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土区土壤氮元素特征研究

2010-08-16 03:04
关键词:坡底坡位全氮

肖 飞

(重庆交通大学 河海学院,重庆400074)

氮是大气圈中含量最丰富的元素,但也是陆地生态系统植物生产力的限制元素之一[1]。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土壤氮主要来自于生物固氮和随降水进入土壤中的氮。在漫长的成土过程作用下,土壤氮形成了特定生态条件下的平衡。自然土壤被开垦后,土壤氮的含量下降,并建立新的平衡[2]。近几十年来,国内外科研工作者在土壤氮素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其中包括不同尺度的氮库估算[3-5],氮素转化规律[6-8],氮素动态变化[9-10],粒径及团聚体分布对氮含量的影响[11-12]等等。已有的研究均具各自研究区域特点,但已有的研究对紫色土区氮特征研究相对较少。为此,笔者在调查紫色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坡位条件下,研究土壤氮特征,同时分析影响氮素特征的原因。研究结果可为紫色土区乃至三峡库区土地合理利用,减少养分流失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重庆市万州区境内的五桥河流域,地处三峡工程影响最为集中的区域—三峡库区中部,界于东经 107°52′46″~ 107°53′09″,北纬 30°50′23″~30°51′50″之间,流域面积 114.57 km2。流域地貌类型以丘陵、低山为主,气候为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研究区多年平均气温17.4℃,相对湿度为78.2%,多年平均年降雨量1 211 mm,其中雨季集中于7—9月。土壤以紫色砂页岩为成土母质所发育的紫色土为主体。

目前研究区内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为耕地、林地、园地和撂荒草地。其中,耕地以玉米-小麦轮作为主;林地为人地林,树种为柏树,生长年限已达7 a;园地种值柑桔,生长年限为5 a,撂荒草地为荒地在无人为干扰情况下,长满野草,撂荒时限已超过3 a。

1.2 采样方法

基于研究区现有的土地利用类型,选择耕地、林地、园地和(撂荒)草地4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流域中按坡面不同位置将坡形分为坡顶、坡中、坡底,对不同坡位下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进行逐一采集。为了土样之间具有可比性,要求土样采集点坡向一致(本试验采集点均位于阳坡),且不同坡位4种土地利用类型下采样点平均坡度相近。采样深度为0~20 cm,用4分法采集后,带回室内实验室自然风干,进行测试。

1.3 样品测定

1)土壤容重:环刀铝盒法;

2)土壤粒径组成:沉降法;

3)氮含量:全氮采用半微量开式蒸馏法,速效氮采用碱解扩散法;

4)磷含量:全磷含量采用钼锑比色法,速效磷采用浸提剂法;

5)钾含量:全钾及速效钾含量均采用火焰光度法;

6)有机碳含量:有机碳测定采用重铬酸钾法。

1.4 数据处理

数据分析基于Excel 2003进行,图制作采用Origi 8.0完成。

2 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坡位上土壤氮含量对比

土壤中全氮及速效氮含量的分布,明显受到坡位影响(图1)。

图1 不同坡位上土壤氮含量对比Fig.1 Comparison of nitrogen content in the different slop position

研究结果发现,对于全氮含量的分布特征,除林地外,耕地、园地和草地均是坡底全氮含量最高,而坡中全氮含量最小;林地坡顶、坡中、坡底的全氮含量相差不大。相对于全氮含量,速效氮含量的分布特征显示出一致性,4种土地利用类型,均是坡底最高,而坡中值最低。不同坡位上土壤全氮及速效氮含量的分布特征的差异,这主要是因为坡位不同导致的产汇流的不同特征。坡面上,坡中区域坡中立地条件相对较差,坡度陡,土壤潜在抗侵蚀能力最差;而坡底由于坡度变缓,在侵蚀过程中径洲及径流所携带的泥沙在坡底极易形成堆积,径流和泥沙中的氮元素也就随之堆积。

2.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氮含量对比

研究区相同坡位土壤氮含量明显土地利用及经营管理方式的影响(图2)。

图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氮含量对比Fig.2 Comparison of nitrogen content in the different land use

对于坡顶和坡底区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全氮和速效氮含量的次序均是:林地>园地>草地>耕地;林地全氮与速效氮含量最大,这主要是因为林地已经过7 a时间的生长,土壤表层积累了较多的有机质,其氮素含量达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较高水平;而由于果农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时,对园地进行了较高强度的化肥投入,土壤氮含量必然升高,但相对于林地,由于受到人为干扰影响,因此其全氮及速效氮含量相对于林地较低;而耕地虽说也有外界肥力收入,但每年收获季,大量成熟作物收割后很少有残茬还田,直接减少了氮含量;而草地虽说受人为干扰影响较小,但由于每年自身枯草积累量较小,而且枯草极易随风漂移,最终影响了氮素的积累。坡中的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氮含量明显不同于坡顶与坡底,坡中林地全氮与速效氮含量最高,而其它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全氮和速效氮含量相差不大。这可能是由于坡中地区,土壤侵蚀频繁,相对于3种土地利用方式,林地土壤的抗侵蚀性最强,而土壤侵蚀过程加剧了坡中氮元素的迁移和沉程的复杂性。

2.3 土壤中的碳氮比

碳氮比(C/N)是指土壤有机物中碳素总量和氮素总量的比例。研究发现,土壤样品的全氮含量与有机碳含量相关性通过了极显著性检验(p<0.01)(图1),土壤中C与N这两者之间有近平行的关系。土壤C/N是否适应微生物的生活需要会大大影响有机质的转化。土壤学中,一般微生物每分解25~30份碳大约需要一份氮,因此,如果土壤中C/N>25∶1,则微生物要么从土壤中吸取有效态的无机氮作为补偿,以维持其应有的C/N,或者抑制自身的生长,以减少对氮的要求,前一种情况会造成微生物和作物争夺土壤中的有效氮素;而后一种情况下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分解就会受到抑制。而本研究中的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C/N范围为6.4~11.5之间,其中园地C/N范围最低,而草地C/N范围最高(表1)。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的C/N均低于25∶1,说明土壤就有充分的氮素供应,其有机体分解也较快,而且除满足微生物对氮素的需求外,还会释放出多余的氮素,供给植物生长。

图3 土壤中碳氮Fig.3 The ratio between C and N in the soil

表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C/NTab.1 The ratio between C and N in the soil in different land use

2.4 全氮含量与土壤其他理化指标的相关分析

研究区土壤样品的相关分析见图4(a)~图(h)。

图4 土壤全氮含量与土壤其他理化指标的相关分析Fig.4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full nitrogen content and the other physical-chemical properties

将研究区土壤样品的全氮含量与土壤容重、黏粒(小于0.002 mm)含量、阳离子交换量(CEC)、速效氮含量、全磷含量、速效磷含量、全钾含量、速效钾含量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土壤全氮含量与土壤容重、全氮、速效氮、全钾以及速效钾含量相关性显著(p<0.05),而且与容重、全钾含量呈负相关,与黏粒含量、速效氮、速效钾呈正相关。该研究与王莹等[13]研究有一定相似。在一般土壤中C、N含量越高,团粒结构越多,土壤单粒排列疏松,孔隙度越大,通气性越好,这些物理性质,会促进土壤养分利用效率。

3 结论

1)土壤氮含量分布受坡位影响严重,通常坡底全氮及速效氮含量最高,坡中最低,反映了侵蚀特征过程。

2)土壤氮含量分布受土地利用影响严重,通常是林地全氮及速效氮含量最高而耕地最低,反映了人为干扰的影响。

3)研究区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C/N范围在7.3~13.9之间,体现了充分的氮素供应。

4)土壤全氮含量与土壤容重、黏粒含量、全氮、速效氮、全钾以及速效钾含量相关性显著

[1]Carbrera M L,Kissel D E,Vigil M F.Nitrogen mineralization from organic residues:research opportunitie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2005,34:75-79.

[2]Stevenson F J,Cole M A.Cycles of Soil Carbon,Nitrogen,Phosphorus,Sulfur,Micronutrients[M].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1999.

[3]Soderlund R,Svensson B H.The Global Nitrogen Cycle.Nitrogen,Phosphorus and Sulphur-Global Cycles[R]//SCOPE 7 Report.Sweden:Stockholm,1976.

[4]Post W M,Pastor J,Zinke P J,et al.Global patterns of soil nitrogen storage[J].Nature,1985,317(17):613 -616.

[5]Mcelroy M A.Global Change:A Biogeochemical Perspective[M].US:JPL-Publishers,1983.

[6]李贵桐,赵紫娟,黄元仿,等.秸秆还田对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2(8):162-167.

[7]王栋,李辉信,胡锋,等.覆草旱作对晚稻田土壤氮素肥力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09,18(1):348-351.

[8]吴永成,张永平,周顺利,等.不同灌水条件下冬小麦的产量、水分利用与氮素利用特点[J].生态环境,2008,17(5):2082-2085.

[9]张明,白震,张威,等.长期施肥农田黑土微生物量碳、氮季节性变化[J].生态环境,2007,16(5):1498-1503.

[10]王洋,刘景双,窦晶鑫,等.碟形沼泽湿地水中氮的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J].生态环境,2008,17(6):2132-2136.

[11]吴庆标,王效科,张德平,等.呼伦贝尔草原土壤粘粉粒组分对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影响[J].生态环境,2004,13(4):630-632.

[12]孙天聪,李世清,邵明安.长期施肥对褐土有机碳和氮素在团聚体中分布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5(38):1841-1848.

[13]王莹.土壤有机质与氮磷钾的相关性[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7(17):32-33.

猜你喜欢
坡底坡位全氮
黄沙梁
读郭亚军先生主编的《松竹梅》诗集感吟
冀北沙荒地不同坡位黄柳生物沙障对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
不同坡位藜蒴人工林的生长差异分析
坡向坡位及郁闭度对森林公园内林下南方红豆杉生长的影响
不同坡位对毛竹林小气候及地上生长的影响
丰镇市农田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含量关系分析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黒垆土有机质和全氮分布规律的影响
放弃最短的线路
坡向和坡位对小流域梯田土壤有机碳、氮变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