说尤为重要。由于人类以往无节制地利用和破坏自然生态,我们地球正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环境污染、温室效应、臭氧空洞等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伦理思想,可以启发青少年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导大家从道德伦理的高度来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从而自觉地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四)融汇“尚公灭私”理念,和谐人与社会的关系

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尚公精神,有助于塑造当代青少年高尚人格。华夏的先人十分重视整体利益,主张“公而忘私、国而忘家”。早在先秦时期,先贤们就提出“以公灭私”、“夙夜在公”、“天下为公”等尚公观念。其共同点就是强调以公义战胜私欲,要求社会成员为整体的利益而无私奉献。此后,爱国观念日益成为中华民族的普遍精神。如屈原的以死报国;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正气等,都是真挚炽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光辉显现。古代圣贤关心社稷民生,维护民族国家独立的爱国主义情怀,是华夏民族的浩然正气,也是塑造当代青少年高尚情操、美好品行的宝贵精神财富。

中华“国学”是华夏文明历史的渊源、思想文化的根基、民族智慧的结晶以及历史文化的积淀。一般说来,“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它无疑包括了文学、音乐、书画、戏剧、园林、医学、星相、数术等范畴。而“国学”一词的演化却有其深厚的历史积淀且是因时而化、因地而异。“国学”定义在严格意义上说,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做出统一明确的概念界定。诸派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可以说,当下国人研究“国学”是为了把握历史文化的走向,是为了正本清源、承前启后、融通古今,建构一个现代化的、能够站在世界前列的华夏思想文化园囿。因此,中国传统“国学”文化可谓是一笔极为宝贵且丰富的精神财富,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思想宝库,也是一种特殊的道德教育资源,它不仅可以丰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还可以提高思想道德教化的效能。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体系,它已深深地融入在华夏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且内化为国人的一种文化心理和性格,并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诸多领域,从而成为制约世人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源泉。因此,学校弘扬、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教育有其现实的可行性。中国当代青少年作为社会经济的建设者和传统文化的承继者,理当具有较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中国优秀道德传统形成了一套颇具特色的道德教育范式,它将对当代青少年文化道德素质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审美效能。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富有代表性的史学撰述一般皆是学兼天人、视野恢廊、贯通古今、网罗宏富、气势磅礴。为此,学校加强当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理应将青少年个人的行为纳入到社会历史文化、现存文明制度所嘉奖、承认、赞誉的审美范畴,并在思想道德教化的过程中完成人的社会化进程。可以说,新时期青少年素质教育若没有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就谈不上有效的德育感化,而承继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对当代青少年道德素质体系的构建将具有隽永的审美观照。由此,当代青少年学习“国学”的目标是为了吸纳优秀文化遗产,蕴涵炎黄子孙品性,从而愉悦身心、陶冶性情、鉴赏文化、升华情操。可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的更新和进步,但同时也颇易产生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错误倾向,甚至导致精神颓废和道德滑坡,这就要求学校必须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而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基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结晶,它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改变社会道德风尚,培养国人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信息传媒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诸多外来文化以更加快捷的态势涌进思想园囿,这既为当代青少年吸收国外的先进文明成果创造了便利条件,也使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呈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加之华夏民族的先进文化与礼仪修养在新生代人群的缺失而代之以西化的思维。凡此种种现象皆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和固有的民族文化传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故而提升中华传统“国学”文化的人文修养将对建构当代青少年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可以说,中华国学文化在处理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不乏真知灼见,更值得当代青少年学习和借鉴。历史文化是不能割断的,现代是传统的延续和超越。毫无疑问,当代青少年的人格塑造必须积极开发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并将其提升到现代水平,这对塑造当代青少年的高尚人格魅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功用。而青少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当今社会理应自觉追求当代理想的高尚人格,培养自己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它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任何一个时代的文明和精神都是人类传统文化的延续,在当前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必须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把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发展的眼光和现实需要为基础,从长远的战略目标出发来寻求二者的结合点,从而不断探索出青少年人格魅力养成的实施佳径。

综上所述,新时期学校弘扬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施教头绪多、牵涉范围广、长期复杂化的人才素质教育工程,而不断提高当代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学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惟有学校思政工作者群策群力、克尽职守、开拓进取,方能真正建构起当代青少年人格魅力养成的审美模式体系。

[1]顾悦.传统文化与高等教育现代化[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1,(2).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3]龚放.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不容忽视[J].高教文摘,1993,(6).

[4]周有光.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J].群言,1995,(1).

[5]任继愈.中国传统文化的光明前景[J].中国文化研究,2000,(1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猜你喜欢
人格青少年传统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青少年发明家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