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提高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素质的思考

2010-08-15 00:51陈宗刚
四川农业科技 2010年4期
关键词:人员素质农技技术推广

□陈宗刚

(通联: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堪嘉镇农业服务中心 641300)

为了提高我区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2008年9月,资阳市雁江区农业局举办了首期《农业科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班》,参加人员包括每个乡镇2名(包括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农技推广人员,共46人,农业局下派干部5人和产业辅导员6人,合计57人。采取考察学习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考察学习4天,集中培训7天。参加培训的人员高度重视,认真听讲,收到了较好的培训效果。在培训中也看到我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我区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的现状

1.机构改革分流,专业人员流失严重 我区在2003年和2006年进行了两次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人员自行选择单位,将原涉农的农技、农机、农经、水利合并成立农业服务中心。在改革中,农技人员选择乡(镇)社会事业、计生服务等非农事业单位较为普遍。另有部分农技人员采取病退休(职)方式离开农技推广机构。以堪嘉镇为例:原农技站有人员8人,其中专业人员7人,占87.5%,通过以上两次改革,病退2人(全为专业技术人员),占25%,选择其它乡镇的4人,占50%(其中专业人员3人,占37.5%),从事非农行业的2人,占25%,留在本镇2人,占25%,且全为专业技术人员(其中从事非农行业1人,从事农技推广1人,各占12.5%)。以上8人通过机构改革,现从事农技推广的人员还有3人,占37.5%,流失5人,占62.5%。专业人员流失4人,占50%。以上数据表明,农技人员通过机构改革流失严重,使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明显降低。

2.乡镇农技推广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整体素质较低 参加本次培训的人员是指定的农技推广人员,全区22个乡镇共46人,其中农艺师20人,占43.4%;助理农艺师10人,占21.7%;非农职称的14人,占30.4%;无职称的2人,占4.3%。以上数据表面上看每个乡镇选择2人参加农技人员培训,专业人员就占2/3,但无专业人员的镇乡2个,占9.1%,只有一个专业技术人员的镇乡8个,占36.3%。所以乡镇上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人员一部分是非本专业人员,在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中力不从心,成了“三不人员”(不会测产、不会报表、不会培训)。由此可见我区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

3.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构成不合理 在我区乡镇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专业人员中,主要以农学专业人员为主,基本没有果树、园艺、植保等专业人员。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经济收益时,更需要具备多种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只有以专业技术人员作技术支撑,农业结构调整才能在技术上有保障,只有通过各类专业人员积极、认真、负责地技术指导,农业产业化项目才可能顺利地做大做强。

二、造成我区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素质不高的原因

1.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人员不稳我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实行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双重领导,以乡(镇)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即人员调配、考评、晋升和业务经费由乡(镇)人民政府统一管理。在两次机构改革中,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成为当地政府精简人员的主要单位,导致骨干人员流失严重,技术力量进一步削弱,已经形成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农技推广工作边缘化越来越明显,不少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已经名存实亡。

2.投入保障不足,推广体系难以发挥作用 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最主要还是待遇留人。农技推广人员编制性质是事业人员,人员调动和职务升迁基本无渠道。农技推广机构业务开展无场地,推广服务无手段,试验示范无基地,进村入户无效果,运行管理无制度。农技推广人员办公无场所,推广无设施,服务无手段,经费无保障。农技推广人员做了工作无补贴,做了工作只拿工资,不做工作照样拿工资;没有技术的人员做不来工作,有技术的人员又不愿做工作。现在农技推广人员敬业精神不够,不愿深入生产第一线,不愿为农民热情服务,认为“种人家田,荒自家园”,有的不误正业,有的无所事事,有的牢骚满腹,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开会不到、任务不要、情况不报”。农技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低,农技推广效果差。

3.人员素质低,服务能力弱 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非专业人员多,专业人员少;年老的多,年轻的少;低学历多,高学历少。人员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严重。

三、提高我区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素质的对策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把这项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当今世界农业的重大课题。要搞好农业这一基础性产业,除了国家的宏观政策大力支持农业外,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素质,调动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打通农业科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使农业科技尽快地转化为现实的农业生产能力是事关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要提高我区乡镇农业科技人员的素质,笔者认为应作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标准化公益性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理顺机制,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机制 要着眼于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做到专人专用,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集中精力为“三农”服务。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实行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以县级业务主管部门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即人员和业务经费由县级业务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将现有的“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改变成为“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将人、财、物收归农业主管部门管理,加强农技推广人员管理。只有收归业务主管部门管理,才能把农技推广人员的精力用在农技推广上,而不被“挪作他用”,去做行政事务以及不务正业。只有收归业务主管部门管理,通过对现有农技推广人员进行严格规范的考核,淘汰那些不适合搞农技推广的人员,吸收具有专业知识的大、中专毕业生从事农技推广工作,才能逐步提高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

2.加大投入,提高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 只有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待遇,按国家政策将农技推广人员的各项福利如数到位,而不是截留、挪用,才能充分地调动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让他们自觉扎根农村、服务农业,使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的农业生产能力。只有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待遇,使农技推广这一职业成为有竞争力的职业,才能彻底扭转农技推广人员流失严重的局面,才能把优秀人才吸引到乡镇农技推广战线上来,才能使农技推广事业蒸蒸日上,欣欣向荣。这才是提高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的重要举措。

3.加大继续教育力度,提高继续教育质量 加大继续教育力度,通过短期、中期、长期的继续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化培训,提高现有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通过开展有选择性、专业化的继续教育,使农技推广人员的专业知识能够更好地服务农业、农村、农民,解决农技人员知识退化、老化的问题。

4.加大乡镇农技推广人员交流通过交流,采用传、帮、带的形式提高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的整体素质。在产业结构调整之前,就要有目的地调出一批有一定专业基础的人员到产业搞得好的地方去工作,在工作中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学成后回来指导自己的产业结构调整。在产业结构调整开始时调入一批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技术支撑,采用老手带新手,通过在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在不长的时间内,将现有农技推广人员培养成多学科、多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解决农技推广人员知识老化,与产业结构调整不相适应的问题。既使农技推广人员成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项目的技术支撑,又能提高现有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的整体素质。

目前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已与当前农业生产形势不相适应,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已刻不容缓。只有提高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打通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使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才能最终提高我国的农业综合竞争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健康的发展。提高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素质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深入探索。

猜你喜欢
人员素质农技技术推广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智能制造技术推广服务与实践
“秋冬种及冬季农业开发农技行动”启动实施
科技出版高质量发展对校对人员素质提升的要求探析
农田水利技术推广
对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的思考
浅谈提高作业人员素质对保证带电作业安全的重要性
加快提高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素质的思考
培育乡镇农技人员立足当下更要看重长远
看仪陇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