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肌理的延续

2010-08-15 00:51杨鸿志
山西建筑 2010年20期
关键词:城市形态肌理历史

杨鸿志

1 城市肌理的概述

城市肌理是人类社会、经济和自然三种环境系统构成的复杂空间系统。它反映了过去和现在城市文化、技术和社会行为的历史过程,是城市历史文化的综合表征。它的构成要素可概括为道路网、街区、节点、城市用地和发展轴等可见物质实体以及其他不可见的非物质因素。城市的肌理是人类社会文化生活在空间上的物化,并且是经历各个历史时期叠加而成,其变化总是以原有的形态为基础,并在空间上对其存在进行依附和改造。也可以这么说,城市肌理是记录城市历史信息的物质载体。

影响城市空间肌理形成的因素多种多样,每一种因素都有不同的作用,但是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在诸多因素中自然环境的影响是第一位的,它在第一层次上决定着城市肌理的大方向。因为城市是建在地上的,而不可能成为空中楼阁,既然建在地上,就必然要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山区与水乡的城市空间肌理总是呈现出一种完全不同的景象。

2 城市肌理的基本组成

城市是一个整体,而建筑、道路、院落地块、绿化、地表等则是组成这个整体的元素。城市肌理则是城市中诸多肌理排列顺序的组合,而各种排列顺序则是形成与城市发展和延续的各个时期,它是记录城市发展的DNA遗传密码。

3 城市肌理与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由于其组成内容不同会形成完全不同质地的城市肌理,或细腻,或粗糙,或清晰,或模糊,或规律,或无序。“聚落各个组成部分的规模大小是其纹理或细或粗的一种作用或附属物”。

在城市形态的内容中,建筑的风格与样式是比较表层的,它们的变化可能没有明显的连续性(西方建筑的断代尤为明显,不过在中国古代的建筑历来是很连续的),而城市道路、建筑、院落地块、绿化和地表肌理是相对比较深层次的物质内容,是真正与人发生关系的内容。它们与传统的生活方式、观念以及街道的土地利用方式等社会、文化、经济等内容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是城市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慢慢演化形成的,因此,在城市形态中城市肌理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连续性。

4 城市肌理的分裂

城市肌理的变化是一个城市新陈代谢与发展所必需的,是不可避免的。城市肌理就是城市在长期的演变与更新过程中所形成的诸多因素的空间对位关系和排列顺序的组合,当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的时候,人与物、物与物的对位关系和排列组合方式也就随之发生了变化,也就是城市肌理发生了变化。例如由于生活方式和交通方式的改变,包括人们对城市开放空间的需求,对大体量、多功能的公共建筑的需求等等,都会对城市、建筑、院落地块、绿化和地表的肌理造成一定程度的改变。现在的城市主要表现为一种自由的发展,城市形态受政治与社会实践的影响还是有的(如一些高层的出现可能与长官意志有关),但相对比较小,更多地与经济因素联系在一起,地产开发的利润成为建筑群规模与布局方式的主要标准。另外,建筑营造技术的发展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由于框架结构与钢结构的出现,柱网间距以及可以达到的跨度的增大,建筑构件与材料大小的变化等也会导致人们对于建筑肌理规模的认识发生变化。

5 城市肌理的延续

5.1 重视历史与现代空间的过渡

1)高度控制与高密度的城市肌理保护。建筑高度控制是为了防止城市肌理在视觉感官上出现的突凹突凸,从而也进一步防止城市肌理在视觉上的分裂。高密度是城市有别于乡村的一般特征。城市的经济活力和丰富的文化积淀也正是在这种高密度的城市生活中酿造出来的。始于19世纪中后期的巴塞罗那扩展区的形成过程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2)探索新的城市建筑类型。不同的时代为了满足不同的社会生活要求先后出现了不同的建筑类型。那些构成城市环境的普通的建筑类型是与社会生活模式相关的。现代功能主义简单地把建筑与城市视为经济和技术的产物是非常片面的。新的类型必须将古典的城市与现代的城市类型相结合,规划师应以“连续的类型元素”的方法,通过解决具体的城市类型问题,使历史的肌理与今天的发展密切结合,共同构成人们可理解的城市经验。3)营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场所。R.罗西在《城市建筑》中指出,“某一特定的类型是与一种形式和生活方式相联系的……”。城市空间和建筑类型与生活共同构成具体的城市场所。我国传统的风水理论认为:聚居场所“局”的最基本特征是围合,“夫局者一圈也”。现代城市场所理论认为,城市场所不是抽象的地点,而是由具体的事物构成的,特色是场所的精髓所在。根据现代场所理论,可以把场所的主要构成因素概括为:a.空间环境自身的围合感和中心感;b.空间肌理的特征及其与周围环境的连续性和它所展示的时间维度;c.所在地点的功能活动与周边的联系与互补;d.地方文化内涵等。

5.2 延续传统的地块界线

地块界线,在当前的城市设计中,往往是被忽略的要素,因为它并不能被强烈地感知,它只是一个隐性的因素,最多通过围墙等实体的暗示来感知空间的划分。而实际上,地块界线在解说地段肌理方面有着无穷的魅力——由于地块界线是个人或者机构用地范围的清晰划分,因而以地块线为界同一地块内衍生出一类契合功能和环境要求的建筑单元模式,而周边相邻地块界线内的建筑之间也在很大程度上与之相互呼应,于是,一种建筑形式在相邻地块的反复重现则最终整体地定义了一个地段的特有肌理,连片地形成一种空间格局;而一旦这种地块界线被打乱,则相关的建筑形式将无重复的边界可循,或者由于用途改变而使先前的建筑群落合并消解为新的建筑模式,从而造成整个地段空间肌理的突变,长此以往,逐渐失去原有的风貌特色。这便是此处反复强调地块界线必须成为肌理构成之基本元素的原因。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我们现实规划中,地块界线多以道路或景观分割为主,缺乏严格意义上产权的划分。而恰恰是产权地块才与开发建设有着最密切关系,产权地块是开发活动在用地上的最基本单元和城市形态肌理的重要组成元素。从法规控制上来看,其形态肌理越是规整有序则越简便统一。按照产权划分的地块能更好地满足各自的用地规划、建设控制、审批管理等要求。

5.3 注重道路的衔接

街道是城市肌理的重要表现之一,又是城市生活的真实体现,也是展示城市特有风采的风景线。街道空间的特征——街景是街道活力的所在,是城市肌理表现的重要元素。对于道路肌理体系的控制除了对现有道路的保护外,还要注意避免对现有道路街巷的合并与改线,这样可以对下一层级的建筑肌理体系、绿化肌理体系和地表肌理体系有一个整体性控制和协调,避免了与整体环境不协调的超常城市肌理的出现。对于道路肌理体系的控制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法规和指标来加以实施的。

6 在古城保护及旧城改造中肌理的保护与应用

6.1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肌理的保护与应用

1)城市肌理的传承。我国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和不同地点、不同功能的城市,其建成环境都有自身的特点,由此形成不同的空间肌理。在我国的传统城市中,由于交通形式、营造技术和生产、生活方式等形成了细密和均质的空间肌理。从整体上分析,一般传统城市其空间结构特征概括为:a.方城和方格形街道;b.宫城(子城)或官置居中,中轴对称;c.规整的街坊和街巷体系;d.集中布置的商业市场等。

要传承城市肌理的价值形态,要理解中国传统城市空间或场所空间的内在秩序,这种秩序是一种连续的、积极的、包容性的空间,而非孤立的、消极的、非包容性的城市空间。中国的城市强调中轴线和左右对称,这是同其社会组织结构相适应的,而西方强调几何轴线并形成若干轴线组成的轴线网络,这是同其重视城市空间中点和线之间的视觉逻辑关系与构图美学法则相对应的;中国城市主要靠封闭的外墙与院落形成城市空间,而西方主要靠轴线、广场和城市地标来强化城市骨架。

2)空间的肌理传承。空间肌理是人们对历史街区物质空间构成的抽象认知。如果我们以“图底分析”的技法分析历史街区的空间形态,可以反映出历史街区的空间在时间跨度中所形成的肌理和结构组织的交叠特征。从宏观的角度看,历史街区的空间肌理主要是由街巷、道路或水系的骨架、形态与走向体现的。从微观的角度看,历史街区的空间肌理主要体现在建筑体量的集聚方式上。历史街区中绝大多数的建筑是传统民居,有机生长在街区中的民居群决定了街区空间布局的肌理特征。城市是一个连续生长和不断更新的有机体,城市空间的肌理必然不断有新的变化,在历史街区空间的保护规划设计中,应主动的研究街区的肌理、文脉和价值,引导历史街区的空间肌理在原机体上生长,延续空间肌理、维护传统风貌和保持历史文脉的连续性,使新老空间在同一地区共生为一体是历史街区文化景观空间保护规划设计的首要任务。

6.2 旧城改造中肌理的保护与运用

1)城市肌理的延续。旧城区多数属于建筑群体改造项目,新旧建筑相结合,既保留了结构状况良好的旧建筑,又增加了新的内容。旧建筑极具人情味。表现力丰富的材料和细部延续了文脉和历史,是城市特征形成的基础,是地方和历史的象征,对其进行了修复和再利用,对于强化该地区的个性和特征具有重要作用。旧建筑得以成功改造的原因,首先是老中心的可变性和适应性,其次是旧建筑提供了再利用的物质条件。

2)旧城保护的具体方法。旧城改造存在着保护、修复、改造、更新等多种方式。对旧城改造不能单一从经济利益出发,不顾具体情况,一律采取推翻重建的单一开发模式,而应在充分考虑旧城区原有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上针对某地段的个性特点,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运用多种途径和手段进行综合开发。比如,对于自然老化的地区,可保持其社会邻里原有的社会和经济结构,根据不同的老化程度,分别采取维护、局部整治、拆除重建等多种改造方式。对于结构衰退的地区,需要对用地结构调整,优化原有的功能结构。对于历史文化保护地和景观保护地,其开发建设需要与原有的历史风貌特色相协调,并突出景观特色和文化内涵。城市传统商业区、重要地区是很宝贵的,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这个城市的特征和形象,在改造中要保持其原有风貌。

7 结语

时代的发展从来没有要求过凝固历史。不是古代的东西才有被传承的专利,我们当代也有被日后研究的价值。肌理是因为能传承一种城市建设以及人民生活的线索,并且有着被保留的价值才会沉淀在城市的格局中,我们可以有选择地保留现在的肌理,甚至挖掘原始的肌理,也可以用新的肌理去替换失去生命力的肌理,或者用新的功能去唤醒这种陷入困境的肌理,包括在原有肌理的引导下进行下一轮的开发建设活动。在保留、修缮、重建这三种模式中,需要做的就是在不断的研究中明确价值取向,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从而持续地决定事物的命运。

[1] 徐 丹.论城市肌理——城市人文精神复兴的重要议题[J].现代城市研究,2007(2):2-7.

[2] 方尉元.历史街区文化景观保护与传承初探[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

[3] 赵柏洪.柏林与上海城市肌理演变比较[J].山西建筑,2007,33(9):9-11.

[4] 王 静.社会结构对中国古代城市肌理的影响[J].山西建筑,2006,32(1):1-3.

[5] 王金岩,梁 江.中国古代城市形态肌理的成因探析[J].华中建筑,2005(1):5-7.

[6] 郑 炜.西安明城区城市肌理初探[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

[7] 浦 敏.实例剖析西安近50年城市住区肌理及其演变[D].西安:西安建筑大学,2006.

[8] 刘 捷.城市形态的整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11-113.

[9] 张 斌,杨北帆.城市设计与环境艺术[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99-100.

[10] 赵晶夫.城市道路规划与美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00-204.

[11] 李其荣.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94-195.

猜你喜欢
城市形态肌理历史
肌理的感受与表达
渗入肌理,豁然其妙——以2019年高考全国卷为例谈古诗如何细读
器之肌理,物之温度
高密度城市形态下的规划探索
新历史
抽象与现实
长三角地区城市形态对区域碳排放影响的时空分异研究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