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角度看现代社会信仰的缺失——重读华兹华斯的诗歌

2010-08-15 00:47陈浩然
河北职业教育 2010年5期
关键词:华兹华斯美景信仰

陈浩然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 100037)

在今天的社会里,我们翻开报纸杂志,更多映入眼帘的是强权政治、战争谋杀、种族歧视、恐怖爆炸、家庭暴力、抑郁自杀、偷盗抢劫、人性异化、贿赂贪污、嫖娼吸毒。此外还有资源匮乏、物种灭绝、地震海啸、干旱洪水、台风龙卷风……。我们不仅扪心自问:现代社会到底怎么啦?哪里出现了问题?出现了什么问题?人类如此急功近利,狭隘自私,极端利己,自然环境如此恶劣,全体都偏离了自然发展的轨迹。人类信仰的缺失已经把社会带入了环境濒于灭绝的时代,而且人类缺乏信仰道德的行为正在毁灭着这个星球赖以生存的基本生命系统。出路在哪里?问题如何解决?办法多种多样。本文只从生态文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华兹华斯的诗歌对现代社会的价值,以便找到拯救人类心灵拯救现代社会的钥匙。

Donald Worster认为,“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全球性危机,不是生态系统自身的原因造成的,而是我们伦理道德系统出现了问题。要想渡过危机,需要我们尽可能准确地理解我们对大自然的影响,更重要的是理解我们的伦理道德系统并用之去改造他们”。现代社会越来越远离自然,人们被太多的现实欲望吸引着,渴望无限的自我满足,人欲横流,物欲泛滥。生活在城市的水泥森林里,居住在狭窄的火柴盒建筑中,心中缺少绿色,道德的泉水越来越干涸,信仰的追求越来越淡漠。即便在忙中偷闲,来到自然中散步,看到森林想到的也是如何卖掉木头造纸赚钱,看到湖水清澈想到的也是如何使养殖业扩大发展,看到绿草青青想到的也是如果在这里放牧,使我的牛羊肉更鲜嫩卖上个好价钱……满脑子的利己主义,从没有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遭受到的毁灭性破坏,更何况很多“自然美景”都是人造“美景”,根本无法陶冶心灵。

华兹华斯生活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的英国社会并不比现在文明,工商业的迅猛发展给社会带来了充足的财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人类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人类心灵和环境也受到了双重的污染。在物质利益的驱动下,人们凭借着科技手段,肆无忌惮地对大地进行掠夺性生产,人们匍匐在利益的脚下,道德信仰丧失殆尽,无情地毁坏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面对此状华兹华斯在“早春诗行”中痛心地写道:

大自然把我躯体内的灵魂

同她美好的作品结合;

我想起那个问题就痛心:

人使他的同类成为什么?(写于早春的诗:5-8行)

华兹华斯在苦苦地思索着问题的症结,在“序曲”第一卷中问道:

……究竟是什么东西已然

驯服了

伟大的国家,崇高的思想如何

销声匿迹

人们在何时把刀剑换成了账本

又在何时撇下书斋

去追求黄金……(1-7行)

华兹华斯认为大自然中蕴含着永恒的崇高的灵性,可以陶冶人类的心灵,在沟通中,大自然对心灵会起到引导、抚爱和训诫的作用,是人类的朋友、老师、乳母和慰籍者,可以帮助人类找回道德信仰,教会人们做人的道理。他呼吁人们:起来,到山巅上去看太阳,到田野中去闻绿草的芳香,原野中的音乐有更多的智慧,让自然成为你的师长(全局改观,17-24行)。

在华兹华斯看来,人类要想从狭隘的物质利益中解脱出来,不滥用科学技术,重建正确的道德信仰,首先就要走进大自然,低下人类高傲的头颅,带着小学生的崇敬,用心灵去学习、去体会、去理解她的一草一木,它给予你的超过了所有贤哲的说教。

在“序曲”第八卷中他写道:人是自然的一个物体,使自然人性化,同时又使人自然化(166-172行),爱自然导致爱人类(Love of nature leads to love of man),人类只有融入大自然中,与之相互理解、相互爱戴、和谐相处,方能树立起爱人类的道德信念。爱人类才会更加珍惜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珍爱自然会使人类更加注意自己的行为,不滥用权力和科技,且一味地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使社会在良性的轨道上发展。

Lynn White认为,环境危机归根到底是指向科学技术的信仰及价值观的事情。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先进的科技支持下,人们想到的是如何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为人类创造更大更多的财富,但却忽略了大自然自身的法则。Barry Commoner说得好,一切与其它的一切相连,宇宙中,没有什么是永恒的个体,也没有什么是永恒的自我。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分掠夺,势必要自食其果,受到它的惩罚。于是就有了现代社会中的信仰的缺失,精神的彷徨,内心的孤寂,行为的古怪,人性的异化等等,稀奇古怪的自然灾害层出不穷,人类到了真正反省的时候了。

在这种状态下,我们重读华兹华斯的诗歌,不探讨它的诗学理论,不涉略他的语言韵律,只从他诗歌中展现的心灵与大自然交互的角度出发,就可以找到医治现代社会中人们焦躁不安的良药。

“诗是储藏起来的能量,阅读诗是能量转换,批评家和老师充当着诗与生物圈的媒介,释放储藏在诗中的能量与信息,使它在人类交际中流转,最终被转化成社会行动”。华兹华斯用诗歌警示着人类,目的是让其从缺失信仰和自私自利中挣脱出来,并转化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使世界得到拯救与解放。他的“咏水仙”“再现了远方大自然中一幅明朗而奇妙的春色美景”(黄宗英:如何静听别离1999)

多少次,当我独卧不眠

思绪万千,或心灵空漠

他们便在我心灵中闪烁

多少次抚慰过我的寂寞

于是我的心又充满幸福

伴着簇簇水仙翩翩起舞(19-24)

华兹华斯告诉我们,大自然的美景是心灵的至宝,在你孤独、彷徨、寂寞之时,她会抚平你的精神创伤,使你充满寄托。在“彩虹”一诗中,诗人充分表达了见到彩虹的喜悦心情,并把其与过去、现在、未来联系起来,产生了对人类的哲思。华兹华斯认为在大自然中不但可以医治精神创伤,还可以让人更纯洁、恬静、善良,充满道德信仰,逐渐看清事物的内在生命。在“丁登寺赋”中写道:

我还要感谢他给我的另一个赏予

一个更高尚的赏予,在幸福的思绪中

那心灵上神秘不测的负担

那不可理解的陈世所带来的

让人厌倦的沉重负荷

也为之减轻了——在这恬静的心绪中

那高尚的情感引导着我们——使我们仿佛暂时停止了呼吸

甚至连血液也不再流动

我们的肉体已陷入酣睡

我们变成一种纯粹的精神

和谐的力量,欢乐的深远力量

使我们带着平静的目光

去洞察事物的真谛

华兹华斯的“序曲”描绘了诗人心灵的成长过程。从童年陶醉于湖区的美景,倍受大自然的爱抚与引导到剑桥城市生活的搅扰,使之倍感大自然的重要,对其更加理解,也更加理解人类,到法国大革命及后期的个人精神危机以及自然对心灵的疗复,使他在大自然的爱抚、训导和引领下达到最后的完满。

Erasmus Darwin在The Economy of Vegetation一书中描写道:光合作用的过程:植物在阳光的照射下产生氧气,释放在大气中,以此为一切生命作食物的补充。(Jonathan Bate:Romantic Ecology p38,1991)18世纪末的科学家认为植物是生命的食物。华兹华斯说花可以使精神充满生命力。他的诗就是植物,通过阅读的光合作用,为人类释放出氧气,补充人的精神食粮。

所以现代人在重读华兹华斯的诗歌中会找到现代社会偏离自然发展轨迹的真正原因:对大自然的疏远,忽略大自然对心灵的抚爱、训领和引导作用,使心灵枯竭,信仰干涸,行为失去了约束,才是症结之所在。

猜你喜欢
华兹华斯美景信仰
植物批评视域下的华兹华斯诗歌研究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筼筜美景
独特美景
华兹华斯对郭沫若早期诗歌创作的影响
华兹华斯田园诗歌的圈地叙事
论信仰
铁的信仰
海洋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