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班级这座“长桥”上的思考

2010-09-16 06:08应黎莉
教育文摘 2010年9期
关键词:惩罚师生关系班级

应黎莉

有学者曾经说过:“班级像一座长长的桥,通过它,人们跨向理想的彼岸。”班主任就好比学生过桥的引路人。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如何当好一名班主任?我在实践中体会到要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

注重“威严”,还是注重“和谐”

毋庸置疑,治班必须有“威”,无“威”也就谈不上“重望”或“信任”。有的班主任以“严”立威,有的以“冷”树威,有的则以“松”取威,有的以“权”耍威,而也有的以“人格魅力”在学生心中铸威。

结果明显不同:“严”者,使学生沉默对抗,消极而生恨;“冷”者,使学生热情凝固;“松”者,常被学生取乐戏弄,威信全无;“权”者,更让学生嗤之以鼻,唯有“人格魅力”者,赢得学生的敬重。青少年学生需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与信任。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大于一切教育。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和谐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不同时期会表现为不同形式,其内在逻辑是以“和”为内核的,是永恒不变的。一个有经验的班主任,善于运用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学生中立威。在生活中,班主任成为学生最亲近和崇敬的人,其表扬会让学生心花怒放,其批评会让学生分外愧疚。由此,和谐班级、宽松氛围必能形成。

具体地说,“和谐”首先要使学生感受到在班级里如在“家庭”一样,温馨有亲情。要达到这样的氛围,班主任要以拳拳慈母心、依依师长情去开展工作。从第一天与学生接触开始就要亲切“相迎”,以平等、民主、和蔼、微笑的姿态迎接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地对待这些犹如远方归来的孩子们。其次,真诚“相识”。班主任要快速认识班里每位学生,可以通过家访熟悉并记住孩子的名字及个人的相关情况,了解其特长以便今后因材施教或“重点”培养。第三,无私“相交”。班主任应主动向全班学生作自我介绍,要把“心”交给学生,把“底”亮给学生,这叫做“心”“底”无私天地宽,这样学生也会向你“掏心窝”“摊底牌”。第四,无间“相知”。师生关系密切无间,无话不谈。平时班主任可以学生身份参加学生各项活动,如早操、课间活动、兴趣活动,一起参加运动会、文艺演出、社会实践、学军、学农等,师生情同手足,亲如一家人。

注重“人治”,还是注重“法治”

建设一个好的班集体,班主任还必须具备一种“法治”的素养。

班主任不要凡事包办代替。从表面看,这是班主任工作的艺术性,而在其背后则是立章办事。

一个高水平的班主任会“偷懒”,会“弹钢琴”,工作驾轻就熟,班级稳定,学生快乐健康成长;一个缺乏经验的班主任想追求完美但又对学生能力缺乏信心,容易大包大揽,唱“独角戏”,往往不能引起學生共鸣,收效甚微。特别是当班上有学生犯错误或者是遇到一些棘手问题时,极易埋怨、发火,有时还会采用训斥的办法,甚至还会冲动而采用简单粗暴的“人治”方式处理。这种方式在过去教育强调“顺从”的年代里或许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在开放的、价值多元化的今天,这种教育方法早已捉襟见肘了。

我们在教育管理上应摒弃“人治”而采用“法治”。此“法”非法律之“法”,而是约法三章之“法”。这是经过班集体讨论,达成共识,每个成员都必须遵守的公约,大家按“约”办事。其中尤其是要设定“惩罚”公约,谁违约谁受罚,人格平等,尊严相当。让“班荣我荣”“我辱班辱”的荣辱观植根于每个人心中。

之所以此处要重点强调“惩罚”,一是因为教育中的惩罚是对受教育者某种思想行为给予否定性的评价,使其受到警告,旨在控制学生的不良思想行为。其目的不是惩罚本身,而是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并且克制“以自我为中心”意识的膨胀。它是以尊重和关爱为基础、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惩罚的方式、手段和力度,都是经过集体讨论通过的,按约惩罚实际上是教育学生懂得:遵守契约规定就是兑现承诺,违约意味着未守信用,这既是纠正错误的教育手段,更是一种关于如何做人的教育。二是因为近年来“赏识教育”盛行,而事实上单纯的赏识是不可能教育好孩子的。在教育的十八般武艺中,惩罚必不可少。因为人的发展总是在克难和犯错的过程中不断自我更新的,惩罚能使人牢记前进的方向,增强前进的动力。然而,在今天,“惩罚教育”出现了被误解和弱化的倾向。一提批评、惩罚就好像是对学生身心的伤害,即使学生存在问题,一些教师也不敢批评学生,不敢严格要求,怕这怕那,感到无所适从,束手无策。也有些教师“睁一眼闭一眼”,还美其名曰“多一些宽容”。如此“谈罚色变”必将对学生身心健康、品德培养和社会进步产生危害。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明确指出:“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所以,惩罚教育在班级管理中是十分必要的法治。

注重“自我”,还是注重“自觉”

我们不缺乏教育技术,缺的是对教育规律的洞察。教育之道,就在于洞察、处理学生的内在感觉。教育最主要的一点还是要唤醒学生的自觉;教育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

在学生的成长中,班主任要做“啦啦队”,而不做“陪跑者”,教育者永远无法和孩子一起跑到他的人生终点。因此,最好的选择是站在看台上,为学生呐喊助威,起到“啦啦队”的作用。不做“陪跑者”,意味着给学生的心灵留白,某种程度上使之有“孤独”的机会,旨在提升学生的心灵品质。也许有人认为,现代社会中,青少年学生的心理会变得脆弱,不能承受生命之轻。我想,这和心理问题是两码事,心理健康的标准来自于接纳自己,而“孤独”是一个灵魂成长的自觉要求。孤独并非孤僻,而是在没有“陪跑者”过度保护下的一种生命自由状态。学生的路需要自己走,必须经受孤独。当然,我们可以在学生失落和无助的时候,为之加油、呐喊,成为看台上称职的“啦啦队。”

因此,班主任对学生的成长具有他人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对学生生涯发展方向的规划和指引;二是对学生发展速度的推进,包括“三观”的逐步形成;三是对学生发展进程的科学评价,引导学生健康地沿着目标不断前进。我们只有彰显班主任的这些育人功能,才能在具体实施中,做到以科学性为前提,以艺术性为方法、手段,以实效性为教育目标。

(摘自《上海教育》2010.5B)

猜你喜欢
惩罚师生关系班级
班级“无课日”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航空信带来的惩罚
Jokes笑话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新时期需要怎样的师生关系
真正的惩罚等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
以牙还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