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矛盾分析法在中国经济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2010-09-19 13:53周世良
黑龙江史志 2010年21期
关键词:矛盾经济

周世良

(乐山师范学院政法学院两课教学部四川乐山614004)

浅析矛盾分析法在中国经济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周世良

(乐山师范学院政法学院两课教学部四川乐山614004)

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方法。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错综复杂的局面,运用矛盾分析法,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各种矛盾关系,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的诸多矛盾中,而落后生产力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矛盾仍是主要矛盾,经济发展才是矛盾主要方面。鉴于此,在宏观调控中就要善于处理好几种矛盾关系:首先,经济发展、就业与通货膨胀的矛盾中要把通胀放在次要位置,不能只是单纯控制通胀而牺牲增长与就业;其次,经济发展与消费不足的矛盾中,不能片面刺激消费;最后,城市化与土地、粮食问题关系中不能只讲工业化、城市化,要把土地、粮食问题放到战略高度来对待。

矛盾分析法 宏观调控 作用

改革开放,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济发展中,存在诸多矛盾,这给国家宏观调控带来许多难题,往往由于没有正确处理好矛盾关系,致使宏观调控走了许多弯路。有鉴于此,本文着重探讨一下在我国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中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分析法,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审时度势,从而使我国宏观调控收到更好效果。

一、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有根本矛盾与非根本矛盾,有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还有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用矛盾分析的方法看问题。

1、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对任何事物,在任何时候,都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和两分法。

2、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所谓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就是要善于在对立面中看到统一的因素、部分和趋势,弄清它们是怎样统一的,在什么条件下互相转化,以便创造条件保持统一或促使转化。

所谓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就是善于在统一中看到对立的因素、部分、方面和趋势,弄清它们是怎样对立的,对立表现在哪些方面,对立的性质和程度如何,以便采取恰当斗争形式。

3、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工作方法

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还要善于抓重点,要使“两点论”与“重点论”恰当地结合起来。因为,一分为二中的两个方面绝不是半斤八两、主次不分的。相反,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之间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矛盾和处理矛盾时,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原则。[1]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求在矛盾普遍性的指导下,着重把握矛盾的特殊性,用不同质的方法解决不同质的矛盾。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存在多种矛盾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构成

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要善于分析矛盾,解决矛盾。而要分析矛盾,首先就要知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归结起来,可以说,由企业、居民、金融机构、政府、中间组织和国外六个主体构成。各个主体通过各种经济资源载体进入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投资等经济活动。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各个经济主体之间形成各种经济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构成虽然与资本主义看似差不多,但实际情况复杂得多。主要是中国处于转型期,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引进一些资本主义东西。如企业,国有企业为主,但又有很多个体经济、私企、外企、合资企业、乡镇企业等,各主体之间关系、地位、作用,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这给我们的宏观调控带来很多不确定性。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的矛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构成错综复杂,由此构成社会主义存在诸多矛盾。下面简单分析一下这些矛盾:

(1)落后生产力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矛盾

社会主义中国,由于是在半殖民半封建基础上实现的,因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突出表现为生产力落后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矛盾。可惜的是,新中国不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而是抓一大二公的生产关系。改革开放,把生产力作为中心来抓,并搞体制改革,通过三十年的建设,我国生产力已有很大发展,但与发达国家比,仍有差距。我国还未实现四化,人均国民产值排在世界100多位,西部,不少农村还处在温饱水平而已。所以,我国目前生产力水平还不能满足人民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需求。

(2)经济增长、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矛盾

中国要赶上发达国家,必须保持经济高速增长。而且,中国又是拥有13亿人口大国,就业压力很大。尽管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就业工作,最近五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5100万人,但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一方面,当年新增的城镇劳动力和上一年结转下来未能就业的城镇劳动力有2400万人左右;另一方面,还要接纳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到城镇转移就业,每年大约有800万人,两者加起来每年超过3000万人,新增城镇劳动力的数量庞大。但是,我国每年只能提供城镇就业岗位1200多万个,供需缺口非常明显,并且预计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再说,2010年全国将有超过600万的高校毕业生求职,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而要解决就业,按美国经济学家提出的奥肯定律,就业主要靠经济增长,GDP每增加2.%,就业可提高1%。[2]

但是,经济高增长,又必然带来高通胀,影响人们实际生活水平提高,高通胀还会引发经济危机,最终打断经济发展步伐。于是我国又实行紧缩政策,遏制通货膨胀,不过,通胀又变成通缩,导致大量失业。例如,中小型企业一直是吸纳劳动力的主要领域,目前我国有90%以上的职工在中小企业就业,80%以上的新增劳动力和下岗职工由中小企业提供就业机会。2008年下半年开始国内信贷紧缩,人民币加速升值,出口需求也明显下滑,使不少中小企业难以为继,仅珠三角地区就有几万家企业倒闭,严重影响就业。

因此,是“保经济增长”呢?还是“遏制通货膨胀”?实际上反映了不同的利益诉求。要求“保持经济增长第一”,顾虑经济增长会回落,主要代表在实业界,并得到相当多地方政府的支持。希望“物价稳定第一”,顾虑通货膨胀,主要来自广大消费者尤其是中低收入阶层。

总之,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曾经经历了几次高增长,高通胀,然后是低增长,通货紧缩,高失业,尔后又是高增长,高通胀……如此反复。例如2006—2008年,通过调控,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达到12%的速度,大大超过国际公认的8%—9%的潜在速度,于是国家急刹车,加之美国次贷危机冲击,我国经济增长很快又下降到6%左右,失业率大幅度上升。如此大起大落,这也说明宏观调控存在不足。

(3)贫富差距的矛盾

中国过去搞计划经济,贫富差距不大,改革开放三十年后,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基尼系数是反映一国贫富差距程度的,基尼系数0,4是红色警戒线,超过这,一国将可能出现不稳定。[3]改革前,我国是0.17左右,2009年据有学者称,已达0.5,这比发达国家还高,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我国贫富差距,主要表现为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行业差距,银行80%存款由不到20%的人口拥有。而造成贫富差距过大的原因,主要是国家改革,让一部分人先富,政策不完善,让有些人钻了空子,垄断部门存在,在垄断部门收入很高,东部先开发,收入远超西部。

(4)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矛盾

中国经济要快速发展,才能赶上发达国家,因而需要经济高增长。但是,中国是资源大国,也是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并不多;而这些年的粗放式发展,消耗了大量资源,资源瓶颈日益显现。特别是,铁矿石,石油等重要矿产需要大量进口,而这些资源大幅涨价,给我国经济带来巨大危险,如果再加上政治军事因素,一但海上通路受阻,必将受制于人。再说,资源大量开采,破坏环境,导致我国生态环境恶化,沙尘暴日益频繁,持续高温、干旱、暴雨,气候异常现想很多,这些都与我们生态破坏有关。

中国科学院院士、土壤地理学家赵其国在广州说:“GDP增速超过7.18%,就必然出现资源环境问题。而我国大多数省市的GDP增速都在13%~17%,个别地方甚至达到21%,这种盲目地追求GDP是要出大问题的。10年之内中国不能根本解决环境问题,那情况就难以收拾了。”中国宏观经济学会会长房维中,在《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内部报告》、《中国经济报告》等处发表的文章,很能够说明问题。根据他的研究,目前我国GDP增长速度,已经大大超过我国能源、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造成能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5)产业协调与产业结构不合理之间矛盾

经济发展,需要产业之间有协调关系,但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过热与过冷并存。

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偏冷,粮食受到威胁。第二产业有热有冷。传统工业领域、房地产领域确实有过热的问题,而这些领域恰恰是资源和环境的主要消费者。但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虽然它们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低,对环境负面影响小,但却局面冷清,作为不大。第三产业不冷不热。与同样发展阶段的国家相比,我国第三产业比重偏低,领域偏窄,产业结构畸轻畸重。由于认识、政策、体制等原因,教育、文化、传媒、公共服务等领域却步履艰难,拖了后腿。

从区域经济看,发达地区热,落后地区冷。完成资本积累和经济转型的发达地区争先恐后提出率先实现现代化。在这种指导思想下,争投资、争项目、争办开发区就成为必然。相比较而言,偏远落后的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边缘化倾向日益明显。

从城市群落看,大城市热,中小城镇冷。中国经济增长极主要集中在有限的几十个大城市。这些大城市人口规模不断膨胀,经济总量不断膨胀,对人才、技术、资金的吸附能力不断膨胀。相反,许多地区中小城镇,特别是县域经济活力严重不足,人才流失、技术匮乏、资金紧张、项目短缺、财政困难成为普遍问题。城市群落中的马太效应十分显著。

从项目看,资源依赖型项目热,技术依托型项目冷;引进项目热,自主开发项目冷;新上项目热,传统项目改造升级冷;经济项目热,公共服务项目冷等等。

(6)工业化与土地资源缺少之间矛盾

我国正在进行工业化、城市化,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全国人口超100万的城市将达80个以上;同时,铁路、公路、机场,开发区、住房等大量建设,占用大片土地,使农业耕地日益减少。我国本来就是人口多,耕地少,现在是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不少地方开发区大片土地闲置,住房楼层不高,高档别墅太多,导致占地过多;公路修建确乏计划性,无长远眼光,无保护耕地意识,结果是已有公路不很好利用,又新修公路,往往是几条路相距太近,完全没必要。而许多粮田被占,导致农民无地,粮食不够,蔬菜短缺,价格飞涨,通货膨胀。

(7)人口众多与粮食短缺之间矛盾

我国虽实行计划生育,但人口压力仍然很大,今年国家又在进行人口统计,可能达14亿,占世界的20%左右,但我国人均耕地很少,粮食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我国靠农业生产责任制,科技开发,资金投入,基本上能满足我国人口对粮食需要,但耕地不断在减少,粮食产量提高潜力越来越小,而人口却还在增长;同时,世界也出现粮食短缺,一旦遇到天灾,将无法想象。所以,前几天,温总理再次强调粮食问题重要性。

(8)经济增长与消费需求不足之间矛盾

中国经济增长靠三架马车来驱动,前一段,主要靠投资,最近,又靠出口,外贸依存度已达65%,但美国次贷危机,出口下降明显,经济大幅下滑,只好又加大投资。然而,一直靠投资是不可长久的,政府财力有限,负债过多不好,基础建设总有尽头,靠投资发展,往往只能是粗放式的,不利于经济转型升级。所以,最终还得靠消费。但消费需求始终没有明显改善,对经济推动作用不够。而消费不足原因是贫富差距过大,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个人在初次分配中比例太小,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百姓不敢花钱。

(9)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随着体制改革,中央和地方权力出现变化,中央放权,地方权力比过去大了,如统一税改为中央、地方二级税,这有利于搞活地方经济,但也助长了地方保护主义,造成中央的政策不能很好贯彻下去,使宏观调控很难收到预期效果。而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政策的博弈,无疑,中央政府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整体利益,高瞻远瞩、统揽全局。而地方政府则从本地情况出发,更着重于本地利益,强调本地特殊情况,于是就导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发生。

目前的投资热主要就是地方政府的行政行为,之所以会形成地方政府主导型投资过热,一个重要原因来自各地经济增长的攀比竞争。20多年来,这种地方经济增长竞争对于打破计划经济体制、激发地方积极性曾起过积极作用。但今天,在科学发展观得到全面落实之前,各地的竞争则很可能演化为以牺牲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来获取各自短期政绩的有害竞争。长期以来,一些干部在经济发展问题的认识上陷于了很大的误区,把“发展是硬道理”片面地理解为“经济增长是硬道理”,把经济发展简单化为GDP决定一切。在这种片面发展观的指导下,很多地方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片面的政绩观,在以经济数据、经济指标论英雄的片面政绩观的引导和驱使下,一些地方开始脱离实际,为追求一时的增长速度盲目上项目、办企业、引投资,给地方发展造成了长期的包袱和隐患。有的地方不顾群众反对,大肆圈地卖地,通过各种手段“挤占”群众利益,在当地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这无疑是当前形成地方政府主导型投资过热的一个主要原因。

正如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张晓慧指出,我国以通货膨胀为主要特征的宏观经济波动,从表面上看,是投资膨胀、货币信贷扩张造成的,但从更深层次看,宏观经济波动背后隐藏的是地方行政主导经济的影子。在对金融仍有相当强大影响力的条件下,地方行政的项目投资冲动最终演化为金融机构信贷扩张,最终使得货币政策操作不能有效地影响微观经济主体行为,货币政策意图无法得以彻底实现,进而导致通货膨胀、通货紧缩或者资产泡沫等现象,宏观经济出现大起大落。

(10)内部发展较快与外部经济缓慢之间矛盾

这一时期典型的表现是:内部经济是经济偏快、就业好转、物价较高;而外部经济则是双顺差和外汇储备剧增,人民币面临巨大升值压力。这种情况恰好是1994—1995年情况的再现,是亚洲金融危机后宏观经济内外部失衡局面的基本逆转,不同之处是这次内外部均衡的矛盾更为错综复杂、交织互动。虽然这次内部失衡程度不算严重,但外部失衡却前所未有地加剧,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联系及互动关系空前密切,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在经济和投资仍然保持高增长情况下,外贸顺差非常规地剧增;二是双顺差剧增引发流动性过剩和助长信贷投资扩张,加剧内部失衡,需要保持宽松或中性的宏观政策来逐步校正外部失衡,但控制经济偏快和物价上涨却恰恰需要实行适度紧缩性政策,其结果是外部失衡进一步加剧;三是这次外部失衡虽然有国内基本面因素,但很显然也与国际经济失衡、全球流动性过剩、大量热钱流入包括我国在内的新兴市场等因素高度相关,使我国现有汇率、利率政策选择空间大受限制,有效性大大下降,而且还可能陷入“自我实现”的预言,由于心理预期因素的作用,过度调控将牺牲国内就业和经济增长等目标,而且不仅不能改善外部失衡,反而可能进一步加剧外部失衡;四是近期还由于结构性物价走高,出现了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的困局,此种局面如果持续下去必将对出口部门带来巨大成本压力和持续发展的风险,使人们担心出现因1994—1995年内外部均衡矛盾的积累而向1998年以来宏观经济均衡全面恶化升级的风险;五是在货币财政政策走向与控制外部失衡目标相背离情况下,使人们不得不想到使用直接贸易干预措施来控制顺差。但这种做法收效有限,而且还容易与就业、税收和经济平稳增长目标相冲突,落实不好还有引起出口因压力过大而下滑的风险,加大产能过剩矛盾,如王建(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学会常务副秘书长,编者注)所说可能出现通缩与通胀瞬间逆转的风险,值得高度警惕。

从上述历史演变情况看,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内外部均衡矛盾处于改革开放以来最为复杂和严重的阶段,而且,从国际比较看,这种内外经济联系与互动急剧加速、内外目标矛盾如此错综复杂、交织多变也是非常罕见的。

三、正确运用矛盾分析法,使宏观调控收到更好效果

1、在社会主义矛盾体系中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

按照矛盾分析法,我们在解决矛盾时首先要一分为二看问题,这就是两点论。同时,又要抓住主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这是坚持重点论,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在上述矛盾体系中,我们看到,一切矛盾都与我国生产力落后,需要大力发展经济有关。正是在发展经济中,产生了一系列矛盾,如环境,人口,通胀,能源,就业等。因此,今天,落后生产力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矛盾仍是我国主要矛盾,鉴于此,宏观调控时,一切都要围绕是否有利于解决主要矛盾来展开,同时又兼顾次要矛盾的解决。

同时,我们还看到,发展生产力,解决就业、粮食问题才是矛盾主要方面,而环境、土地、产业结构不合理、通胀、人口等都是次要方面;因此,在宏观调控中首先要确保经济发展,人民就业,解决百姓口粮问题,又要注意环保、人口、经济结构、通胀等问题。一切靠发展,一切在发展中解决。

表一 社会主义矛盾体系

2、我国宏观调控中要重点处理好几种矛盾关系

(1)经济发展、就业与通货膨胀的矛盾中要把通胀放在次要位置,不能只是单纯控制通胀而牺牲增长与就业

我们知道,经济高增长又会引发高通胀,此时在保增长同时,适当控制通胀是对的。但是,在实际中却是一味想到的是通胀,采取过急过猛措施,大有置之死地而后快的味道。结果是通胀变成通缩,既失去增长,又带来巨大的就业困难。其实,矛盾主要和次要方面是会转化的,通货膨胀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可以说已转化为矛盾主要方面,但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还是矛盾次要方面,不要把它当成洪水猛兽。因为在发展中国家,落后生产力是最大问题,经济不发展,什么都谈不上。通胀是经济发展中的自然现象,与增长是一对矛盾,又对立,又统一,二者缺一不可,想无通胀是不可能的。再说,资源会不断减少,人口会不断增多,经济在不断发展,工资在不断升高,通胀是必然趋势。当然,通胀过高,说明经济发展过快,阻力加大,不抑制通胀,将危机增长,此时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但千万别忘了要增长。其实,在发展中国家,可以允许通胀高一点,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在3%以内,发展中国家在5%以内还是可以的。按照菲力普斯曲线理论,宁要高通胀,不要低增长。通胀低,但带来大量失业总不是好事。而经济增长快一点,哪怕通胀高一点,大多数人有工作,仍是好事。[4]今年,我国把通胀定在3%,有些过低,导致决策时左右为难,一方面,国内经济增长基础不稳,就业仍有困难,消费未有明显改善。而国外,次贷危机还未完全消退,世界经济尚不稳定,,要保增长,实行宽松政策。另一方面,通胀抬头,已超3%的目标,怎么办,宽松政策要退出吗?很难啊!如果把通胀定得稍高点,就不存在问题了。实际上,今年我国通胀只是局部通胀,也可说是假通胀,因为工业品,服务品上涨并不高,只1%多点,主要还是粮食,蔬菜涨幅过大造成的。粮食、蔬菜弹性系数很低,靠货币政策改变,收效不会明显。在我国目前特殊情况下,对付通胀,主要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行“包容式增长”,政策微观化,不是要刀切,大力保护耕地,增加补贴,加大科技开发力度等措施来解决。

(2)经济发展与消费不足的矛盾中要看到经济发展才是主要方面,不能片面去刺激消费

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还是首要任务,而要发展经济,有三架马车,但发展中国家主要还是靠投资,其次是出口,目前还谈不上主要靠消费来拉动。可以说,再过二十年,中国经济再上一个大台阶,人均GDP达到中等以上国家水平,那时就主要靠消费来拉动了。因为我们有这个经济实力来谈消费了,人民也应当讲消费,讲享受了,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再靠大规模投资也不切实际了。但在目前,还得主要靠投资,消费只能起辅助作用,不能片面去谈消费。这些年,我们总是想不顾一切去刺激消费,采取许多措施,暂时有点效果,但带来的弊端更大,不利影响更深远。

有人说,中国人完全有能力消费,银行存款达26万亿,只要政策改变一下,老百姓把存款搬一下家,消费就有了。然而,政策倒是不少,但消费没有根本起色,原因就在于中国还未发展到老百姓能真正消费得起的时候。银行存款虽多,但真正是百姓存款的并不多。根据李扬等人完成的一项关于中国储蓄结构的研究表明:

第一,1992—2003年,居民储蓄率从22.6%下降到18.1%。到2003年,居民储蓄在总储蓄中的占比仅为42.1%,这个下降比较显著。而且,虽然还没有可靠的数据来分析2003年以来的情况,但是,各种相关数据可以让我们较有把握地判断:居民储蓄率下降趋势仍在继续。

第二,企业的储蓄率稳步上升。1992—2003年,企业储蓄率从11.55%上升到15.47%,2003年,企业储蓄占总储蓄的36%。

第三,政府储蓄率急剧上升。1992—2003年,政府储蓄率从6.55%提高到9.39%。2003年,其占总储蓄的比率为21.7%。[5]

因此,老百姓手中的钱并不多,一味只讲超前消费,只能是竭泽而渔,只顾眼前,不想未来,过度消费,美国次贷危机,就是前车之鉴!

例如房地产,有专家认为,中国消费为啥不兴,就是住房问题没很好利用,房地产发展起来,消费就起来了。于是国家大力发展房地产,购房首付降到20%,还贷期限最长达30年左右,购房不看套数,来者不拒,还有许多政策优惠。结果是,许多刚参加工作,既无功劳,又无苦劳,又无财力的年青人也大量购房,房价不断上涨,看到有利可图,于是不少人去炒房,一家有多套,一人买多套,炒房资金却是来自国家贷款。现在中国房地产可说是畸型发展,不可避免带来许多问题:

一是导致房价奇高,严重脱离中国国情。

二是耕地大量被占,粮食和蔬菜短缺,通胀上升。中国是人多地少,如果人人都去买几套,那会占用多少土地?房屋是特殊消费品,不能去炒,国家只能满足一家一户有一套住房。

三是留下金融危机隐患。房地产资金大多来自银行贷款,一旦房地产出现问题,金融肯定发生危机。正是如此,国家才犹豫不决,不敢采取有力措施。

四是挤出效应明显,不利于经济长远发展。房价过高,老百姓买一套房就会花去大半辈子积蓄,也就没有更多钱用于其它投资和消费了。

可以说,中国房地产已处矛盾焦点,非解决不可了。还好,最近国家已在调控,2010年10月7日,上海出台房产新政,方向是一套住房,值得欣慰。

再如汽车消费,为了刺激消费,允许贷款购车,一辆10万元的小车,两万元就可开回家了。现在是什么人都在买私家车,表面看,中国人生活水平提高了,幸福了,但这是一种过度消费,不利影响将是深远的:一是不合国情。我国是人多地少,如果是私家车太多,必然造成交通堵塞,大修公路,又要占用许多土地;二是造成环境破坏,空气质量下降,气候异常;三是能源问题;四是助长只讲享受的不良风气。

其实,在这一问题上,国家可以超前设想,全盘思量,充分估计土地数量,交通可允车流量,能源需求量,环境指数,人口数等因数,得出我国可允车数最大量,然后采取相应政策,调控私人拥有车量,最大限度发展公共交通。

(3)城市化与土地、粮食问题关系中不能只讲工业化,城市化,要把土地、粮食问题放到战略高度来对待

中国目前正在进行工业化、城市化,这是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由之路,无可厚非。但是,我们应当走一条中国式的城市化道路,就是要充分考量我国土地资源严重不足,人口多,因而粮食问题最为重要。这些年,我们只想到的是把农业劳动力转出来,把城市规模怎么扩大,却没有一个通盘计划,总是那么随意,盲目,长此下去会出大问题。最近几年,通胀时时出现,主要是粮食、蔬菜涨价,而粮食蔬菜涨,又是由于城郊大片土地被占,粮食、蔬菜产量减少所致,这靠改变利息是不管用的。国家应当有近期和远期规划,在保证百姓吃饭问题前提下,去制定出全国城市规模,住房大小和楼层,城市居民多少等。

综上所述,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复杂矛盾,我们要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法,使我国宏观调控能更有针对性,采取正确对策,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陶德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

[2]徐康宁.宏观经济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9).

[3]范家骧.微观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10).

[4]徐康宁.宏观经济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9,317.

[5]李扬.当前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几个问题[J].大连:财经问题研究.2007.(9)

周世良(1963—),男,四川温江人,乐山师范学院政法学院讲师,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史学研究。

猜你喜欢
矛盾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心情的描写
矛盾的我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爱的矛盾 外一首
实现乡村善治要处理好两对矛盾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享经济是个啥
这个圈有一种矛盾的气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