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城镇风貌整治

2010-08-19 10:06
山西建筑 2010年23期
关键词:风貌小城镇民居

刘 苗

1 背景

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城市发展经历了城市空间的急剧扩张,一方面城市规模快速扩张,另一方面,城市环境质量急剧下降,街道和景观越来越单一化,很多城市出现“城村同貌”“千城一面”的景象。街道、景观乃至整体风貌在急剧增长的建设和交通需要中遭到破坏,失去了原有的城市特色,严重缺乏地域特色和场所感。随着人们对城市环境认识不断提高和城市现代化发展以及城市经济实力的提高,目前很多城市转入城市环境整治的阶段,全国各大中小城市纷纷展开了“城市街道景观整治”的活动。

快速城市化地区附近的小城镇经济相对比偏远的小城镇发达,更容易受盲目快速建设的影响,“城村同貌”“千城一面”问题尤其明显。这类地区建筑功能相对单一,且普遍建造方式简单,同时容易“一窝蜂”地使用某种所谓“流行”的建筑材料。因此小城镇风貌整治工程有自有的特殊性。

2 对风貌整治的认识

风貌整治因为主要针对建筑外立面打造,在许多地方又被称为“穿衣戴帽”。但是这不仅仅是面子工程,而是对城市外部空间的重新认识和再次创造。对于单体建筑而言,它属于建筑装饰的范畴,对整个城镇范围而言,这是在做城市设计[1],是在塑造城市外部空间。虽然对建筑结构不予改造,主要对其立面进行不同程度、不同方式、不同风格的装饰,但是塑造和美化的是小城镇的城市空间,反映城镇整体风貌对传统的记忆。

城市外部空间正日益发挥着巨大的社会效应,并受到广泛的关注,城市外部空间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城市的稳定与发展。我国小城镇以“点轴”的模式发展,多沿道路为轴线,带动周边区域发展。道路不仅作为经济发展序列的轴线,更是作为城市肌理的脉络,是城市最公有化的空间之一,它包含了城市居民绝大多数的日常行为。在汽车疯狂普及的今天,人们忽略了街道边缘空间这一“人”的活动场所,又由于管理、规划、设计和施工等各个方面的原因,街道边缘空间地带往往存在使用上的混乱与不便,造成安全隐患,城市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3 小城镇的建筑分析

小城镇空间格局相对自然,建筑功能主要包括公共建筑以及居住建筑(民居和住宅楼)。虽然其规模远远小于大中城市的政治工程,但现状沿街店铺以及村落民居的相关现状资料的收集仍然是设计工程的基础性工作。可是,一方面,小城镇的管理以及规划普遍不及城市体系,一般来说对现有建筑施工、构造等具体信息难以取得;另一方面,许多居民本身就是建筑工人,建筑施工由个人或者邻里独立完成,因此小城镇的风貌整治具有挑战性和特殊性。针对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建筑现状、不同的功能采用地域性的、因地制宜的处理手法,是避免“千城一面”的有效方法,也是可持续的城市美化手法。

城市设计的主角是广场、街道以及构成城镇及城市公共界面的建筑物。我国小城镇的“点轴”发展的模式决定了小城镇风貌改造的重点即在城市中的街道。阿尔伯蒂和帕拉第奥两人对街道的两种主要区分(城市之间的道路和城市中的街道)同样也反映了风貌整治中对城市之间的道路和街道处理的不同需求。小城镇之间的道路的界面主要由自然风光和民居组成;而城市中的街道则主要由较规整的商住楼和公共建筑组成。前者形态源于居聚落,相对自由;后者的建筑更接近城市,整齐划一。

3.1 传统的民居

传统民居以老街或者郊区村落的形式存在,建造手法、色彩、装饰等都反映地区传统特点,承载着原始的邻里关系及地域文化。在设计过程中应该首先认识到传统民居不仅是一个设计对象,更是反映出当地居民对建筑功能最基本的需求,是把握整体设计风貌基调的重要依据(见图1)。

3.2 商住楼

商住楼是具有商业性和居住性双重功能的建筑类型,功能一般表现为底层或二层以下作为商业空间使用,其余楼层作为居住空间使用(见图2)。

商住楼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城市中尤其是小城镇中最普遍也最常见的建筑。沿街商住楼紧邻城市道路,其平面形式通常表现为依据道路形状延伸,其沿街立面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街道的门面,更是城市的一道重要景观。

但是在城市快速建设过程中诞生的商住楼,大部分批量化急速建造,导致沿街建筑不仅未能营造良好的街巷空间,而且破坏了原有道路与自然的关系,仅仅沿着道路呆板的蔓延。

3.3 公共建筑

小城镇的公共建筑一般包括学校、政府大楼、医院等,功能比较简单。这些建筑同时也属于城镇内构造最复杂,高度最高的建筑。建筑现状立面一般采用大面积幕墙或者大面积铝塑板,整治起来难以把握且经济性较低。建议以塑造建筑周围的开场空间作为风貌整治的重点。

4 整治建议

在实际项目中,许多当地居民提及“穿衣戴帽”四字,许多人是撇撇嘴或耸耸肩,很明显反映出当前“穿衣戴帽”工程存在的一些问题。居民对风貌整治的不认可态度来自个别整治的不良效果,其中安全问题、色彩问题是整治中需要加强关注的问题。

4.1 后期使用的安全性

对空间的使用必须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整治工程一般是不涉及结构的改造,采用的构件(例如川西民居的垂瓜柱等)作为装饰贴附或钉嵌在外立面上,为了避免之前发生过的构件砸伤人的问题,可以采取轻质的材料,并且施工过程的监督应该加强。

4.2 对城市色彩的把握

色彩是所有造型中最容易创造气氛和表达感情的要素之一,利用色彩可以打破单调、呆板的格局,产生体量、体块的对比,丰富建筑造型的效果。城市色彩是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矫正城市建筑无序状态的重要手段。设计时要首先把握城市的整体色彩基调,注意缓和或者清除商业广告的视觉暴力,并对不同区域做城市色彩的灵活变化。

5 结语

作为城市空间的设计者和使用者,我们需要认识风貌整治是一项全社会范围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是人民切身生活的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要求,更是经济生活的重要成分。寻找复杂城市中与周围环境的各种关系,充分理解城市文脉,理解基地环境诉求,是设计的职责所在。

[1][日]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尹培桐,译.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

[2][英]克里夫·芒福德,张永刚,陆卫东.街道与广场[M].北京:中国工业建筑大学出版社,2004.

[3]哈罗德林顿.建筑色彩[M].谢 洁,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0.

[4]洪恒伟,刘志强.快速城市化地区城市导向下的农村空间变革[J].城市规划,2010,34(2):89-90.

[5]丁 婧.城市街道景观整治中沿街建筑立面改造的设计方法研究[J].安徽建筑,2009(6):169.

[6]陈文德.商住楼沿街立面的设计思考[J].福建建筑,2005(5):95.

猜你喜欢
风貌小城镇民居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包裹的一切
小城镇风貌控制研究——以中庙风貌控制规划为例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奇趣民居
小城镇社会治理创新逻辑
库车城市风貌
加快小城镇建设应采取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