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北地区水稻坐蔸大面积发生de原因及防治对策

2010-08-15 00:51何春先张翔宇
四川农业科技 2010年10期
关键词:缺钾钾肥秧苗

□何春先 张翔宇

水稻坐蔸又名僵苗、赤枯病,表现为出叶迟缓,叶片和叶鞘上带有褐色或赤褐色斑点,分蘖停滞;稻丛簇立,根系量少、细、瘦、色泽不正;最终导致水稻植株矮小、穗少穗小、粒少粒轻,从而影响产量,稻谷品质下降。坐蔸田块一般可减产10%~30%,严重田块减产可达50%。造成水稻坐蔸的原因比较复杂,一旦发生必须及时正确诊断和分析,采取必要的措施预防和补救。南部县水稻栽插面积常年在30万亩左右,主要以杂交稻为主,近几年水稻坐蔸发生面积呈上升趋势,在田间发生主要以点状分布,深为广大农户疑惑和受到农业技术人员的关注。现将我县水稻坐蔸的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总结如下:

一、水稻坐蔸发病的原因

水稻坐蔸属一种生理性病害。形成水稻坐蔸的原因比较复杂,根据笔者调查,水稻坐蔸类型主要有低温冷害型、梅雨天气过多诱发、缺素型(缺氮、磷、钾等水稻生长所需营养元素)和中毒型等。尽管不同的坐蔸类型其症状表现和形成的条件各不相同,但由冷、毒和缺素引起的坐蔸往往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如低温不仅削弱了稻苗的抗逆力和根系活力,并导致土壤中有毒物质的产生和积累,影响土壤养分的活化和根系的吸收,从而造成植株缺素。坐蔸对水稻后期生长影响较大,如不及时防治,将会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因此,针对坐蔸的形成,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坐蔸的转化,是提高水稻产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发病类型

1.缺素型 缺素型常见的是由缺磷、缺钾或缺锌等3种元素造成的坐蔸。缺磷坐蔸,叶色呈暗绿或灰绿色,并常沿叶脉纵向卷缩,远看苗色暗绿中带有蓝紫或灰紫色,这种类型坐蔸多发生在有机质含量低或有效磷含量低的土壤。缺钾坐蔸,开始时下部老叶尖首先发黄,并伴有赤褐色斑点发生,斑点沿叶缘向基部扩展,连成条斑,叶片枯死;部分品种不显赤褐斑点,开初下部叶片全叶呈赤褐色,而后扩展至全株,严重时整株叶片枯死,远看似火烧焦状,此类型多发生在浅薄沙土田、漏水田和红黄壤田,以及有机肥料用量低、氮素化肥用量偏高的稻田。该病是由于土壤缺钾素或土温、气温偏低不能利用土壤中低浓度钾素而引起,尤其是沙质、红黄泥土壤区缺素较重,虽然底施肥料时增施了一部分磷肥、钾肥和微肥,但在撒施时由于施用不均,而造成田间水稻坐蔸呈现点状分布。

2.中毒型 由土壤中大量有毒还原物质引起,主要有硫化氢、饱和脂肪酸和低价铁、锰离子等等。其中硫化氢毒性最强,中毒症状与土壤中各类还原性物质的浓度高低有关,共同的症状是必伴有大量黑根、腐根发生,土壤发黑,有臭味。我县出现中毒性坐蔸的主要原因是:①未腐熟的有机肥(人、畜和家禽粪肥)用量过多或耕翻过迟。②耕层土壤长期积水,导致还原物质的积累。③前茬秸秆未经深翻掩埋,在土壤表层富集,经长期淹水后腐烂沤根而致。④水源性污染造成水稻坐蔸。水源性污染主要由污水排放造成灌溉水中的有毒性物质(酸、碱、重金属离子)累积。⑤大量使用硫酸铵等含有硫酸根的化肥,在深水缺氧的情况下,硫酸根还原为有毒气体硫化氢,毒害稻根。此类型多发生在土壤黏重、低洼积水、长期深灌的稻田,以及大量使用未腐熟的有机肥、绿肥、厩肥和堆肥的田块。这类稻田秧苗栽后难返青,或返青后秧苗单株直立、无分蘖。叶尖先向下褪绿,叶片中脉周边黄化,并长出红褐色病斑。稻根赤褐色,新根少,老根变黑甚至腐烂,有臭鸡蛋气味。

3.冷害型 主要是持续低温或田水冷浸引起的坐蔸现象。主要症状除叶色暗绿、生长停滞外,往往上部叶片有水渍状病斑,并有夹棵或全棵死苗。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水稻分蘖期间遭遇寒潮低温侵袭,同时加上连续阴雨的灾害性天气造成,一般大面积同时发生,但程度有轻有重。由于在低温条件下,植株上部嫩叶变为浅黄色,叶片上也出现很多针尖状小点,尤以叶尖最多,下部老叶初呈黄绿色或淡褐色,随后出现曲型症状。此外,稻苗栽插过深、田土过分腐烂,都会加重该类型病害的发生。

4.除草剂危害型 秧苗根系发育、生长不正常,易形成“鸡爪根”。其主要原因:一是前茬麦田连续使用甲黄隆、绿黄隆及其复配剂,增加了土壤农药残留;二是除草剂滥用、乱用,抑制了水稻生长,造成了秧苗越长越矮小。

5.病虫害型 主要是由于水稻叶稻瘟、稻蓟马在秧田期为害时没能及时防治,导致水稻栽插后病虫害加重而发生水稻植株生长停滞、分蘖生长迟缓的现象,严重时可导致水稻成片枯死,形成“枯心塘”。

6.瘦痨型 一般发生在冲刷严重的粗沙田、高塝田,熟化程度低的新改田。由于土壤氮素严重缺乏,其营养元素也不多,导致秧苗栽后返青慢,症状表现为叶片发黄,根系发育差,坐蔸不发蔸。

7.栽培措施不当引发型 栽培措施不当会造成水稻坐蔸不发。①秧苗素质不均,因栽培过密、群体间差异较大,造成素质差的秧苗发育迟缓。②田土过于浮烂,秧苗栽插后不断向下沉陷而造成坐蔸。③水稻栽插过深,水层淹没心叶,或土温低,致使根系生长缓慢,吸收养分少,引起秧苗发僵。④耕作层熟土被取而造成土壤板结,导致水稻坐蔸不发。⑤因品种选择不当,抗逆性差,水稻坐蔸发生重。

8.水分供应失衡型 低温袭击或低温过后天气突然转晴,造成秧苗水分供应失去平衡,出现秧苗生理性脱水,即农民俗称的“麻叶”。其症状表现为严重的萎蔫,甚至死亡,尤其是干旱缺水田发生较重。

9.酸雨危害型 多发生在闷热降雨天气,主要原因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与湿气结合形成酸雨降落在水稻叶片上,叶片受害较轻的出现铁褐色斑点,严重的形成褐色坏死斑点,坏死斑绿色组织界限明显。

10.并发型 生产中所见的坐蔸,原因和症状往往均是多重的。如:土壤中速效钾含量较低(<50mg/kg),栽后又遇低温或土壤还原性强,则会严重阻碍稻根对钾的吸收,使缺钾加剧,这样缺钾和冷害、中毒坐蔸的症状并发。

三、发病因素

1.土壤贫瘠 耕作层浅,常缺水,干湿频繁交替,造成钾在土壤晶格中被固定,诱发坐蔸。

2.氮、磷、钾比例失调 偏施氮肥,轻磷、钾肥,造成氮肥偏高,使氮、磷、钾比例失调,生长前期未封行,田面裸露,加之干旱,蒸发渗漏,或因山区冷水田地下水位高,根际冷凉引起发病。水稻施肥应提倡前重、中控、后追的原则,而生产中往往是前重,中控后不追补。有的只施底肥、蘖肥施用过多过晚,不施穗肥,后期任其发展,造成发病。同时发生坐蔸的稻田还伴有稻瘟病、褐条病、急性胡麻斑病的发生。三是水稻分蘖盛期缺钾:水稻分蘖盛期温度逐渐增高,土壤中氮也逐渐释放出来,而缺钾造成减产的时期就是幼穗形成期。在生产中,多数农户施穗肥只施氮肥,不施钾肥。所以,底肥应以钾肥为主,适施穗肥,以免造成缺钾发病。

四、水稻坐蔸综合防治对策

防治水稻坐蔸,必须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根据不同类型的发生症状和环境条件,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原因,针对成因,采取相应防治对策。防治该病的根本措施是加强引导,强化测土配方施肥,改良土壤结构和根据土壤情况增施钾肥、磷肥或锌肥。

1.加强引导,强化测土配方施肥

针对我地近年来水稻坐蔸不同程度发生情况,加大对种植农户的引导,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预防,特别是要搞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以满足水稻对氮、磷、钾的需求,减少氮肥的施用量,增施农家肥。大田结合犁耙亩施过磷酸钙30~40kg、磷铵12.5~15kg、硫酸锌1~2kg、有机肥400~500kg、氯化钾15~20kg作底肥。对于缺钾的土壤,要以基肥形式增施氯化钾、硫酸钾或草木灰等,使分蘖期稻株体内的钾氮比值在0.5以上。对于缺锌的土壤,亩用硫酸锌1.5~2kg作基肥,也可用0.5%硫酸锌液蘸根。

2.培肥地力,改良土壤团粒结构

通过精耕细作,及时耕翻晒垄,挑加客土,沙田掺泥或泥田掺沙、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活化土壤中潜在的养分和增强土壤生物学活性,改良土壤理化性质,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发挥土壤潜在肥力。对于因过酸引起土壤结构恶化的土壤,可施一定量的石灰或石膏,不仅能调节土壤的酸碱度,还能促进土壤的凝聚作用,改善土壤结构,防止表皮结壳。此外,还可使用土壤结构改良剂,在适宜的土壤水分条件下,进行液施或干施,然后耕作土壤,使之与土壤混匀,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提高肥力。

3.健身栽培,增强作物抗逆性 选用合理的栽培措施培育壮秧,可减轻水稻坐蔸的发生。①选择抗逆性强的组合。不同的品种和组合具有不同的生态适应性。因地制宜,选用抗逆性强的组合,是防止坐蔸的捷径。一般来讲,迟熟组合比早中熟组合抗逆性要好。因此,预防坐蔸要选择迟熟组合,如岗优188、川丰2号等迟熟品种。②培育壮秧,增强抗性。壮秧根系发达,抗逆性强。春季旱育稀植和喷施多效唑,是培育壮秧行之有效的方法。③提高插秧质量,搞好田间管理。应在晴天时插秧,插秧要保证浅插匀插,最好采取“不洗不扎”、“带土移栽”、“带药移栽”等方法,提高插秧质量;水稻移栽后,做到“浅水活蔸,湿润灌溉”。④前茬麦田要使用安全性除草剂;配方施肥,深耕掩茬;开好稻田沟系、灌排要及时。⑤对常年易“坐蔸”的田块,可适当延长秧龄,以增强秧苗抵抗力。⑥实施水稻旱地育秧、宽窄行、半旱式、“三位”移栽;搞好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科学管水,稻田养鱼,严禁电击鱼类,培育稻田有益微生物;综合防治病、虫、草、鼠;培育水稻的抗逆性,可以减轻或完全避免水稻冷害型、中毒型坐蔸现象的发生。

4.针对病因,及时控制病情 稻田发病后,应尽快根据症状表现和土壤情况,做出确切诊断,针对病因,采取相应补救措施。

(1)缺钾型坐蔸 发病稻田应立即排水,追施钾肥如氯化钾等,也可喷1%氯化钾或硫酸钾液4~5kg/亩或0.2%硫酸二氢钾液,还可以施黑白粉(草木灰3份、石灰1份)30~50kg/亩。随后露田或晒田,促进通气良好,增加地温,加速有机质分解,疏松土壤,排除有毒物质。以后浅水勤灌,促进新根生长。待新根长出后,可适当追施氮肥。必须注意,发病后未追施钾肥而单独追施氮肥,有时反而会加重发病。

(2)缺锌型坐蔸 发病后,应立即排水通气,追施硫酸锌1.5~2kg/亩,随后露田,促进根系发育,提高吸肥能力。也可以用0.1%硫酸锌或氯化锌液进行叶面喷施。必须注意,缺锌时,不能施用石灰等碱性物质,以免加重病情。

(3)缺磷型坐蔸 对缺磷的稻田,应及时施用过磷酸钙。酸性土壤,配合施用石灰,能显著提高过磷酸钙的肥效,或将过磷酸钙配成溶液根外喷肥,能避免磷在土壤中的固定,而且用量省、见效快。

(4)稻株中毒型坐蔸 对于环境不良、有大量还原性物质存在的稻田,要及时排干水,进行人工拔根,提高土壤透气性,加速土壤环境更新。以后要浅水勤灌或轻度搁田。

(5)冷害型坐蔸 对于冷害导致坐蔸的田块,首先增施有机肥及磷钾肥,最好采取半旱式栽秧。在秧苗返青后,也应排水露田,以水调温,以水保温,日晒夜灌,提高水温和土温。

(6)除草剂危害性坐蔸 水稻前茬作物使用除草剂时,最好避免使用对后茬水稻有影响的除草剂,同时,在水稻移栽或抛秧返青后,使用除草剂时一定要注意除草剂的类型及剂量,坚决反对滥用、乱用或任意加大用量。

(7)瘦涝型坐蔸 应加大营养,分期适量使用相应的肥料,或亩用磷酸二氢钾(鳞钾含量90%以上)0.5kg、锌肥(含量20%以上)0.5kg对水75kg叶面喷肥,或用磷酸二氢钾加宽欣或漯丰、双效王等叶面肥对水叶面喷施。

(8)栽培措施不当引起的坐蔸 一是看田耕耙,保持土壤不浮烂,田面平整;二是保证浅插,不栽“拳头秧”、“三指秧”;三是早施分蘖肥,缺磷钾块增施磷钾肥;四是对易坐蔸田块,可适当延长秧龄,并实行浅水栽秧、栽浅秧。对深脚田、烂泥田要注意待土壤沉实后再栽秧,可大力推广抛秧栽培;五是对常年坐蔸的深脚田、烂泥田要大力推广半旱式栽培技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水、热、气条件。

(9)水分供养失衡型坐蔸 缺水田要及时灌溉,并追施氮肥和磷钾肥,追施方法同缺磷、钾、氮稻田。

(10)酸雨危害型坐蔸 叶面喷施磷酸二氮钾提苗,促进生长,喷施方法同上。

(11)并发型坐蔸 无论那种类型坐蔸,据笔者多年生产试验、示范指导,可采用云大120或爱多收加宽欣或漯丰、双效王再加磷酸二氢钾进行叶面喷雾。严重田块每隔5~7天再喷1次,一般来说,2~3次可以有效解决上述坐蔸类型。

猜你喜欢
缺钾钾肥秧苗
我国在境外首个百万吨级钾肥项目竣工
释放钾肥储备正当时
DA-6对番茄秧苗生长的影响
缺钾对香蕉光合特性和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钾肥迎来零关税
农民
缺钾对作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及其机理
《你缺钾吗?三个征兆提醒你》
姗姗来迟的钾肥大合同
基于Meanshift和Hough变换的秧苗行中心线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