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者荡 丸者缓
——传统中药剂型的奥妙

2010-10-20 08:11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0年1期
关键词:胶剂丸剂膏剂

中药剂型就是方剂应用于患者的形式,也是中药施于患者机体前的最后形式。中药最常见汤剂型除了的汤剂以外,就是“丸、散、膏、丹”。此外,传统中药剂型还有供口服的胶剂、露剂、酒剂,供皮肤外用的涂擦剂、浸洗剂、熏剂,供体腔使用的栓剂、药条、酊剂等等。本世纪30 年代出现了中药注射剂,以后又发展出胶囊剂、片剂、冲剂、气雾剂、膜剂等新剂型。

中药药剂的起源可追溯至夏禹时代(公元前2140 年),那时已经能酿酒,并出现了由多种药物浸制而成的药酒。酿酒时又发现了曲(酵母)。曲剂具有健脾胃、助消化、消积导滞的功效,是一种复合酶制剂,至今仍在应用。

汉代名医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共收载医方314 首,其中记载有汤剂、浸剂、丸剂、散剂、酒剂、浸膏剂、糖浆剂、洗剂、软膏剂、栓剂等10余种剂型。晋代葛洪著《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铅硬膏、干浸膏、蜡丸、浓缩丸、锭剂、条剂、尿道栓剂、饼剂等剂型。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分别收载成方5300首和2000首,有汤剂、丸剂、散剂、膏剂、丹剂、灸剂等剂型,其中比较著名的成药有磁朱丸、紫雪丹、定志丸等,至今沿用。北宋政府于1076 年初在京师设立了太医院卖药所(后改称太平惠民局)及修合药所(后改称和剂局),制备丸、散、膏、丹和各种饮子等成药出售,其后又在全国各地设置分支机构多所,此为中国官营商业性药房之始,它的出现使中成药具备了一定的标准规格;到明代《本草纲目》已收载剂型40 余种。

可见,中药传统剂型是很丰富的,不仅包括供病人自己进行制剂加工的饮片,还有各种形态各异的供患者直接服用或外用的成药,不同剂型的中药各具不同的用途特点。

汤剂

汤剂是最古老的剂型。把药材放入适宜的容器中用水煎煮一定时间,去掉药渣即成汤剂。汤剂的出现,使人们能够更加有效、充分地利用药材,促进了医学、药学的发展,开了方剂应用的先河。汤剂在体内吸收快,能迅速发挥疗效,并可以随证加减,灵活运用。汤剂还可用于外洗和灌肠,治疗皮肤科、外科、骨伤科、肛肠科疾病及某些内科疾病。

据说汤剂的来源与伊尹有关。伊尹是商汤王的御厨。《资治通鉴》记载:伊尹“作汤液本草,明寒热温凉之性,酸苦辛甘咸淡之味,轻清重浊,阴阳升降,走十二经络表里之宜。今医言药性,皆祖伊尹”,“汤液”即为汤剂。有人解释汤剂的内涵时说:“汤者,荡也”,对病邪有扫荡之功,可知其来势勇猛、见效快捷,便于药物配伍应用。汤液的出现为日后中医方剂理论的发展做了准备。

丸剂

丸剂是指将药物细末与一定的赋形剂混合成圆形固体状。正所谓“丸者,缓也”,丸剂在体内分解吸收需要一定的时间,停留期间也较长,即起效慢、持续时间长,加之贮存与服用都很方便,故丸剂适用于慢性疾病须长期服药的情况。丸剂因赋形剂不同,又可分为水丸、蜜丸、糊丸等。

▲制作丸剂包装外腊皮的制具

最常见的在蜡丸中包裹的中药药丸就是传统的蜜丸,是传统中成药丸剂的一种。传统蜜丸分为大蜜丸和小蜜丸,每丸重量在0.5g(含)以上的称大蜜丸,以下的称小蜜丸。蜜不仅是赋形剂,同时也起到药物的作用,这是大多数剂型所不具备的。蜜同时因其味甜,性缓,入中,还起到使药物作用部位停于人体中、上的作用。有些丸剂改剂型后,在人体内迅速崩解下溶,作用部位偏下了。所以现在有些治疗中焦、膈与心肺的片剂、胶囊剂等疗效反而不如蜜丸。

散剂

散剂是传统的中药剂型之一,在《黄帝内经》中已有散剂的记载;《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记载散剂达50 余方;《名医别录》中对散剂的粉碎方法有“先切细曝燥乃捣,有各捣者,有合捣者……”的论述。这些制备原则至今仍在沿用。散剂为药物研碎后干燥均匀的粉末。粉末颗粒有粗有细,应用途径有内服与外用,还有极细粉的散剂可用于五官科。

散剂的特点是:“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因散剂比表面积较大,因而具有易分散、奏效快的特点。此外散剂制法简便,剂量可随证增减,当不便服用丸、片、胶囊等剂型时,均可改用散剂。

膏剂

膏剂是中药古老的剂型之一,其从萌芽、成熟至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早在《山海经》中就记载了羯羊脂,用于涂搽皮肤以防皲裂,可以说是最原始的膏药。《黄帝内经》中记述了“豕膏”、“马膏”等药剂用于治疗外、伤科疾病。南北朝时称膏剂为“膏方”。唐代也有“摩膏”的称谓。明清时改称“膏滋”或“膏”,并纳入膏剂的范畴。随着历史的发展,膏剂的用途逐渐扩大,不但治外病、内病用膏,预防疾病也用膏剂。

膏剂是药物经水或植物油煎煮浓缩而成的膏状剂型。有内服和外用两种。其中,煎膏是内服剂,将药材反复煎煮,去渣取汁浓缩,再加蜂蜜或砂糖、冰糖煎熬成膏状即成;软膏是外用膏剂,将药物细末或油榨取的有效成分与基质(植物油、动物油、矿物油、石蜡等)混匀而成,外观为半固体状,可涂于皮肤、黏膜,涂后渐渐溶化或软化而作用于患部,可用来治疗外科、皮肤科的疾病;硬膏是外用膏剂,又称药膏、黑膏药,将药物置麻油中炸取有效成分,去渣继续熬炼浓缩,再加铅丹、白蜡等收膏,趁热涂于纸、布等裱褙材料上即成,应用时在火上加温使药物融化,敷贴于患处或穴位,可治疗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疮疡或某些内科疾病。

丹剂

丹剂是伴随着炼丹术出现的,是用升华法炼制的含汞、砷的粉状剂型,具体来说是水银、硝石、雄黄等矿物药在高温条件下,经过炼制、升华、融合等技术处理制成的不同结晶形状的无机化合物,如红升丹、白降丹等,为传统剂型,大多含水银成分,故一般仅供外用,或用以配制丸散供外用,具有消肿生肌、消炎解毒的作用。后世人们为强调某些成药的突出功效,或因方中含有贵重药品,也称之为丹,如大活络丹(实为丸剂)、玉枢丹(实为锭剂)等;部分丸剂、散剂、锭剂品种多以朱砂为衣,因其色赤习称丹。这种广义的“丹”包括的剂型多而杂乱。上述药物就剂型而论,实际上并非属于丹药。狭义的丹药仅指用汞和某些矿物药炼制的化合物,其制备方法有升法、降法和半升半降法等。

丹药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中,在冶炼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周礼·天官篇》载:“疡医疗疡,以五毒攻之”。郑康成注谓:“今医方有五毒之药,作之,合黄渣,置石胆、丹砂、雄黄、矾石、磁石其中,烧之三日三夜,其烟上者,鸡羽扫取用以注疮,恶肉破骨则尽出也。”在秦以后,特别是魏晋南北朝,炼丹取得了突出成绩。晋代葛洪以炼丹术著称于世,他继承了前人的理论,通过实验,总结了当时炼丹的经验,写成了《抱朴子·内篇》十二卷,内有“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之句,对炼丹术及后代化学、冶金等贡献很大。梁代名医陶宏景也很善于炼丹,著有《合丹法式》等书。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中对其丹药之组方、炼制及临床应用等有较详细的论述。

用红升丹、白降丹等丹药治疗疮疖、痈疽、疔、瘘及骨髓炎等至今仍很普遍。其特点是用量少,药效确切。可采用粉末涂于疮面,亦可制成药条、药线和外用膏剂。且廉价易得,故为历代中医沿用。但毒性较强,只能外用,一般不可内服,在使用上还要注意剂量和部位。

胶剂

胶剂是以动物的皮、骨、甲、角等为原料,用水煎取胶质,用经浓缩凝固而成的固体内服制剂。中国应用胶剂治疗疾病已有悠久的历史。《神农本草经》载有“白胶”和“阿胶”,至今仍在广泛使用。胶剂多供内服,其功能为补血、止血、祛风以及妇科调经等,用以治疗虚劳、羸瘦、吐血、衄血、崩漏、腰腿酸软等症。胶剂中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等营养成分,作为补益药,适用于老年人、久病未愈者或身体虚弱者,可单服,也可制成丸散或加入汤剂中使用。

▲制作小蜜丸的搓板

常用的胶剂,按其原料来源不同,大致可分为皮胶类、角胶类、骨胶类、甲胶类和其他胶类。胶剂根据治疗需要,常加入糖、油、酒等辅料。辅料既有矫味及辅助成型作用,亦有一定的医疗辅助作用。辅料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胶剂的质量。

露剂

露剂又称药露,是含芳香挥发性成分的中药材经水蒸气蒸馏制得的饱和或近饱和的澄明水溶液制剂,是中药传统剂型之一,临床多供内服。露剂能够保留药材固有的香味,便于服用和吸收,多具有解表清暑、清热解毒的功效。

酒剂

酒剂是以酒浸泡药材制成的透明液体制剂。酒可以祛风活络,通经止痛,又能防腐而使酒剂得以长期保存,故酒剂常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或身体虚弱需要长期滋补的情况。

酒剂是药材用黄酒或白酒为溶媒浸提而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又称药酒。酒剂服用量少,吸收迅速,见效快,多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及补虚养体、跌打损伤等。

其他固体剂型

成药还有其他固体剂型,均以其外观形状而命名,如栓剂、锭剂、糕剂、熨剂、饼剂、条剂、线剂、钉剂等。

临床用药时,服药的冷热应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一般汤药多宜温服,在不同情况下可凉服。另外,也有热药凉服,或凉药热服者。此外,对于丸、散等固体药剂,除特别规定外,一般都宜用温开水送服。

猜你喜欢
胶剂丸剂膏剂
压裂用胶囊破胶剂性能评价方法研究
弱凝胶无固相钻井液破胶实验研究
干燥温度对中药丸剂溶散时限的影响探讨
豨桐凝胶膏剂基质处方的优化及其体外释放度
不同中药物料对丸剂溶出的影响及其体内外评价
火麻仁片剂生产技术研究
MCB 系列微胶囊破胶剂的性能
书之香
中药油膏剂治疗糖尿病足溃疡临床研究
糖尿病足溃疡中药油膏剂研制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