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 2009年蚕病发生情况调查

2010-09-11 08:14许明芬刘桂州谭书生佘柳涛
中国蚕业 2010年4期
关键词:蚕期春蚕损失率

许明芬 刘桂州 谭书生 佘柳涛 杨 斌

(1江苏省蚕种管理所,江苏无锡 214151; 2射阳县蚕桑站,江苏射阳 224300; 3海安县蚕桑站,江苏海安 226600;4如皋市蚕桑站,江苏如皋 226500; 5东台市蚕桑技术指导管理中心,江苏东台 224200)

蚕病历来是影响蚕业“高产、优质、增效”的突出问题。由于病原基数、防治技术、品种抗性以及气候、环境、饲养方式、生产设施、操作水平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蚕病对江苏省的蚕业生产,尤其是对夏、秋蚕的安全生产构成严重的威胁。2008年春季孙黎峰等[1]对江苏省部分蚕区春季蚕病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为更全面了解江苏省蚕病的发生现状,根据国家现代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病虫害防控研究室试验任务安排,苏北试验站分别在 2009年春蚕、中秋蚕、晚秋蚕期,组织人员在东台、海安、如皋、射阳等江苏省蚕桑重点蚕区,对全年蚕病的发生情况展开了较大规模的调查,旨在了解江苏省蚕病发生现状并为有效防治蚕病提供科学依据。

1 调查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地点

海安试验基地:春蚕、中秋蚕期的蚕病调查地点,均设在南莫镇砖桥村、大公镇群益村、孙庄镇界河村。

射阳试验基地:春蚕、中秋蚕、晚秋蚕期的蚕病调查地点,分别设在特庸镇永兴村、盘湾镇裕丰村、盘湾镇裕民村、盘湾镇中华村、洋马镇北邗村、洋马镇港中村。

如皋试验基地:中秋蚕、晚秋蚕期的蚕病调查地点,均设在高明镇中心居委会村、搬经镇加马村、柴湾镇双楼庄村。

东台试验基地:中秋蚕的蚕病调查地点,设在三仓镇新舍村、许河镇许河村。

1.2 调查农户与蚕品种

调查用的蚕品种以各试验示范基地县(市)当季主推蚕品种为主,兼顾对有关筛选用新蚕品种的调查,为新蚕品种的推广提供抗病性等方面的科学依据。各品种每盒蚕种的良卵数:菁松 ×皓月、苏◦菊 ×明◦虎、野三元为 2.50万 ~2.60万粒;春蕾 ×锡昉、苏◦镇 ×春◦光 、彩茧一号为 2.50万 ~2.52万粒;苏◦豪 ×钟◦晔为2.80万粒。

2009年 5月至 6月春蚕期,调查 60户蚕农(海安试验基地 30户、射阳试验基地 30户),共饲养一代杂交种 269.45盒,其中菁松 ×皓月 92.75盒、春蕾 ×锡昉 101.70盒 、苏◦镇 ×春◦光46.25盒 、彩茧一号 28.75盒。

2009年 10月晚秋蚕期,调查 48户蚕农(射阳试验基地 30户、如皋试验基地 18户),共饲养一代杂交种 225.00盒,其中苏◦菊 ×明◦虎221.00盒、苏◦豪 ×钟◦晔4.00盒。

对参与蚕病调查农户饲养的蚕种都进行调查,4个试验基地共调查 218户蚕农饲养的 850.20盒种。

1.3 调查方法与项目

参与调查的试验基地县(市)每个蚕期选择 3个镇,每个镇选择 1个村,每个村又随机选择能代表当地蚕业生产水平的 10户饲养户,分别在春蚕、中秋蚕、晚秋蚕期,对饲养户饲养的所有蚕种,从收蚁开始到售茧结束,进行养蚕成绩、蚕病发生情况的系统调查。调查时每个试验基地都由分管病虫害防控的国家现代蚕桑产业技术体系苏北试验站团队骨干成员负责蚕病的调查工作,试验基地县(市)、乡(镇)蚕桑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蚕病调查,饲养户蚕农配合调查。试验基地县(市)专业技术人员每 2日至少上门调查 1次,要求专人负责,加强检查,科学分类、如实记录、及时汇总。

计算公式:

调查户蚕病发生率 =调查户蚕病发生总数/(调查户饲养蚕种盒数 ×该批蚕种装盒良卵数 ×实用孵化率)×100%;

各类蚕病发病率 =调查户各类蚕病发生数/调查户蚕病发生总数 ×调查户蚕病总发病率;

调查镇的蚕病发病率 =调查户蚕病发生总数/调查户收蚁总头数 ×100%;

试验基地县(市)的各类蚕病的发病率,采用调查镇、调查县(市)、调查品种的蚕病发病率加权平均进行计算。

周围神经鞘瘤是一种多发肿瘤,其中既有良性病变,也有恶性病变。明确诊断的患者需要根据周围神经鞘瘤所处部位以及与周围组织关系确定手术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早期对疾病的有效诊断是实施治疗干预的前提[1]。为进一步丰富周围神经鞘瘤临床诊断方法,总结不同影像学特点,从而为周围神经鞘瘤的诊断提供依据。本文依据我院2015年9月—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45例周围神经鞘瘤患者,回顾分析其CT诊断、MRI诊断资料,各项资料分析如下。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各基地的基本情况与蚕种饲养成绩

从 2009年苏北试验站各基地的基本情况与养蚕成绩看(表1),2009年春蚕期对海安、射阳 2个试验示范基地 6个镇、6个村、60户蚕农饲养的269.45盒蚕种的蚕病发生率与农药中毒情况进行了调查,由于 2009年春蚕期气候比较适宜,饲养的菁松 ×皓月、春蕾 ×锡昉等蚕品种的体质较为强健,加上蚕茧价格上涨,蚕农生产积极性提高,消毒防病工作到位,从总体上看蚕茧产量比较高,蚕病发生率较低。春蚕期平均盒种产茧 43.21 kg(其中最高50.95 kg,最低 34.75 kg);平均每 667 m2桑园产茧68.57 kg。

表1 2009年苏北试验站各基地的基本情况与养蚕成绩

2009年中秋蚕期对海安、射阳、如皋、东台 4个试验示范基地 12个镇、12个村、110户蚕农饲养的355.75盒蚕种的蚕病发生率与农药中毒情况进行了调查,平均盒种产茧 39.26 kg(其中最高47.60 kg,最低 29.32 kg);平均每 667 m2桑园产茧48.77 kg。

2009年晚秋蚕期对射阳、如皋 2个试验示范基地 6个镇、6个村、48户蚕农饲养的 225.00盒蚕种的发病率与农药中毒情况进行了调查,平均盒种产茧44.11 kg(其中最高 51.50 kg,最低 34.60 kg);平均每 667 m2桑园产茧 68.97 kg(表1)。

2.2 各基地发生蚕病与农药中毒情况

从 2009年苏北试验站各基地蚕病发生率与农药中毒损失率情况看(表2),春蚕期蚕病发生率较低,中秋蚕期、晚秋蚕期蚕病发生率逐渐升高。2009年春蚕期平均蚕病和中毒损失率是 1.33%,其中病毒病发病率占第 1位,占春蚕期蚕病和中毒损失率的55.64%,尤以血液型脓病为最,占 45.86%;第 2位是农药中毒,占春蚕期蚕病和中毒损失率的 33.08%。中秋蚕期平均蚕病和中毒损失率为 4.44%;农药中毒居第 1位,平均损失率 1.80%,占中秋蚕期蚕病和中毒损失率的 40.54%;第 2位是病毒病,损失率为1.75%,占中秋蚕期蚕病和中毒损失率的 39.41%,其中血液型脓病占 34%以上。晚秋蚕平均蚕病和中毒损失率为 4.62%,其中损失率居第 1位的仍然是病毒病,占晚秋蚕期蚕病和中毒损失率的 34.20%,仍以血液型脓病为最,占 31.60%;白僵病居第 2位,占晚秋蚕期蚕病和中毒损失率的 32.90%;农药中毒排第 3位,占晚秋蚕期蚕病和中毒损失率的 20.56%。

表2 2009年苏北试验站各基地各类蚕病发病率与农药中毒损失率情况

从表2还可以看出,晚秋蚕期蚕病的发生率高于春蚕、中秋蚕,其主要原因:一是由于连续多次(春、中秋、晚秋)养蚕,病原逐渐积累,加上中秋蚕与晚秋蚕间隔时间较短(中秋上蔟后 7 d左右,晚秋蚕开始收蚁),很难做到彻底消毒;二是由于饲养晚秋蚕的如皋市、射阳县靠近沿海,晚秋蚕期环境湿度较大,易发生白僵病,从而造成晚秋蚕的发病率较高。

2.3 不同蚕品种的蚕病发生情况调查

从 2009年各试验基地主要蚕品种的饲养情况、蚕病发生率与农药中毒情况看(表3),居江苏省年推广量第 1位的优质高产春用蚕品种菁松 ×皓月,无论是春蚕期还是中秋蚕期饲养,其蚕病(中毒除外)的发生率均比较低(春蚕期平均为 0.89%,中秋蚕期平均为 1.60%);而近年来正在推广的春蕾 ×锡昉、苏◦镇 ×春◦光等第5代春用蚕品种在春蚕期饲养,在抗病性方面表现优良,蚕病的平均发生率分别为 1.25%、0.17%;春用蚕品种苏◦豪 ×钟◦晔在中秋期饲养,蚕病的发生率较高,达 2.23%。在江苏省推广的中、晚秋用蚕品种苏◦菊 ×明◦虎,血液型脓病的发生率较高,中秋蚕期为 2.26%,晚秋期为 1.45%。

从表1-3可以看出,晚秋蚕期蚕病的发生率高于春蚕期与中秋蚕期,但晚秋蚕期的盒种产茧量却比春蚕期与中秋蚕期高,其主要原因:一是与晚秋蚕期的气候条件有关。晚秋蚕期的气候好于中秋蚕期。二是与晚秋蚕饲养的蚕品种与蚕卵装盒量有关。晚秋蚕期 2个调查基地饲养的苏◦菊 ×明◦虎、苏◦豪 ×钟◦晔蚕品种的全茧量高于菁松 ×皓月,且苏◦豪 ×钟◦晔的蚕卵装盒量也较多(达 2.8万粒/盒)。三是蚕病固然是影响盒种产茧量的重要因素,但还有遗失蚕的多少、饲养技术粗放导致遗失蚕增加等因素,对盒种产茧量的影响也比较大。四是晚秋调查基地偏少,只调查了如皋、射阳 2个基地;对同品种而言,产量、品质一般都是晚秋蚕高于中秋蚕,低于春蚕。

表3 2009年苏北试验站各基地主要蚕品种的饲养情况、蚕病发生与农药中毒情况

3 小结与讨论

3.1 病毒病是主要的传染性蚕病

从上述调查情况分析,病毒病是目前影响江苏省蚕茧生产安全的主要传染性蚕病,约占蚕病和中毒损失率的 41%,尤以血液型脓病为主,占 35%左右。调查中发现,无论春、秋蚕期,病毒病都是蚕桑生产中危害最严重的主要蚕病,有 80%以上的蚕农饲养的蚕均不同程度发生病毒病。调查点病毒病发病率春蚕期平均为 0.74%、中秋蚕期平均为1.75%、晚秋蚕期平均为 1.58%,最高的是射阳县盘湾镇裕民村中秋饲养的苏◦菊 ×明◦虎,血液型脓病的发生率高达 7.50%。因此,当前蚕病防治的重点应主攻病毒病的防治,尤其是血液型脓病的综合防治技术,包括抗病毒病的新蚕品种的选育推广、病毒病防治技术及防治药物研究等。

3.2 家蚕农药中毒问题突出

调查结果显示,因农药中毒造成的损失约占总损失率的 1/3,尤其对江苏中秋蚕茧的安全生产威胁最大,农药中毒的损失率占中秋蚕总损失率的40%以上。家蚕农药中毒已成为影响江苏省秋蚕生产安全的突出问题,江苏蚕桑主产区如何引导蚕业的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和病虫害防控等社会化服务,提高蚕业生产的安全性?如何有效协调粮、桑矛盾,实现农桑并举?如何调整蚕桑主产区的工业经济结构,减少环境污染,为蚕业生产营造安全的生态环境等等;不仅是各级政府和蚕业技术服务部门应高度重视、需积极应对的蚕业发展问题,更是关乎民生的问题。

3.3 晚秋蚕期僵病的防治亦不容忽视

从调查结果看,白僵病是晚秋蚕期的主要蚕病,约占晚秋蚕总损失率的 1/3。江苏省的东台、海安、如皋、射阳等蚕业主产区都濒临黄海,特殊的地理环境在晚秋蚕期多遇低温、多湿等气候影响,往往容易诱发僵病。另外,桑园病虫害防治不到位,桑园害虫或野外昆虫暴发僵病并与家蚕发生交叉感染,或农林业生物防治不当等等,也是造成晚秋蚕僵病危害的原因之一。

3.4 注重强健性秋蚕品种的选育与推广

从调查情况看,江苏现行春用蚕品种在春期饲养,其强健、高产、优质等经济性状能得到充分发挥。春用或中晚秋用蚕品种在中、晚秋饲养,在强健性方面品种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菁松 ×皓月明显强于苏◦菊 ×明◦虎和苏◦豪 ×钟◦晔,这与大面积生产情况基本一致。由于蚕区转移、生产设施变化、生产布局调整、省力化等生产方式的改变、饲养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及气候、环境、病虫害等多因素影响,江苏中、晚秋用新蚕品种的选育更要注重强健性、耐药性、耐粗性等经济性状的提高。建议对江苏现行蚕品种苏◦菊 ×明◦虎和苏◦豪×钟◦晔等,在强健性方面加以改良。

3.5 综合防治是控制蚕病的最有效措施

蚕病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包括选育、推广抗病新蚕品种;加强蚕种管理,防止疫病危害;加强蚕病消毒防治药物的研究、质量监督、蚕药的市场管理和蚕药的科学使用;抓好蚕期的环境消毒、蚕座消毒、回山消毒质量和桑园病虫害防治,降低病原基数和减少交叉传染机会;注重科学养蚕、加强设施建设、重视养蚕小气候调节、坚持良桑饱食、做好提青分批,提高蚕儿抵抗率;加强环境监控与防止农药中毒等等,才能有效降低蚕病与农药中毒对蚕业生产的危害。

[1]孙黎峰,韩益飞,杨佩华,等.江苏省蚕桑生产基本状况及春季蚕病疫情调查分析[J].中国蚕业,2009,30(2):47-53.

猜你喜欢
蚕期春蚕损失率
宁南县正秋蚕期饲养雄蚕品种“秋华×平30”调查
湿法炼锌除铝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云南晚晚秋蚕期蚕病发生原因及防控对策
农业农村部印发《意见》提出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环节损失率降到5%以下
渔歌子·咏春蚕
春蚕
12部使用一年后最廉价转售车
2014~2015年冬季美国蜂群损失调查
春蚕
养蚕桑叶使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