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探析

2010-08-15 00:54罗奕帆
关键词:校园文化育人政治

罗奕帆

(福州大学人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新时期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探析

罗奕帆

(福州大学人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在新时期,高校要积极探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始终坚持“三结合”原则,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管理和服务工作,提高服务育人的水平;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育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进一步加强网络思想教育阵地建设,加强网络育人功能;进一步探索与强化实践教育环节,增强实践育人的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结合”原则

当代大学生群体主要由“80后 ”和“90后”组成,特别是近两年来,“90后”逐渐成为了大学生群体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特点和个性需求更加鲜明,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趋明显,他们一方面思维活跃、信息面广、观念新颖、兴趣广泛,同时主体意识、独立意识、参与意识也相对强烈;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迷茫、价值观念扭曲、社会责任感不强、心理素质欠佳等负面问题,这对新时期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应当继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探索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与新方法。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三结合”原则

(一)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和德育为先相结合的原则

学校教育要继续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

以人为本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落脚点,它的基本涵义是指要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实际与教育环境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是做好学校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原则,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

德育为先则体现了德育工作在学校工作及人的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德育工作是高校整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环节。高校必须坚持德育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把“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作为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认真抓好。

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是现代教育观的集中体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在工作中牢牢把握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理念,按照新时期对人才的新要求,着力从思想道德方面,培养政治合格、品德高尚、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新时期大学生[1]。

(二)始终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实效,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既符合现代教育理论,又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要始终加强三支队伍的建设,即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队伍、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这三支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高校要鼓励他们安心本职工作,努力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

其次,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优势。高校党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高校要把这种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和保证作用、载体和渠道作用、推动和落实作用。

再次,要高度重视和科学引导各类学生组织。具体而言,要发挥学生会、研究生会、班集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要加强对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高度重视对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

(三)始终坚持解决实际问题与思想问题相结合的原则

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是我们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既要讲道理又要办实事,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感人,深入实际,了解大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多方并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强其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2]。

首先,要进一步做好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工作,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认真落实国家关于解决高校贫困家庭学生实际困难的相关政策;要在全体学生中加强艰苦奋斗、自立自强、勤俭节约的教育;在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时,要注意方式方法,体现人文关怀。

其次,要进一步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工作,帮助大学生成才立业。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特别要激励大学生发扬艰苦奋斗和乐于奉献的崇高精神,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再次,要进一步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新的重要因素,须高度重视。要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

二、重视加强和改善大学生管理和服务工作,提高服务育人的水平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管理、服务学生结合起来,提高服务育人的水平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的重要途径。

(一)重视高校后勤服务的育人功能

将高校后勤管理与服务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中来,加强对学生宿舍、食堂、活动中心等场所的管理,进一步鼓励后勤部门吸收学生代表参与民主管理,在细微的服务中不断增强管理育人的功能。除此之外,鉴于从事高校后勤管理与服务的人员兼具管理者和教育者的双重身份,还应进一步加强高校后勤管理和服务人员的队伍建设,充分借鉴国内外高校后勤管理和服务的相关经验,打造一支专业的、高素质的高校后勤管理和服务队伍,增强后勤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和服务意识,使学生在接受良好的管理和服务的同时得到良好的教育,发挥高校后勤服务的育人功能。

(二)加强高校校园环境和周边环境的管理与整顿

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周边环境,对于大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作用。因此,高校不能忽视校园内外环境建设中的一些细节问题,比如,增强校园环境的美化意识,合理地加大校园硬件设施的投入等等,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除此之外,也应与社会各方力量合作,加强周边环境的管理和整顿,如扫除各类违法犯罪团伙、规范高校周边各类市场的管理,规范居民喂养具有攻击性的家畜的行为等,将治安规范与高校后勤管理服务相结合,给学生创造一个安全放心的校园内外环境,以提高服务育人的水平,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进一步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育人的实效

(一)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校园文化的传播是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主要载体,它起着凝聚学生、启发学生、教育和引导学生的作用。但是,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尽管目前福州大学的校园文化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生参与面还是不够广泛、参与积极性也有待提高。因此,应当进一步在学生中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宣传力度,加强对于各类学生组织的工作指导,充分发挥校园文化中学生的主体作用,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以此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要参与者和积极创造者。校园文化这种以大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载体,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应重视学生群体的主导意识,调动学生主体的自我意识,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和聪明才智去创造性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在工作实践中,应注重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中的主动参与精神。一是要充分发挥学生会、研究生会等学生组织的作用,放手让学生自己策划、构思、组织、实施,在一些活动中尝试运用竞标方式,让学生组织承担学校大型活动。二是采取学院推荐、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办法选聘学生助理,如聘请团委书记助理、学术科技工作助理、志愿者协会助理、学生社团指导中心助理等。三是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和指导,发挥学生社团在繁荣校园文化、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创新与传统相结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创新与传统相结合,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延伸到学生社团,是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尝试之一。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实践教学,以此作为第二课堂活动,实现第一课堂的辅助教学和延伸,促进学生的良好政治素质、思想品质、道德情操和健康人格的形成。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注重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手段,不断树立典型人物、先进代表,为学生提供成长成材的动力和榜样。通过修建雕塑、文化走廊、园林景观等多种形式,凸现和强化学校特色,同时辅以对社会影响力大、典型性强、贡献突出的校友的大力宣传,使学生在认同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获得无穷的力量,感受到自己作为社会主义未来建设者的荣耀。

四、进一步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加强网络育人功能

目前,以互联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已实现对大学生的全面覆盖、全程融入,上网成为当代大学生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因此,互联网也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手段、拓展了新空间。但是,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这些新事物对于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形成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广泛。尽管当前众多高校已经认识到了网络这块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的重要性,并且学校和教学院层次也建立起了各类内容较为丰富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但是这种网络教育更近似一种单向的网络宣传,而双向的互动交流则相对缺乏。与此同时,网络的虚拟化特征,也给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沟通方式、表达方式和人际交往方式带来了诸多新的变化,再加之网络带给大学生的不仅仅是新鲜而有益的信息,它的开放性也给当代大学生群体带来了众多不良信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善于运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开辟更为有效的渠道和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并及时引导学生甄别网络上的不良信息[3]。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网络思政教育阵地的作用,完善各类学生工作网站;广大政工干部在网络背景下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发现新规律,积极利用这一新兴媒介和环境,同大学生进行双向信息交流,如开通辅导员工作博客,建立年段公共主页等等,以此加强信息反馈,主动占领这一新型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感与实效性。

五、进一步探索与强化实践教育环节,增强实践育人的效果

实践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途径。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对培养具有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品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美好的人类情感的当代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新时期高校应进一步探索与强化实践教育环节,努力增强实践育人的效果。

(一)扩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深度及广度

鉴于当前高校能够提供给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资源较为有限,加之部分学生本身对于参加社会实践缺乏正确的认识,因此,如何扩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深度及广度,发挥实践育人的功能,是创新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高校应依托实践平台,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主动出击,通过签订协议的形式,建立起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与教学基地,给学生创造大量的社会实践岗位,努力扩大社会实践的深度及广度。

(二)将社会实践与思想道德教育、公民教育结合起来

重视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引导作用,应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为目标,继续开展好各类品牌和特色的实践活动,如青年志愿者活动、公益劳动、“三下乡 ”、“四进社区 ”等,促进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并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做到知和行的统一。与此同时,继续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爱心服务实践,如以奉献爱心为主题,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各种爱心服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培养学生乐于奉献的精神,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社会实践中,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与培养,鼓励大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调查,加强对社会调查的组织管理,让社会调查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的一个窗口,提升实践育人的效果。

[1]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王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及培养途径[J].韶关学院学报,2009(11).

[3] 刘宝,张海萍.关于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探讨[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0(1).

On I mprov ing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New Circumstances

LUO Yifan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Fuzhou University,Fuzhou Fujian 350108)

Under new circumstances,colleges should probe into new ways in improving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three combination"an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management and service of college students so as to improve the service and education quality.In addition,we should further develop our campus culture so a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ultural education.Furthermore,we should carr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twork platform so a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ne twork education.Finallywe should tap into the practical education so a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ractical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versitie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e principle of"three combination’’

G641

A

1671-7422(2010)06-0071-03

10.3969/j.ISSN.1671-7422.2010.06.020

2010-10-26

罗奕帆 (1983— ),女,湖南常德人,助教,硕士。

(责任编辑 陈咏梅)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育人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