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隰县地质灾害概况及防治建议

2010-08-15 00:51李银练
山西建筑 2010年23期
关键词:隰县坡体斜坡

李银练

1 概述

地质灾害是由于自然地质作用和(或)人为地质作用使地质环境恶化,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或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严重破坏的灾害事件。隰县位于山西省西南,临汾市西北部,属晋西黄土高原残垣沟壑区的一部分。面积约1 413.06 km2,辖3镇5乡,97个行政村,384个自然村,2003年末总人口99 691人,人口密度为70.54人/km2。隰县地处河东煤田中南部,煤及其他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但因埋藏较深,矿产资源赋存条件及储量不清楚,制约了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其他矿产资源处于少量的小规模、零散的开发中。总体来讲,隰县矿业经济发展严重滞后。

2 地质环境背景

隰县处于区域大地构造单元的河东额尔东斯盆地边缘,吕梁背斜的西翼。构造形迹主要显示为褶皱及与褶皱相伴生的性质不同的断裂,岩层倾向南西西,以断裂构造为主,褶皱构造次之。

隰县垣面高阔残缺,沟壑纵横,梁峁交错,山麓连绵,植被稀疏,地势呈东北高,西南低,逐渐倾斜之势,海拔高度大部分在950 m~1 300 m之间,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特别是地表径流的长期冲刷下,形成了植被稀少和“残垣、沟壑、梁峁、多坡”之状的地形特征。隰县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季风性气候,大陆气候特征明显,四季分明,冬长夏短,季风强盛。

3 地质灾害概况

3.1 不稳定斜坡

不稳定斜坡是隰县最为发育的灾种,本次野外调查共发现70处,占灾害总数的65.42%。其中土质58处,岩质12处。一般均为高陡边坡,坡高一般 15 m~50 m。最高63 m,最低9 m,坡角一般都超过60°,低于 15 m的斜坡只有14处,低于10 m的斜坡只有4处,斜坡一般宽40 m~150 m,最宽达300 m,最窄10 m。

隰县土质斜坡岩性以粉土、粉质黏土为主,垂直节理较发育,多数近于直立,控制面结构类型以节理裂隙面为主,其次为岩性差异面、土岩接触面等,坡体后缘多发育有卸荷拉张裂隙,多呈直线形和不规则圆弧形。遇强降水,其上土体极易发生倾倒。此外在卸荷、振动、冻胀等作用下也容易使坡体失稳。隰县岩质边坡岩性以砂岩、泥岩、碳酸盐岩为主。由于修路等人类工程活动开挖坡脚,切割坡体或由于沟岸侵蚀形成临空面,这些坡体控制结构面部分为沿构造节理追踪发育的风化裂隙和卸荷裂隙。

3.2 滑坡

隰县滑坡现象较多,多发生于地势奇险的中低山区中的沟壑两侧斜坡处,但一般没有危害对象,仅属一种地质现象,能够造成或已经造成危害的滑坡在隰县并不发育。调查发现了14处有危害性的滑坡,占本次调查地质灾害总数的12.84%,14处滑坡灾害点所处地貌均属侵蚀堆积中低山区,微地貌一般为高陡边坡,坡前一般有河流沟谷。从地理位置看,主要分布于城川河以北。

隰县滑坡体多为陡峭斜坡,前缘由于沟岸侵蚀或者人工开挖形成临空面,滑体一般透水性较好,下伏地层相对隔水,遇适宜降水,使岩性分界面或软弱夹层软化,大大降低粘聚力,当滑体在自重作用下产生的抗滑力低于下滑力时便产生滑动。据调查统计,隰县滑坡已造成17余间房屋倒塌,约10亩耕地被毁,经济损失2.375万元。

3.3 崩塌

崩塌是陡峻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迅速滚动的动力地貌现象。隰县崩塌现象发育,经统计一共有19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17.43%。按体积划分,规模中型为2处,小型为17处;按岩性划分,岩质为2处,土质为17处。崩塌均发生在高陡边坡上,原始斜坡高10 m~60 m,坡角58°~85°。崩积物长4 m~20 m,宽2 m~75 m,平均厚0.4 m~4 m,体积4 m3~1 600 m3不等。崩塌后壁多发育有拉张或卸荷等裂隙。黄土垂直节理发育,具大孔隙,为崩塌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建房开挖坡脚或在垂直的崖壁上挖掘窑洞,使坡体应力平衡受到破坏,稳定条件发生变化,是崩塌形成的主要因素,降水入渗增大土体重度、软化起隔水作用的古土壤层、降低土体粘聚力、沿裂缝灌入产生静水压力,是崩塌产生的触发因素。

3.4 地裂缝

地裂缝由地质动力作用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叠加所引起的地表介质完整性破坏的现象。隰县发现地裂缝一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0.92%。分布于下李乡梁家河村。地裂缝断续延伸,单缝长约15 m,宽0.01 cm~0.4 cm,分布面积约0.01 km2,该地裂缝是由梁家河煤矿开采造成的。当地下矿层被采出后,空区顶板岩层在自身重力和上覆岩层压力作用下,产生变形、移动。当顶板岩层内部所产生的拉张应力超过该岩层的抗拉强度时,直接顶板首先发生断裂和破碎,并相继滑坡、冒落、侧帮压垮、片帮。接着上覆岩层开始变形移动,进而发生断裂离层,危害性较大。

3.5 黄土湿陷

调查发现黄土湿陷一处,位于隰县东部20余千米的黄土镇义泉村。该灾害发生于2003年12月12日,表现为地面沉陷,地面、窑洞出现裂缝,门窗变形,建筑物地基下沉。湿陷总面积230亩,最大下沉量达6 cm,地面裂缝宽度最大达3 cm。湿陷区内地表出露Q3黄土,下伏三迭系红色泥岩。义泉村居民区地处东川河北岸一级阶地区,村民住宅建筑结构以砖石窑洞为主,黄土层厚度一般在7 m以上,潜水地下水位埋深在12 m左右。该区黄土结构疏松,大孔隙较多,垂直节理发育,因而处于欠压密状态;受水浸湿,加固粘聚力消失;丰水年大降水使入渗水增多,加大了建筑物地基荷载,产生湿陷,造成建筑物地基下沉。

调查统计,损坏窑洞406孔,平房127间,地面下沉幅度最大6 cm,地面裂缝宽度2 cm~3 cm,窑洞损坏明显严重,共有184户、662人受灾。

3.6 泥石流

隰县泥流现象比较多,地势险峻的梁状山区的沟谷中常发育泥流。但是一般均没有危害对象,仅属一种地质现象,有危害对象的泥(石)流较少,调查共发现泥(石)流沟 4条,按物源划分,泥流3条,泥石流1条,其中下李乡2条泥流沟为潜在的。4条泥石流沟域形态呈树枝状,形成区与流通区不明显,堆积区位于沟谷出口处。泥石流固体物源为松散土体、砂砾石、弃渣、工业废渣。堆积物在沟口呈不规则扇形,自然坡度3°~8°,宽阔地段呈长条状分布,自然坡度小于5°。该区植被覆盖率较低,岩性主要为粉土、粉质黏土,沟谷边坡下部为严重分化的砂页岩,局部地段近乎直立,地形条件有利于泥石流的形成。

隰县泥石流曾造成7亩密集左右耕地淤埋,淤积道路750 m,直接经济损失12.45万元,隰县泥石流处于形成期,10余亩耕地,1 km道路,部分厂矿、输电、通信线路处于泥石流的威胁之下。

4 防治建议

1)将地质灾害防治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按比例安排地质灾害防治经费,根据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危害程度按由重到轻、由急到缓逐步实施治理。2)充分利用经济、行政、法律和技术等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实施地质灾害分级管理,调动全社会力量,实现减灾工作社会化。4)对已发现的隐患区(点)要区别情况,采取监测预防、迁避和治理等措施,防止其成灾伤人。5)要大力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提高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技能,实行群测、群防、群治,治理与保护环境、经济开发利用相结合。

[1] 张 瑛.四川荣县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与危险性区划研究[J].山西建筑,2009,35(2):96-97.

[2] 刘传正.地质灾害勘查指南[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0.

[3] 陈元明,尚长生.山西省隰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R].2005.

猜你喜欢
隰县坡体斜坡
降雨对库区边坡入渗规律的影响研究
采动-裂隙水耦合下含深大裂隙岩溶山体失稳破坏机理
隰县玉露香梨发出第一张全渠道授权证书
“隰县玉露香梨”品牌建设
乌弄龙水电站库区拉金神谷坡体变形成因机制分析
不同开采位置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信仰的“斜坡”
梦是长长的斜坡(外一首)
山西:隰县玉露香梨精品版开通上线
无轨斜坡道在大红山铁矿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