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没有“大城市”的经济大国

2010-11-09 03:48冯禹丁
剑南文学 2010年11期
关键词:莱茵大城市柏林

□冯禹丁

德国:没有“大城市”的经济大国

□冯禹丁

作为全世界城市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德国城市在很多方面实现的“平衡”,的确令中国及其他各国艳羡。

比如在城市规模和分布上,中国和众多国家都在为人口超过1000万的“巨型城市”还在急剧膨胀,以及大小城市规模之间难以遏制的“马太效应”而焦头烂额,城市化率超过90%的德国却显得高枕无忧,它从未面临过“大城市病”的压力。德国最大的城市柏林目前的人口340万,港口城市汉堡以180万人位居第二,第三大城市慕尼黑约为130万人。相形之下,100年来,巴黎的人口从360万增至1200万(6环内),伦敦人口由620万增至1400多万,柏林的人口却仍然与1910年的规模(340万人)相当。德国人似乎不喜欢大马路和高层建筑。科隆,这座德国第四大城市里最高的酒店仅28层,在顶层餐厅即可俯瞰全城,道路宽度只有两个车道,步行半天时间即可逛完全城。

如此之少的城市人口是如何支持90%的城市化率的呢?事实上,虽然单个德国城市的人口规模很小,但其数量多且分布均匀,星罗棋布如蚂蚁雄兵,形成了分散却又是人口最集聚的城市圈。德国的 11个大都市圈聚集着德国一半的人口,包括莱茵—鲁尔区、柏林/勃兰登堡、法兰克福/莱茵—美茵区、斯图加特、慕尼黑、汉堡,以及莱茵—内卡河区等。比如位于莱茵河畔的德国第九大城市杜塞尔多夫,市区人口仅为约57万人,在以其为中心的方圆 500公里范围内却是拥有1150万人口的莱茵—鲁尔经济区。

德国城市均衡分散的分布特点首先源自于其政治、历史及文化等多重因素。在历史上,德意志是由众多小的城邦国组成,直到19世纪末由铁血宰相俾斯麦实现统一,20世纪又屡经战乱和分裂,德国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一直呈均衡而分散的态势。德国的法律和民主政治体制也必然产生这种城市格局,德国宪法第106条规定,“德国应追求区域的平衡发展和共同富裕”。目前德国有16个联邦政府,它们的行政权力和财政相对独立,比如德国的中央政府不能决定全国统一的教育体系设定,各个联邦政府可以自己决定。

其次,德国城市的分布与其便捷的交通网络和发达的汽车工业有关。国土面积仅为35万平方公里的德国拥有3.5万公里铁路和23万公里公路,包括1.2万公里高速公路(据说高速公路占其国土面积的8%),城市之间四通八达的电气化高速列车平均几分钟一列。作为汽车制造大国的德国汽车普及率极高,8000万德国人共拥有4000万辆汽车,奔驰、宝马、大众这类外国人眼中的豪华车,在德国本土却是几乎每家每户都拥有的“平民车”。

而且,德国宪法保障选举、工作、迁徙、教育等公民权利没有城乡差异,德国农民要进城,只需到市政局登记并且按规定纳税,就可成为城市居民,但其实德国大中小城市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基础设施、工作机会、社会保障、就医等条件几乎无差异,德国小城镇的通讯、电力、供水等条件与大都市相比丝毫不差,医院、学校、购物场所等一应俱全。很多德国的大企业也并非出自大城市,比如德国的标志性企业西门子就位于仅有10来万人口的爱尔兰根(Erlangen),城里一半人口在西门子工作。所以,德国人对于居住地有足够多的选择,不必挤“独木桥”拥进大城市以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社会地位,反而是中小城镇的吸引力更大一些。200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德国有82个10万人口以上的行政区,70%的人口分布在2000-10000人的小型城镇里。

德国城市模式的另一个值得借鉴之处,是它的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定位。柏林是文化、工业中心;汉堡是最绿的港口城市、贸易中心;慕尼黑是博览会之都、啤酒城,以及因乡村风格而得名的“百万人村庄”;科隆是媒体业中心、香水之都和化工中心;斯图加特是汽车城;法兰克福是金融中心;杜塞尔多夫是模特之都;多特蒙德是煤钢基地;莱比锡是历史名城。德国的城市即使再小也很自信。

摘自《商务周刊》

猜你喜欢
莱茵大城市柏林
柏林Wilmina酒店
理发师的境界
理发师的境界
They Are Not Allowed to Fight
What is VR 何谓VR
动漫show :《肆式青春》:大城市的温情,北上广的爱
大城市里的小象
北边
北京外企服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体育休闲板块
——北京外企莱茵体育文化有限责任公司
挂在树上的罐子(大家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