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命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

2010-08-15 00:47
河北职业教育 2010年5期
关键词:生命政治心理

王 平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马克思曾经说过:“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拥有健康的生命是个体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前提。然而,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往往忽视对生命价值的反思,陷入生命理解的困惑。尤其在人才济济的高校,心智尚不成熟的大学生在面对学业不顺、恋爱受挫、人际冲突等问题时,极易产生心理状态的失衡,引发心理危机。这常常表现为剧烈的心理冲突、严重的精神失常等心理障碍,甚至导致自杀、他杀等恶性事件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生命教育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推行和贯彻这种理念,必须首先对生命教育的内涵有清晰的认识。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最早提出了生命教育思想,目前学术界对生命教育的内涵有多种定义,涉及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笔者认为,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角度来看,生命教育是一个人文概念,它着眼于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敬畏生命,并自觉健全人格,进而感悟生命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人生态度,从而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从这个定义出发,高校政治辅导员要将生命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拓展教育途径,创新教育形式。

一、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强化“学生本位”服务意识

坚持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经验和优良传统,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是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学生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以人为本体现的是人性化工作理念,其合理内核是“爱”。生命教育聚焦于提高大学生的生命质量,关注于彰显大学生的生命价值,服务于大学生的阳光成长,这本身即是一种“爱”的教育,作为施教者应依托于以人为本这一“爱”的理念。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保证学生的合法利益,学会聆听;对于学生的成长过程要换位思考,学会理解,懂得宽容,深入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另一方面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尤其对于后进生、问题生,更要用爱的力量融化心灵的冰山,以情育人,实现师生生命情感的交融。

二、探索有效途径,拓展实现渠道

(一)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折射生命的光辉

生命教育的核心是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教育,包括理解生命价值、识别心理危机、进行心理自助与他助等。首先,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沙龙、心理剧表演、心理论文演讲、心理博客等都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形式,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能够切身体会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其次,合理利用节庆纪念日。可以结合世界禁毒日、预防艾滋病日、春节、母亲节、感恩节以及重大纪念日如汶川大地震全国哀悼日等,组织学生开展生命主题系列教育活动,让他们体验生命的珍贵与亲情的温馨;再次,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悟生命的真谛。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引导他们学会关爱与施予,增强生命的责任感。通过组织大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让他们学会欣赏生命、敬畏生命,自觉维护生命的尊严;最后,引导学生从优秀的文艺作品中领悟生命的价值。如《生命因你动听》、《荒岛余生》、《肖申克的救赎》等影视作品,以及马克·吐温的《热爱生命》、露易丝的《生命的重建》等文学作品即是生动的生命教育教材。通过文艺作品熏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不屈的灵魂,欣赏生命的魅力,在无形中培养坚毅不屈、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在挫折教育中锻造坚毅的品质

首先,与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当一个人拥有正确的生命观,并坚定地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时候,他就会坚韧不拔、持之以恒、抑恶扬善、走向成功。因此,在工作中应根据大学生的意志品质特点,结合理想信念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逐渐培养他们热爱生命、珍惜时光、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生命观;其次,主动进入学生心灵,加强对他们的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我们要按照学校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统一部署,加强心理咨询理论学习,通过谈心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打开心灵之窗,宣泄不良情绪,逐步提高心理调节与耐挫能力;再次,有目的地组织大学生参加受挫能力训练,不断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鼓励他们投身于贫困地区建设,体验艰辛,感悟困苦,砥砺心志、磨练意志。

(三)在彰显个性的舞台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工作的实践使我们深信,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不同的,而要完成培养一代新人的任务,首先要开发每个学生的这种差异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提高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才能有效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

一方面,要在全面、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与特长,因材施教,为学生创设最能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平台。让学生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获得宝贵的自尊感与自信度,逐渐提升个体的生命价值和生活质量,使其生命潜能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鼓励他们通过自主学习、自觉管理和自我教育,实现自我发展,逐步树立自立观念与自强意识。

搭建彰显学生个性的广阔平台,营造充满人文关怀、追求创新精神的校园氛围,是学生学习知识、锻炼能力、各展所长的必要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使其逐渐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树立起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人生态度。

三、创新教育形式,融入学生心灵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中,生命教育融合了丰富多彩的情感因素,是一个塑造人格、蕴育心灵的过程。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创新生命教育的形式,做到润物于无声。

首先,实施渗透、融入式教育。生命教育不能以简单说教的方式进行,而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有意识地融入生命教育的内涵,建设一个关爱生命、关注人生、关心他人、关怀人类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作为生命教育的施教者,政治辅导员应以勇敢坚毅、积极乐观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引导他们用美好的心灵看待世界,用顽强的意志应对挫折,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其次,实施体验、感悟式教育。从本质上说,生命教育是一种人格塑造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自我觉醒过程,只有切身体验与亲身感悟,才能让生命教育成为指引大学生胜利前行的航标。正如残奥会上运动员用乐观、坚强和拼搏精神所折射出的生命的尊严与壮美,生命的顽强、多彩与灿烂无时无刻不让我们感动。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人民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使命,这要求大学生具备健康的身心、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质,因此迫切需要为他们构建和谐美丽的生命家园,给予其理性的终极关怀。高校政治辅导员开展生命教育工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与学生的联系最广泛、最深入,最能把握学生的情绪,最能了解学生的要求,最能贴近学生的情感,最能进入学生的心灵。我们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生命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努力探索开展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对学生谆谆教导、耐心诱导、细心引导、疏通开导、因势利导,以爱育人、以心育人、以情育人,促进大学生的和谐成长与阳光成才。

猜你喜欢
生命政治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心理感受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