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点与预后的关系

2010-09-10 08:17张宝玉
实用医药杂志 2010年10期
关键词:核分裂胃肠道免疫组化

张宝玉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定义为主要发生于消化管道含有梭形细胞、非普通型上皮样细胞或含有两种细胞并显示CD117活性的间叶细胞瘤[1],也叫胃肠间质瘤或胃肠道间质肿瘤。本文对笔者近年来收治的96例患者进行分析,以阐明该病的病理特点及其预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96-03~2004-12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96例,具有完整病史和病理资料。其中男50例,女 46 例;年龄 21~82 岁,平均(53.8±11.6)岁。该组 GIST 患者均经复阅切片、CD117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诊断证实。其诊断标准:①于消化道的间质性肿瘤;②免疫组化CD117或CD34阳性,伴平滑肌、神经分化或无分化。

1.2 病理资料收集 复阅HE染色切片,重新诊断,并收集肿瘤相关临床及病理资料。肿瘤细胞密集程度 (高密度≥1000 个/mm2; 低密度<1000 个/mm2)[2]; 核分裂象数目采用50HPF计数;有无薄壁扩张血管,血管直径>0.2 mm为薄壁血管。

1.3 免疫组化检测 全部96例行免疫组化染色,标记抗体为 CD117、CD34、SMA,Vimentin、S-100 和 Ki67。CD117 抗体购自上海长岛生物公司。肿瘤细胞胞质或胞核呈棕黄色且背景清晰者为阳性[3]。

1.4 统计学方法 随访采用门诊复查、电话进行,全部96例得到随访。生存时间为:自手术治疗之日至末次随访日或病死的时间,以月为单位计算。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使用χ2检验。单因素分析各变量与预后关系采用Log 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4]。

表 1 各因素对GIST患者生存的影响

表 2 96例GIST多因素分析结果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组GIST患者96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不适或腹痛者43例占44.79%,腹部包块10例占10.42%,消化道出血22例占22.92%,梗阻6例占6.25%,表现为发热、消瘦、大便性状改变者9例占9.38%,无症状而于体检发现异常者6例。

2.2 临床病理资料 本组GIST中胃间质瘤59例占61.46%,小肠间质瘤37例占38.54%。肿瘤细胞核分裂象<5/50 HPF者38例占39.58%,5~10/50 HPF者21例占21.88%,>10/50 HPF者37例占38.54%。肿瘤直径1~20 cm,直径>5 cm者43例,直径≤5 cm者53例。

2.3 免疫组化检测 96例肿瘤组织标本中,CD117阳性表达为88例,占91.67%;CD34阳性表达为78例,占 81.25%;Vimentin阳性表达为96例,占100%;SMA阳性表达为12例,占12.5%;S-100阳性表达为9例,占9.375%;其中77例同时表达CD117和CD34,占80.81%;同时进一步检测Ki67标记指数,Ki67阳性表达为85例,占88.54%;>5%者41例,占42.71%;≤5%者55例,占57.2%;各免疫标记物的表达与肿瘤发生部位无相关性(P>0.05)。

2.4 临床及病理因素与生存率的相关性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预后与肿瘤大小、肿瘤部位、肿瘤细胞类型、手术方式、Ki67标记指数和核分裂象计数有关(表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周围组织侵犯、肿瘤坏死、肿瘤大小、核分裂象数目及性别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表2)。

3 讨论

GIST因其肿瘤起源不清,位置多在胃肠之间而定为间质,临床表现跟胃溃疡差不多,不太典型,有黑便之类的表现[5,6]。往往伴有腹部疼痛和压迫感[7]。本文对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预后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本组GIST患者的临床表现为腹部不适或腹痛者43例占44.79%,腹部包块10例占10.42%,消化道出血22例占22.92%,梗阻6例占6.25%,表现为发热、消瘦、大便性状改变者9例占9.38%,无症状而于体检发现异常者6例。其中胃间质瘤59例占61.46%,小肠间质瘤37例占38.54%。肿瘤细胞核分裂象<5/50 HPF者38例占 39.58%,5~10,50 HPF 者 21例占 21.88%,>10/50 HPF者37例占38.54%。肿瘤直径1~20 cm,直径>5 cm者43例,直径≤5 cm者53例。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96例肿瘤组织标本中,CD117阳性表达为88例占91.67%;CD34阳性表达为78例占81.25%;Vimentin阳性表达为96例占100%;SMA阳性表达为12例占12.5%,S-100阳性表达为9例占9.375%;Ki67阳性表达为85例,占88.54%;其中77例同时表达CD117和CD34,占80.81%;同时进一步检测Ki67标记指数,>5%者41例(42.71%)。各免疫标记物的表达与肿瘤发生部位无相关性(P>0.05)。分析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与生存率的相关性,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预后与肿瘤大小、肿瘤部位、肿瘤细胞类型、手术方式、Ki67标记指数和核分裂象计数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周围组织侵犯、肿瘤坏死、肿瘤大小、核分裂象数目及性别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这表明判别GIST患者的预后,应结合肿瘤大小、核分裂象数目、手术方式、性别、Ki67标记指数等多个参数进行,肿瘤的部位及细胞密集程度等,有助于对肿瘤侵袭行为的预测。

[1]张 伟,王 波,李 平,等.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学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7,22(8):570-573.

[2]沈晓东,龚 勋,项建斌,等.胃肠道间质瘤预后因素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9,24(4):265-268.

[3]陶德友,郑 松,陈丽荣,等.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生存和预后因素综合分析[J]. 中华消化杂志,2008,28(5):293-295.

[4]邹 峻,保志军,于晓峰,等.胃肠道间质瘤的预后分析[J].胃肠病学,2009,14(5):279-282.

[5]梁玉梅,李向红,吕有勇,等.胃肠道间质瘤156例临床病理学特征与预后的分析[J].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7,36(4):233-237.

[6]管志远,兰明银,江 斌,等.胃肠道间质瘤71例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 腹部外科,2007,20(6):362-363.

[7]章晓红,艾有生,李贵春.胃肠道间质瘤35例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J]. 肿瘤研究与临床,2008,20(11):769-771.

猜你喜欢
核分裂胃肠道免疫组化
体外仿生胃肠道模型的开发与应用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夏枯草水提液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婴幼儿原始黏液样间叶性肿瘤一例及文献复习
左卵巢核分裂象活跃的富细胞性纤维瘤1例
结直肠癌组织中SOX9与RUNX1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51例子宫平滑肌肿瘤病理诊断标准的探讨
子宫瘢痕妊娠的病理免疫组化特点分析
连花清瘟胶囊致胃肠道不良反应1例
病理性核分裂像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