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域文化下的“父子”冲突——评《老康的哲学》

2010-11-16 03:25暨南大学
电影评介 2010年14期
关键词:劲草冲突哲学

暨南大学 张 慧

异域文化下的“父子”冲突
——评《老康的哲学》

暨南大学 张 慧

旅美作家袁劲梅通过《老康的哲学》对老康、康劲草和戴小观三个人物的塑造,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冲突以及中国内部不同时代、不同人群在价值观念上的冲突。小说充满着哲理性、戏剧性和思辨性,但文笔风趣诙谐,具有很强的思想和美学价值。

“父子”形象 “父子”冲突 叙述视角 中西视野

一、引言

袁劲梅小说区别于其他的海外作家,她始终以中西文化冲突作为自己的创作题材,《老康的哲学》也不例外。这一题材的选择使我们有必要思考小说的思想和文化价值。

二、“父”与“子”

1、“父子”形象

《老康的哲学》给人最大的震动在于它的哲理性。作家袁劲梅以从容观察的心境和相对理性的态度,通过老康和戴小观两代人,一个留美的博士,一个美国长大的孩子,由于时代、文化的差异在相处过程中的摩擦,从而引发了对中西方文化的思考。其中也有对改革后的中国第二代康劲草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内部不同时代、不同人群在价值观念上的冲突。小说塑造了老康、康劲草和戴小观三个人物,分别代表中国移民、改革后的中国第二代和美国化的新人。

老康(以及《罗坎村》中的老邵等人)所代表的中国移民,他们在西方社会文化中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这可以从他与戴小观相处中看出来,他极力地确定家长权威,把戴小观变成和他亲生儿子康劲草一样的勤劳、听话的“小社员”,他想确立的这种人伦关系实际上就是一种等级关系,即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老康的这种希望最终破灭,这证明了在西方价值观念主导下,中国传统文化很难在移民后代身上产生影响。老康带着深刻的中国观念和时代印记,他“文革”时期出国,所以不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大变化,对中国的认识还停留在出国前的状态,成为“落入异文化的‘中国标本’”,因为对于留学生来说,美国就是个文化的“大冰川”。“老康在美国,不知有秦,更不知魏晋。那美国就是个大冰川。冰川有冰川纪。不同时代掉进去的中国人,就落入不同的冰川纪,他们出国的时候中国是什么样,他们就保持什么样,价值观不变,生活习惯不变,把带出来的那段中国当作根,小心翼翼地保持下来。”而他固执地要在美国这片异域文化中移植中国生活方式的尝试,注定是要失败的。最后带着中国脑袋的老康在枫叶镇养点鸡养点鸭,过着平静的生活。这样的结局是否暗示着老康已经放弃了原来的中国思维?

老康是文革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历来,关于文革这段历史,作家总是或同情或控诉或批判。但是在袁劲梅的笔下却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主人公正是由于生在“文革”年代,才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加之和“老特”学习外国话,依靠妻子的裙带关系最后出国成为“人上人”。

康劲草(以及《罗坎村》中的罗阳)为代表的改革后的中国第二代,在小说中没有正面、详尽的描写。他觉得“穿什么样衣服不是衣服问题,是身份问题。没钱装有钱,才穿假名牌。现在,等级又用钱来话了,没钱被人瞧不起”,他只知盲目地跟从时尚潮流和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引。康劲草有着更激烈的反传统态度,对老康的信奉的中国规则完全不屑一顾。他认为有钱有权就有一切,强者通吃。小说对中国第二代的评价是极其负面的。别有意味的是,“康劲草上了大学反而不读书了,玩,想点子挣钱,考试作弊被老师逮住了。这事才平,康劲草又闹自杀,女朋友跟了一个有钱的中年人,把他给蹬了。老康还有最担心的,康劲草学的是金融专业,这就毕业了,他妈的华尔街却来了经济危机,又裁员又失业”。不禁让人感叹,时代真的变了!

戴小观代表了新方向的新人类,他是完全美国化的,是未受污染的干净人。他信奉众生平等,反对撒谎,信守原则,遵守法律,强调个性,总之,戴小观是西方价值观念的承载者。小说叙述人对戴小观的完全美国化是欣慰和肯定的。

2、“父子”冲突

小说开篇就引用了乔治•狄克有关等级的定义——“等级的感觉是:一、一个人造的事实;二、某人或某些人以某种社会机制的代表行事被视为理所当然且被感恩戴德。”为题解,引出了等级的命题,引出深入老康骨髓的等级观,然后由于恋爱关系,使“我”获得了一个近距离观察老康的视点和角度,使老康的性格和形成的文化成因一览无余。而老康在和“我”儿子戴小观相处时,他的等级观、“相对主义”、“大一统”、“法意识”受到质疑和挑战,进而探讨了中美文化的差异。不过从小说中可以明显看出,作家的基本坐标系是建立在中国传统的等级观念一边,不过对中国的等级观、“相对主义”、“情大于法”等颇多揶揄,对西方的平等、自由、法制观念较为赞同。于此同时,作家始终坚持以西方文化观照中国传统文化,并对其劣根性加以审视和批判,其中不乏风趣的调侃。

小说将中国文化的思维习惯概括为“等级制”,文革前,老康处于社会底层;文革时,用政治来重新划分等级,老康是高等级;等级制是根深蒂固地存在在老康的脑子里,“从出生到出国,老康的位置一直在一个看不见的塔状等级结构中,头上总有人,脚下也总有人。老康眼睛朝上,讨好人的甜话就出来了,这时,老康是人民的老黄牛。老康眼睛朝下,维护面子的需要就出来了,这时,老康要玉树临风”。而戴小观要万物平等,你尊重我,我尊重你。

老康崇尚“相对主义”,他说:“撒谎是对还是错,得看情况,事物总在变化”,所以对将死的老妈撒谎说“您不会死,有医生呢,您要有信心呀”是可以的且合理的。而戴小观却认为即便是这个情况,撒谎也是错的,“你撒一个谎,鼻子就长一截”。

老康认为孩子得有竞争意识,儿子康劲草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从小学就学奥数,所以他教育戴小观向康劲草学习。戴小观说:“我不喜欢比赛。我不向谁学习,我就做我自己”。

三、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

1、独特的叙事视角

这篇小说是运用第一人称的全知视角,“我”是一名习医的职业女性,作为叙述人很有意思的是,作为“美国文化”的代表的,是她的儿子,而“冲突的”另一方,则是她的“情人”和最终的“爱人”。这种叙事视角有助于同时观照美国文化和中国文化。作者这样表述:“老康和戴小观是站在时空坐标系不同象限里的两个点。我是一根线,试着把两点连起来。我眼前的这一大一小两个板块,东一块,西一块,是明显拼对不上的。我就是它们中间的海,……我想让他们来个两岸对论,可是我不是船。”这表现了叙述者的困境,在两个“板块”之间,她是不着边际的“海”,连一艘渡船也没有。究竟如何“着陆”,作者也一直困惑。但儿子是身上掉下的肉,是无法割去的现实的处境,而“情人”是审视自己的一面“镜子”,是唤醒记忆的“他者”。在文中“我”带了“油瓶”谈恋爱被认为“和用兵打仗一样,目标和阵地在两个方向,我得两边兼顾。胜利了才能合成一个,不胜利,好歹也得坚守阵地。戴小观是我的‘阵地’,没谁也不能没他”。叙述者的位置显然偏向戴小观为代表的“美国文化”的。叙述者位置的选择,同时也是情感与思想倾向的选择。虽然有时候“我”认真地追溯老康的历史和他“哲学”形成的过程并试图理解老康,但叙述者显然还是更认同戴小观,即“美国文化”的。

老康认为“教育小孩子就要像割草。进来的时候高矮胖瘦,给他们全球统一教材,让他们参加世界统一考试,发统一校服,配统一眼睛,一律双语教学。这样一路割过来,十年出来的就是一片平展展的绿草地。教育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这是大一统的中国传统教育,培养的孩子一个样,没什么个性。而美国教育呢?同是一年级的戴小观和乔什华教材就不同,教育注重对孩子学习方法的培养,而不在意给孩子灌输多少知识。小说充分肯定了美国的教育方式,尊重孩子的个性。叙述者显然更赞同美国的教育方式。

为什么美国这个在国际上最讲丛林法则与生存竞争,最实用主义的国家反倒教育小孩子不竞争?而当代中国人为了成功,为了获得社会上层地位的竞争,甚至不讲规则,不折手段。深究原因,这与历史的和现实的生存状况有关。在民族历史的意义上,近代以来国家和民族的失败历史使中国人从晚清开始讲竞争,其实我们中国人原来并不讲这个。在国内,从日常生活智慧上来说,我们中国人的主流文化,尤其是民间文化,原来也不讲竞争,为什么现在讲竞争?更多的是因为恶劣的生存环境使然。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就那么多,不竞争行吗?

袁劲梅之所以可以更好地审视中西方文化,这和她自身的经验和创作理念有着密切的关系。

2、跨越中西的写作视野

作为一个深受20世纪80年代启蒙思潮影响的知识分子,由于自身的美国经验,使得袁劲梅可以更好地从西方现代文化的对照中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与一般作家不同的是,袁劲梅是美国克雷顿大学哲学系教授,所以她的小说充满了哲学的思考,他以文学的方式对相对-绝对、伦理-法制、平等-等级、无限-有限等命题进行哲学的论证。在小说中作家用了很多抽象的“大词”:等级观念、相对主义、大一统、法的意识等,这在一般的小说中很少见。叙述中,很多段落也是围绕关于这些“大词”的论辩进行的。在阅读的接受上,这带来了一定的深度,有回味,也带来了相应的障碍,同时也给不同部分的勾连造成了困难。这方面,作者做了很大的努力,抽象的观念都通过日常的叙述带出,不同部分的联系也通过老康与“我”的关系的发展而构成一体。

袁劲梅始终将中西文化冲突作为小说处理的主要题材,无论是《罗坎村》还是《老康的哲学》,其间都纠缠着中西文化的冲突以及中国内部不同时代、不同人群在价值观念上的冲突。

四、结语

当袁劲梅把相对真切的美国经验,而不是作为意识形态神话的美国,作为一种批判性资源,用它来审视中国现代化的内在危机时,有其合理性的价值。渗透在制度安排和生活世界中的某些美国文化价值自有其借鉴意义,但“我、儿子VS老康=西方VS东方=先进VS落后=民主VS专制=平等VS等级”的推论模式,这里面有对美国价值的美化,有置身美国主流社会的优越感,也有对自己身上残留的中国思维方式的自嘲。尽管袁劲梅对中国问题的看法大可讨论,但她无意间触及的种种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1]袁劲梅.老康的哲学.人民文学.第12期

[2] 从海外看“中西文化冲突”——关于袁劲梅小说《老康的哲学》的对话.http://www.eduww.com

[3]刘复生.普世主义的文学残梦——以袁劲梅小说<罗坎村>、<老康的哲学>为例》[4]南方文坛.2010年第2期

[4] 王泉.文化焦虑与人性守望——袁劲梅小说之“道”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9年第2期

[5] 杨会.夹缝中的分裂与弥合——论袁劲梅小说.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9年第2期

10.3969/j.issn.1002-6916.2010.14.045

张慧,暨南大学,主要研究方向近现代文学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劲草冲突哲学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周克辛
挺为劲草 淬就真金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一次冲突引发的思考和实践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