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大院居住形态及美学特征探析

2010-08-15 00:51曹晓芳
山西建筑 2010年20期
关键词:乔家大院大院院落

曹晓芳

山西晋中一带在明清时期是京城北上秦陇等地的必经驿道,有“川陕通衢”之称;也是南下汾渭平原的关口驿道,历代重兵把守,为各个政权争夺的焦点地带和古战场。在明代,为了防卫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侵袭,政府下令加修长城,屯兵卫所,并修建了九边重镇,一方面大量军事目的的边关城镇和屯兵聚落驻扎晋中地区,另一方面也为晋商的兴起提供了契机。这种特殊的政治和经济背景之下,晋中商人的聚落也集中体现出当时的社会观念和组织结构的特点,更多地反映出理性和秩序的建造模式,使得聚落形态的布局严整有序,形成了山西民居独特的建筑风格。

1 历史沿革及概况

1.1 静升村及王家大院

静升村是一个在封建宗法制社会中形成的具有商业集镇雏形的传统杂姓移民村落,村内区域划分明显,由北向南可分为坟地区、居住区、商业祭祀区及农耕区。主体格局于乾隆晚期至嘉庆年间形成。村落由一街、九沟、八堡、十八巷组成。

静升村内的王家大院规模十分庞大,是中国古代北方院落式住宅的典型代表。据称鼎盛时期建筑面积达15万m2,有“三巷四堡五祠堂”之称,后因战乱,大部分坍塌毁弃。现存的有东西两处大院:东堡院,名高家崖(视履堡);西堡院,名红门堡(恒贞堡)。从总体上讲都是依坡而建的形式。高家崖建筑群建于嘉庆初年至嘉庆十六年间,为全封闭式,占地19 572 m2,共有35座院落,房间342间;红门堡建筑群建于乾隆四年至乾隆五十八年间,占地25 000 m2,东西宽139 m,南北长180 m,共有88座院落,房屋776间。大院高耸的堡墙为全族人提供了安全保护,使内部成为一个与世隔绝的天地,大院已成为城堡的缩影。现存部分虽然和鼎盛时期相去甚远,但规模依然十分庞大,加上保存非常完整,可以说是研究我国古代北方民居建筑艺术和氏族生活的教科书。

1.2 榆次常家庄园

常家庄园位于山西晋中榆次西南东阳镇车辋村,距榆次17.5 km。车辋由4个小自然村刘、陈、王、林四寨组成,四寨中心建一大寺,与各寨相距各半华里,形成一个车辐状,故名“车辋”。属晋中晋商文化圈中的一支。车辋常氏始祖常仲林于明代弘治初年,由太谷惠安迁至车辋,随着经商规模的扩大,随即大兴土木,建造屋舍。

此后,常家又在村落中建造园林。车辋村土质不好,历史上有许多盐碱洼地,在常氏家族中也有这样一片,常年积水,长满芦苇,后经常家人引水至此,遂形成“昭余湖”。湖的形成不仅造就了整个聚落优美的风景,也对当地气候的调节起到积极作用。

1.3 祁县乔家大院

祁县乔家堡村的乔家大院是晋中几个大院中开放最早的一个。最初乔家大院大门到西端祠堂的甬道位置是一条街,东北院与西北院之间是一条巷,街巷交汇成为十字路口,乔家大院老宅位于这个十字路口的东北角偏东处,后又陆续在十字路口东北角购买地皮,起建筒楼院,重新翻修了东面的老宅,成为筒楼院的偏院,也就是现在乔家大院最早的院落东北院,乔家经商发家后又通过蚕食周边土地逐步扩大为现在的规模。

乔家大院完全是城堡式的建筑,大院三面临街,四周全是封闭式砖墙,院墙高大如城墙,高3丈有余,上边有掩身女儿墙和望探口。乔家堡村处于平坦的原野,周边未被山体环抱,大院一直是村中的制高点,站在房屋顶部,可观望村外太谷直通祁县的大道。

2 空间布局及院落组织特点

2.1 大院内部空间布局特点

1)大院内部聚落组织受井田制、里坊制等影响较深,较为严整,多分为几部分毗邻而居,内部紧凑规则。整齐的堡能有效利用面积,减少堡墙的土方量。2)大院四周围以厚实的高墙形成坚固的外壳,呈现一种封闭感,有时墙下还挖有壕沟,与堡墙一同起着最高层次的防御作用。3)道路结构清晰明确,主次分明,道路骨架多为“丰”字形或与其相近的变形;或是一条主街,两侧有支巷。这主要沿袭了奴隶社会中聚落“邑”的形态。4)宗祠或庙宇多分布于堡门附近以及主街的尽端。这是精神防御和宗教信仰方面的需要。5)精神防御构件,如泰山石敢当、影壁、风水楼等广泛分布于聚落的各个层次。

2.2 宅院院落组织

2.2.1 院落布局

晋中民居的平面布局为院落式,为东西窄、南北长的纵长方形庭院。布局贯穿中国传统思想,如尊卑有序、内外有别、等级分明、轴线对称等。

前院与内院隔以中门院墙,前院外人可到,内院非请莫入。前院较浅,以倒座为主,用作门房、客房、客厅。正房及耳房和两侧厢房:正房为长辈起居处,厢房为晚辈起居处。正房以北有时仍辟小院,布置厨厕、贮藏、仆役住室等。

2.2.2 院落空间层次

院落是没有屋顶的封闭空间,本身无明确的方向性,通过四周建筑物的围合,产生了向心的空间。院落与建筑物尺度的对比可以创造不同的空间感,形成封闭与开敞、宽阔与狭窄的不同感受。院落空间与室内空间的变化、光线的变化、室内家具的布置,使得空间感受有了很大的改变,空间序列的终结与高潮就是室内空间,屋门是室内外空间的分界点、半私密空间与私密空间的界定点。通过宅门→影壁→院落→垂花门→内院→室内的空间序列组合,合院建筑的空间组合变化丰富多彩。

2.3 大院整体空间外观

屋顶常采用筒瓦或小青瓦,间有脊兽。个别民居正房顶部设水壁以示吉祥,且可防风沙。结构以砖土、砖石结构为主。院落外围的建筑多为单坡顶,向院内倾。自家院内的房屋则做成双坡硬山,或卷棚顶,佣人房及附属用房多做成平屋顶,站在屋顶上,一看便能分清主要和次要的房间。山西地处中国北方,降雨量有限,所以水就极为珍贵,“肥水不流外人田”,所以流向自家门庭,象征财源的流入。同时这种向内倾向的单坡屋顶也使外墙高大,有利于防御。乔家大院外墙高达10 m左右,不设一个窗洞,如同城堡一样壁垒森严。厚重的砖墙与雕花格子门窗形成虚实对比,呈现出外雄内秀的景观,增加了艺术感染力。

3 文化内涵

3.1 天人合一的聚落风水观

3.1.1 适应自然的选址

“天人合一”思想中包含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山西被山河阻隔,自然封闭,土地贫瘠,因此千百年来,山西形成了特有的文化观念:崇拜皇天厚土,遵从风水禁忌。凡有建筑营事活动,人们首先要察考环境,以保家宅平安、诸事顺利。“风水”也就成为一种重要的民间思想。所谓“风水宝地”首先是自然环境优良、适宜居住之地。

3.1.2 尚中的建筑布局

“尚中”成为大院营造院落的一大特征。院中建筑又无不在布局安排上追求中轴线效果。古人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这种解说足以道出“尚中”的目的。大院中,宅院的“堂”多位于合院建筑中轴线的重要位置上,堂前的庭院是一空地,上对苍天,组成了完整的天地象征。堂是一个家庭叩拜天地、祖宗的地方,是举行盛事之所。堂的尊位上常供有类似“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其“天人合一”的审美思想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3.2 恪守礼制的社会文化

“礼制”以秩序化的集体为本,要求每个人都严格遵守封建等级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安于名位,遵守礼制。对于家庭生活来讲,晚辈必须服从长辈,卑者必须服从尊者。它是一种构成或稳定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法则。聚落布局中的中规中矩就来自于礼制社会重秩序重伦理的美德,这与儒家文化中对礼的教化分不开。礼制精神所强调的等级、秩序感渐渐内化为人们心理结构中潜在的理性思维方式,这也就是山西地区聚落规整有序环境特质的深层文化根源。

这种森严的礼制观念具体在聚落形式中表现为:中规中矩的聚落、街巷布局,层级性院落关系以及封闭的外观。黄河流域堡寨聚落外围以堡墙,并通过坊墙、多重院落、影壁围合形成多层次封闭空间,加之空间序列的有意识转折变化,拉开主体与外部世界的距离。从而体现烘托深宅大院内居者的尊贵和“静”所表达的修身养性的格调。

以门堂之制为特征的合院式住宅也是适应这一要求而产生的形式,因而成为汉民族传统居住建筑的主要形式。合院群聚落也保持了合院单元的基本特色,由多重院落依次排列组成。山西的民居聚落大多都呈现相仿的布局,反映了共同的礼制文化和营造意匠。

晋商大院作为山西传统民居的一类代表,表现了设计者、建造者和使用者的思想情感、生活状态、观念形态、处世哲学和审美情趣等,从而反映了山西传统民居独特的审美特征。传统设计语言的意义在于启迪和发展现代思维,研究山西传统民居有助于我们理解传统文化艺术,理清建筑对表达文化所起的重要作用,从中汲取有益营养,融古今之文化于现代建筑之中。

[1] 孟聪龄,马军鹏.从“天人合一”谈山西传统民居的美学思想[J].建筑学报,2004(2):78-79.

[2] 程轶婷,唐孝祥.浅析山西传统民居的审美文化特征——以王家大院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7(4):67-70.

[3] 高宇波.晋商文化与晋商建筑[J].建筑学报,1999(9):51-52.

[4] 李 煜.晋中大院建筑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5.

[5] 莫殿霞.从明清时期晋中大院看建筑的伦理功能[D].北京: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4.

[6] 李 蕾.晋陕、闽赣地域传统堡寨聚落比较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5.

猜你喜欢
乔家大院大院院落
院落(外二首)
“幸福大院”可以有
乔家大院“被摘牌”警示了什么
苦等两年乔家大院终究还是得不到商标使用权
“文革”后的孙犁与“大院”中的《芸斋小说》
山西大院照壁掠影
院落里的黄昏
都江堰:散居院落新生活
崔家大院
院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