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步行街雕塑与线性运动感知特点研究

2010-08-19 10:06李豫华
山西建筑 2010年23期
关键词:步行街商业街小品

李豫华

商业步行街是城市最具活力的公共开放空间之一。商业步行街的设计中常把雕塑小品作为一个重要的环境设计要素。沈阳太原街在20世纪90年代的一次改造设计中,增设了9个雕塑小品,改善了街道景观,强化了步行商业街的文化性与时代性,使太原街由纯粹的购物性商业街道空间向购物、休闲一体化的综合性空间转化。由于太原街南段与北段在商业设施、雕塑小品方面有着显著的环境差异,因此我们把这两段街区作为对比研究的对象,希望从中发现步行商业街中设置雕塑小品对线性空间中的人的行为有什么影响;除了从街区整体上进行的研究外,还力图通过分析行人对每个雕塑小品的感知特点,反馈设计中的问题。

1 研究对象的背景

沈阳市太原街是20世纪 20年代形成的商业街,20世纪90年代完全改为步行街。对太原街的南段和北段的建设采用了不同的手法。北段由于其商业历史较为悠久,商业较南段发达,两侧的大商店和名牌时装店比较多,北段的定位以购物为主。街区内的雕塑、小品只有三个,公共的可坐设施只有花坛周边。南段除北入口处有两个大商场外,商店密度较小。在建设中,南段的定位以休闲为主,购物为辅。正是由于南段和北段在建设定位上的不同,雕塑的数量,南段比北段多出一倍,而且座椅形式多样,数量也多于北段。太原街的系列雕塑小品,一般都布置在街道的中间,一方面界定和分隔了两侧的商业空间,另一方面由于它们都处于中轴线上,形成较强的空间序列,具有方向性及导向作用。

2 方法

雕塑小品的辨识率。为了了解行人在线性运动中对雕塑小品这种非常鲜明的事物的无意识记特点,选择沈阳市太原街8个雕塑小品和其中6个雕塑所在地点的街区建筑立面的照片,做成图形问卷,以随机碰到的街上行人为调查者,让他们辨识,得到行人对每个雕塑和雕塑周围的建筑的辨识率。

3 结果与分析

雕塑小品、建筑立面辨识率统计结果:调查对象均为太原街上的行人,共29人,其中老年人10人,中年人10人,青年人9人,男性 15人,女性 14人,自然情况分布合理。调查时间为2004年2月。调查结果表明,在所选择的配对地点中,北段北入口的建筑立面(地点3)和南段北入口的建筑立面(地点5)辨识率很低,而同一地点的雕塑(地点4、地点6)辨识率都很高,相差显著,原因在于这些地点的建筑形象缺乏美感,无特色,而雕塑比较吸引人。地点7与地点8、地点9与地点10,无论建筑立面还是雕塑小品辨识率都很低,这或许由于雕塑和周围的建筑都不能给人深刻印象。人们对太原街两侧建筑的辨识率低于对雕塑小品的辨识率,说明太原街雕塑小品对人的视觉冲击力比两侧建筑更强烈。尽管商店满足了人们购物的需要,但是没有特色的店面不能成为人们无意识记的对象,雕塑小品是视觉景观的焦点,在商业街的环境构成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另外,统计表明,入口处雕塑辨识率高于其他地点的雕塑,这一结论实际上证实了心理学家以往的研究,对太原街步行商业街的设计评价也是有意义的。北街南入口的中兴大厦建筑标识性强,但入口的领域性界定不强;北入口处的苹果雕塑(地点 4)辨识率高,说明行人对雕塑的认知不仅与雕塑本身的性质有关,还与行人在线性空间中的运动感知特点有关。其实人们对这一雕塑的评价并不高,在我们所做的另一项有关喜爱程度的调查中,有70%的人认为它“很一般”或“不喜欢”,只是因为它地处入口,许多人都记住了它(见图1)。

抽象雕塑与具象雕塑相比,辨识率后者更高,说明行人对雕塑的理解水平与识记的关系。那些具有深厚生活情趣的雕塑,如地点 6(见图 2)、地点14,更能引起普通百姓感情上的共鸣,也更容易记住。另一项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有60%的人喜欢地点6的雕塑,而地点 8、地点 10、地点12辨识率都较低,其金属的材料、抛光的表面,抽象的形式表达了这种科技时代的特性,但主题的含混性和不确定性则不被普通百姓看好。

4 讨论

4.1 雕塑小品能否成为步行商业街环境设计的主角

商业街是由两侧连续排列的商店和中间的步行空间共同构成的,商业步行街作为街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提供购物人流聚集和分散的场所。去商业街购物的人都是带着强烈的欲望,他们都需要在“街”这个空间作为缓冲地带,人们在门前聚集,又通过门向内、向外分散,街是必不可少的。街又是一条线性空间,把商店串连起来,实现人们从一个商店到另一个商店转换的愿望,商业步行街的节点就是那些连接许多小商场的大型商场。

传统商业街的空间序列以两侧为重点,步行商业街加强了对中间道路的景观设计,但是中区是否可以成为重点,依我们的观点,购物是驱使人们运动的主动力,休闲是次动机;在景观设计中,两侧商店立面的设计决定了商业街的主旋律,雕塑小品是变奏和间奏;一张一弛,相得益彰。但雕塑小品一般设在道路中,容易形成人们的焦点视,所以它的作用往往会被夸大。本次调研中,人们对两侧建筑立面的辨识率很低,一方面是这种效应的反映,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太原街的建筑立面设计太无特色。商业街雕塑小品的设计应该尽量与两侧的环境协调,形成一致性提示,来强化环境的有机感。要运用无意识记的规律,通盘考虑行人对整条街的视觉规律,提高建筑立面设计水平和层次,其尺度应该尽量接近人的步移视觉适当比例,空间构成应该以技术尺度服从人的尺度。

4.2 线性空间中的运动感知规律与雕塑小品的设计

步行街从整体街的空间处理方式以两面实体平行围合,加上基面的线性开放空间。因此空间表现出流动感和方向性。开放空间中运动的介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人的交往构成活动的场景;

2)人在运动中观察到的场景的连续变化。在增加了非建筑物雕塑小品后,空间构成更加富有变化。人们在运动中不仅感知这一环境要素,而且行为也受到它的左右。

根据人在线性空间中运动的感知特点,雕塑的放置,要形成合理的线性空间系列,如街道入口处采用高大的雕塑,起到醒目和标志作用,但这一通常的原则必须考虑主要建筑的位置、商业街的类型和朝向,以及大商场的节点位置。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不是胜在装饰,也不是潜心于建筑立面、体量,而是在空间组织上特别用心,讲究空间结构的严谨和动态的效果。如果漫步在城市中,那些街道的透视、视点、空间的划分、正负空间的运用、空间的运动、层次、尺度的微妙变化都令人回味无穷。中国城市设计理应运用这些传统设计的精华。雕塑摆放位置对人流组织非常重要,若都放在中轴线上,人流分股,容易通过,不过,适当地研究商业区节点和驻足停留的特点,仍可以重新组织空间,还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左右穿插,造成别有韵味的效果。

一般情况下,单调的楼面和重复的景色,不能给行人不断产生刺激,顾客就会感到无聊,进而产生疲劳感。但是如果环境过于繁复、刺激,也会出现由于信息过载,而产生疲劳。早在1928年,罗宾逊研究(Robinson)“博物馆疲劳”(museum fatigue)现象,他的结论是博物馆疲劳主要是由于厌倦引起的。厌倦并非来自展品,而长时间集中注意某些富有刺激的展品后,信息超载,逐渐对博物馆的环境产生心理上的腻味。

商业环境中产生的疲劳,也许不仅仅是走路多的问题,商业街中信息超载是普遍的现象,长时间处于繁杂的空间中,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厌倦,尤其是中、老年人。商业街的环境设计不能把杂乱的视觉效果当作商业气氛,所以雕塑的造型以简洁为好。将雕塑与休息设施同时考虑,兼顾多种功能的雕塑,大概在中国这种人口密集的国家里,是商业街设计最恰当的方法。

[1]高亦兰.外部空间研究纲要[J].世界建筑,1998(4):71-72.

[2]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美]凯文·林奇.城市形态[M].林庆怡,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4]周 波.浅谈城市步行街[J].山西建筑,2008,34(1):51-52.

[5]赫尔曼,赫茨伯格.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M].仲德昆,译.台北:圣文书局,1996.

猜你喜欢
步行街商业街小品
命题小品——覆雨翻云
特战演习之步行街区
《临宋人小品》
浅析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商业街区改造
“购买”快乐
李晶晶作品
关于商业街中的仿古建筑设计探讨以兰州中川小镇项目为例
(小品)《加班饭》
(小品)《一年又一年》
问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