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肌电治疗脑卒中后上肢高痉挛状态的疗效观察

2010-08-30 07:25周春姣朱灿辉
护理研究 2010年6期
关键词:肌电肌张力痉挛

周春姣,李 莉,朱灿辉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常见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的特点,其病残率高达70%以上,脑卒中后上肢高痉挛状态为脑卒中后恢复过程中的必然过程,上肢高痉挛状态的出现代表肢体肌张力的恢复,但若停留在此阶段,会影响肢体进一步的功能恢复,甚至导致肢体挛缩及功能完全丧失,进而影响其生活质量。因而是脑卒中康复过程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环节。我科对脑卒中后上肢高痉挛状态病人采用痉挛肌电刺激疗法,疗效较好。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07年12月—2009年1月脑卒中住院病人60例,年龄48岁~70岁,均为首次发病。病情稳定后其上肢肌Ashworth痉挛评定法评定均为2级以上。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病程长短、病情程度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脑卒中”的诊断标准[1]。主症:偏瘫,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西医诊断标准:符合1995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有关卒中的诊断标准[2],并全部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上肢肌痉挛采用 Ashworth评分法为0级:无肌张力增高;1级:轻度肌张力增高,在肢体屈伸过程中出现一过性停顿;2级:较明显的肌张力增高,但肢体易屈伸;3级:明显的肌张力增高,被动活动困难;4级:肢体屈伸受限。

纳入标准: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已明确由脑卒中引起的上肢痉挛,痉挛上肢的 Ashworth评定,瘫痪肢体肌张力2级~4级;病人认知功能良好,能坚持接受治疗者;年龄<80岁;病程在3个月内,病情稳定,可以耐受康复治疗。

排除标准:既往有运动功能障碍;合并有严重的高血压、肺内感染、肾功能障碍、重症糖尿病及精神病史者;病情危重或急性期病情尚未稳定,伴有意识障碍或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者;对电刺激过度敏感者。

1.2 方法 对照组:病情稳定后进行肌肉按摩。进行抗痉挛康复运动训练,如良肢位的摆放、关节活动度的保持、缓解身体运动控制点周围痉挛、静态牵拉肌肉、被动运动与按摩等。试验组:采用痉挛肌电刺激疗法,使用KX-3A型痉挛肌治疗仪,选择频率为1 Hz的方波,脉冲宽度0.2 ms~0.5 ms,两组电流输出间隔0.3 s,痉挛肌电流强度取强运动阈,拮抗肌取运动阈。痉挛拮抗肌侧取穴,只屈不伸选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穴;只伸不屈选尺泽、曲泽、内关穴,将电极板用水浸湿放于所选穴位上,每次治疗20 min,每天治疗 1次,4周为1个疗程。

1.3 评价标准 按肌张力减轻程度制定标准。显效:肌张力下降2个级别;有效:肌张力下降1级;无效:肌张力治疗前后无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病人临床疗效比较

3 讨论

脑卒中病是在肝肾不足的基础上,虚风内动,挟淤血、痰浊上扰脑窍而致偏瘫等诸证。痉挛是脑卒中恢复期中最常出现的症状,中医学称为“脑卒中-拘挛”或“不得屈伸”,“痉挛控制”是偏瘫恢复的全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拘急痉挛之症多始于恢复期,此时浊邪渐去而未去,本虚之象渐显,精血不足,筋脉失荣,发为拘急痉挛,此为痉挛发病之本[3]。基于生理学研究结论,痉挛是由于脑血管意外后,上运动神经元(锥体束)的损害,使脊髓水平的中枢反射机构从抑制状态解放出来,形成以速度依赖性牵张反射增强为特征的肌张力亢进状态。脑卒中上肢痉挛状态的病人脊髓前角细胞的兴奋性增高,病理性牵张反射亢进,给予适当的电刺激治疗能抑制脊髓前角细胞的兴奋性,对病理性神经活动有良好的调整作用。

痉挛肌治疗仪是一种低频脉冲物理治疗仪,通过分别刺激病人的痉挛肌和对抗肌,二者交替刺激引起肌肉收缩,达到松弛肌肉和改善肢体功能的效果。本研究通过对脑卒中病人使用痉挛肌肉电刺激和传统的康复治疗进行对比观察,采用Ashworth量表对脑卒中病人的上肢痉挛状况进行评定,证实痉挛肌电刺激对缓解上肢的高痉挛状态有很好的疗效,从而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充分给予了其回归社会的信心,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1]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7.

[2] Lagalla G,Danni M,Reiter F,et al.Post-stroke spasticity management with repeated botulinum toxin injections in the upper limb[J].Am J Phys Med Rehabil,2000,79(4):377.

[3] 龚燕,朱国祥,曾友华.平衡针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高痉挛状态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6):15.

猜你喜欢
肌电肌张力痉挛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术后肌张力增高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对策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经皮神经肌电刺激治疗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疗效
科学家开发出用于筛选肌张力障碍新药的工具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女生穿运动鞋与高跟鞋步行腰背肌电比较
18例经基因确诊的DYT1型肌张力障碍临床特点分析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
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盆底表面肌电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