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尔吉斯斯坦:吸引全球目光的中亚小国

2010-09-26 06:38潘志平
新疆人文地理 2010年5期
关键词:吉尔吉斯毡房吉尔吉斯斯坦

潘志平 文 丰

中亚内陆国家吉尔吉斯斯坦的反对派于2010年4月发动政变,迫使原总统巴基耶夫流亡国外,目前以过渡时期总统奥通巴耶娃为首的新政权控制全国局势。

吉尔吉斯斯坦虽小,但却是俄罗斯与美国在中亚的战略博弈要地,两国都在吉尔吉斯斯坦建有空军基地。吉尔吉斯斯坦与中国有100公里的边境线,有吐尔尕特和伊尔克什两个口岸开放通商;占国内人口65%的吉尔吉斯族语中国的柯尔克孜族是同一个民族,语言与文化传统相同。因此,吉尔吉斯斯坦对中国来说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和文化、安全战略意义。吉尔吉斯斯坦的稳定,也是中国新疆最大利益所在。

我因为工作关系,曾多次到吉尔吉斯斯坦工作和访问。

吉尔吉斯斯坦是中国的友好邻邦,国土面积19.85万平方公里,是中亚内陆的一个小国。除了东南部与我国新疆接壤外,其北、西面分别同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接壤,南面是塔吉克斯坦。天山山脉和帕米尔一阿赖山脉绵亘于中吉边境。这是个典型的山地之国,90%以上的领土在海拔1500米以上,其中,三分之一的地区在海拔3000~4000米之间。平原地区只占不足10%,集中在西南部的费尔干纳盆地和北部楚河、塔拉斯河谷地一带,整个国土没有一处低于海拔500米。

吉尔吉斯人总是把他们的国家叫做“金色摇篮”。两千多年来,吉尔吉斯牧民从山顶牧场上一直俯视雪山环绕的巨型摇篮,这些冰雪覆盖的山脉被他们称之为“地球之翼”。吉尔吉斯斯坦的最高峰是胜利峰,海拔7429米。

吉尔吉斯斯坦水资源极为丰富。在冰川成千上万年的作用下,境内形成约三千多个湖泊,来自高山的河水不断注入其中。大多数湖泊都在海拔3000米以上。有些湖泊,如麦尔扎克湖,海拔很高,湖中常有浮动的冰山。海拔低于林木带的湖泊常被茂密的森林所包围,一到夏天,林木顺山坡向上延伸,绚丽多彩。其中,杜松树生长缓慢,树龄往往在几百年,有的长达两千年。因此,吉尔吉斯人便称杜松树为“森林王后”。

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主要有两条河流:一是纳伦河,另一条为楚河。楚河从东而西,一个大拐弯转向西北,没入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别克帕克达拉荒漠。有人说“楚河”就是中国象棋中的楚河汉界的那个楚河。楚河虽不长,但却赫赫有名。“楚”念chu,在唐代作“碎叶”,碎叶河边有个碎叶镇,为唐王朝在西域所设的四大军镇之一,军镇用现代话来说,即野战军司令部的驻地。当年碎叶镇还建有大云寺,是武则天时代在全唐境内所建的数百座大云寺之一。而最能引起世人关注的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李白可能就出生于此。之所以说“可能”,是因为李白出生的另一说法是四川绵州。李白以“诗仙”享誉全球,吉尔吉斯斯坦人民认为这位世界级的大诗人生于碎叶,并引以为豪。2002年,吉尔吉斯斯坦在这个古城遗址建立了李白纪念碑。

楚河在东流转西北的拐弯处,同美丽的伊塞克湖擦肩而过。伊塞克(issk),当地语言意为“热”。它早已以“热海”闻名遐迩。唐代边塞诗人岑参曾有脍炙人口的诗篇《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为证。

吉尔吉斯斯坦这个内陆国家是世界上最难进入的地区之一,几乎没有探险者敢于穿越天山禁区。只是到1856年,俄国的探险队才首次在这里进行科学考察,绘制地图。1856年,俄人谢苗诺夫在哥萨克人的武装护送下,首次勘测了伊塞克湖。伊塞克湖有“中亚明珠”的美誉,金色的沙滩、碧绿的湖水连同仿佛矗立在湖心的巍峨雪山,令人心旷神怡,自古以来就是吉尔吉斯斯坦的旅游疗养胜地和科考基地。

吉尔吉斯斯坦是个多民族国家,500多万人口中有80多个民族,其中吉尔吉斯族占65%。吉尔吉斯(kirqiz)是本民族的自称,源远流长,我们在汉朝以来的文献中所看到的鬲昆、坚昆、契骨、黠戛斯、吉利吉思等,都是不同时代对kirqiz的不同译写。吉尔吉斯人的先民原居于南西伯利亚的叶尼塞河畔,只是在最近的一千年来不断地南迁,最终来到中亚的天山、阿赖山一带。南西伯利亚是早期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吉尔吉斯人的历史和其他游牧部落一样,也是以民歌或说唱的形式流传下来的,最著名的就是《玛纳斯》,这是古代吉尔吉斯人的史诗。《玛纳斯》篇幅浩大,全文比《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加起来还长。

吉尔吉斯人的生活是以畜牧业为主,兼营狩猎、农业、手工业等。吉尔吉斯人放牧的牲畜有羊、马、牛、骆驼、牦牛等。吉尔吉斯斯坦的牲畜数量一直大大超过其人口数量。几百年来,农牧民的生活方式根深蒂固。手工业在吉尔吉斯人的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位置,木器加工、裘皮加工、纺织刺绣等都是吉尔吉斯族传统的手工业。

吉尔吉斯民居主要分为毡房、土房、木房、石房等几种,这主要是受吉尔吉斯人居住地区的气候条件、生活方式和生产特点影响。毡房是由毡子、木料和纺织的花纹芨芨草搭盖而成的。用柳树、桦树、楸树等制作栅栏、支架、天窗架、门框等,用芨芨草纺织毡毯,毡房多以粗毛绳系于木桩或石头上。毡房内陈设有序,对门木架放置盛衣物的大木箱,上置衣物被褥。箱子前空地铺毡毯,白天是招待客人的坐席,晚上则是卧铺。天窗下支三角锅架,是烧茶煮饭的地方。门多向东或东南开,在春秋风雨季节,毡房的中央还要立一根硬质松木制作的撑杆。这种毡房具有冬季暖和、夏季凉爽、不存水、不积雪,而且还便于拆卸搬运的特点。

在放牧中以及在为了寻找牧草而长途跋涉的转场中,著名的吉尔吉斯小马对牧民来讲是必不可少的。几百年来,马匹和羊也是主要的交换货币,用以购买货物、武器和娶媳妇。每个大的牧场里都有一个头人,由他决定族中大事,包括应该去哪里寻找好的放牧点等要事。

吉尔吉斯族最早信仰原始宗教,崇拜自然鬼神,后来改信萨满教、佛教。大约16世纪,天山中西部的吉尔吉斯族才开始信仰伊斯兰教逊尼派的哈纳菲教派。现在大部分吉尔吉斯族人信仰伊斯兰教,但并不如乌孜别克人那样热情。吉尔吉斯人的清真寺,无论是规模还是对信徒的影响力,远不如乌孜别克人的清真寺。吉尔吉斯人属伊斯兰逊尼派穆斯林,但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和传统习俗中,萨满教的痕迹仍很明显。

牧区的每个家庭要制一顶毡房,要维持日常生活,一年至少要饲养33只羊。冬天,用羊奶做成奶疙瘩,这是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也是吉尔吉斯人的食物。发酵的马奶子是一种烈性饮料,今天仍然是吉尔吉斯人的主要食品之一。吉尔吉斯人把马奶放在皮袋子里,用传统的方法酿造烈性饮料。吉尔吉斯人的食物,以肉类和奶制品为主。肉类主要是用马、牛、羊、骆驼肉为主制成的库尔玛、烤全羊、库尔达克、肖奴帕、马肠等;而面食和奶制品主要有馕、油果子、油饼子、奶酪、马奶酒、酥油、酸奶疙瘩等。吉尔吉斯人忌食猪肉,不吃未念经祈祷而宰杀的动物肉。

吉尔吉斯人热情好客,凡客人来都要宰羊待客,如果天色已晚,则一定要挽留客人住宿。就寝前,要为客人铺好几层褥子,客人睡下后,主人要为客人盖好被子。尊老爱幼是吉尔吉斯

人的传统美德,年轻人见老年人得主动打招呼问候,进门或行走时,要让老年人先走,吃饭喝茶时要请老年人坐上席。

吉尔吉斯人的住地色彩缤纷,喜爱红色,其次是白色和蓝色。表现在服饰、绘画、装饰和工艺品上。男人们穿着松散的衬衫,外套用羊皮或黑、蓝布做成的无领长袷袢,袖口黑布沿边;腰系皮带,皮带上拴小刀等物,外穿用条绒或布做的宽脚裤,穿高筒靴,一年四季都戴灯芯绒制作的圆顶小帽。

妇女们都戴着宽大的头巾,大多内穿村裙,外加连衣裙。老年妇女一般穿竖领长袖的普通连衣裙,或者是宽领、舌领的长袖连衣裙;青年妇女多穿腰褶连衣裙、竖领长袖前开身连衣裙或者无领无袖前开身连衣裙,姑娘一般穿百褶连衣裙。吉尔吉斯族妇女的连衣裙一般袖子较宽,其下沿在膝盖以下,而老年妇女的裙子垂至踝骨。

吉尔吉斯男女的帽子在样式和颜色上也有严格的区别。吉尔吉斯男子戴的帽子叫“卡勒帕克帽”,不同年龄的人戴的毡帽也略有区别,老年人戴的不绣花,不缀缨穗,或缀蓝色缀穗;中年男子戴的绣黑、蓝色素花和简单图案,帽顶上缀红色缨穗;未婚的青年男子戴的是绣有红花和美丽图案,帽顶上缀有用金线高高束起的红缨缀;儿童戴的白毡帽顶部缀满各种珍珠玛瑙的大红穗。要是有尊贵的客人来,吉尔吉斯人还有赠送白毡帽的习惯。

吉尔吉斯未婚女子一般戴红色金丝绒圆顶小花帽,或用水獭、旱獭皮做的顶系珠子、缨穗、羽毛的红色大圆顶帽。

诺鲁孜节是吉尔吉斯人主要的传统节日,是吉尔吉斯人的新年,一般是公历每年的3月21日左右,这时刚好是牧民们安排新的一年的生产和生活的时候。在节日期间人们穿上节日盛装,举行各种活动驱邪,迎接平安和丰收,整个节日活动持续十几天。吃“克缺饭”在吉尔吉斯人过诺鲁孜节时必不可少。另外,吉尔吉斯人的传统节日还有谢尔乃节、掉罗勃左节等。宗教节日则主要是指肉孜节、古尔邦节等。

吉尔吉斯族人每逢过年和其他喜庆日子,都要举行各种文体活动,主要有叨羊、追姑娘、赛马、摔跤、跑马拾元宝、跑马射元宝、马上角力、月下寻物、抢皇宫、打羊踝、寻伴、剪绳子、藏戒指等。叨羊在吉尔吉斯语中称为“吾拉克”,是“争小山羊”的意思,是吉尔吉斯人非常喜欢的一种竞技体育活动。

吉尔吉斯人的“追姑娘”,既是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又是传统的订婚仪式,这种游戏多在吉尔吉斯族聚居区流行。

吉尔吉斯自治共和国原属苏维埃联盟,1991年8月独立,首都比什凯克和“南方首都”奥什是吉尔吉斯斯坦最重要的两大城市。

比什凯克是吉尔吉斯斯坦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据清朝史料记载,1826年当时的浩罕汗国在楚河谷地建立了皮什格克堡,1926年改名为伏龙芝,1997年2月又恢复旧名比什凯克。在比什凯克以“玛纳斯”命名的建筑设施很多。玛纳斯机场是首都航空港,“9·儿”后美国在这座机场建有中亚最大的空军基地。而南部城市奥什,是吉尔吉斯斯坦第二大城市,奥什州的首府,近年被确定为吉尔吉斯斯坦的“南方首都”。如果说,比什凯克是现代的,那么奥什可以说是传统的。

对于当地的穆斯林来说,奥什意味着“圣地”。传说,伊斯兰的先知苏莱曼曾来此传教,城郊的苏莱曼山就是因这位先知传教而命名。还有传说,所罗门国王曾向这座山祈祷过,这座山又被称为“所罗门所到之处”。对吉尔吉斯人来讲,奥什市就是第二个麦加,每年都有数千人到此朝圣。

奥什的生活确实相当传统,毛驴车随处可见,不同于塔什干和撒马尔罕的驴车。奥什的巴扎也是非常传统的,与新疆南部的巴扎很相像。

奥什与比什凯克这两座城市迥然不同的风情,体现了南北吉尔吉斯人在文化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与经济上的差异是相吻合的,这又在某些时候表现出政治上的不和谐。

吉尔吉斯斯坦是个年轻的国家,吉尔吉斯人却是有着丰厚历史文化的民族,它的民族精英,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著名诗人、思想家托克托古尔·萨特勒戛诺夫,世界公认的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艾特玛托夫,宇航员萨利贾尼·沙利波夫等,一直引导着自己的民族和国家,从历史走向现代。

猜你喜欢
吉尔吉斯毡房吉尔吉斯斯坦
那一夜的雨
在额尔古纳草原等你
毡房傍晚
草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