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从示信到艺术

2010-11-16 03:39熊沛军
电影评介 2010年1期
关键词:印文图腾印章

印章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符号标志,我们在许多的文牍、典籍、信札、书画上,都会看到各式各样的印章,不但印文各异,印体的材质和形象也是五花八门,它们不仅是一种个性的象征,同时也承载着一定的历史与文化意蕴。

一、示信符号

印章是社会文明的产物,同时也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它“在经济文化、政治文化、军事文化、礼仪风俗文化、邮传文化等文化领域里的种种功能特质,是 ‘示信’这个功能核心向各个方位或直接或间接的辐射的结果,它们构成了功能核心的近距外围。”[1]

印章起于何时?从现存的印章实物来看,印章源于古代劳动者所使用的陶拍与戳子。新石器时代,人们已开始使用模具制作陶器,由于陶坯在晾干时会出现干裂现象,人们便在制陶过程中使用缠有绳线的器物拍打陶坯,施行这项新增工序的器物就是陶拍。这个新增工序不但使得陶器裂缝弥合质地牢固,而目在陶器上留下了明显的绳纹与线纹,这就无意中记录下了制陶者独特的记号或标志。据考古发现,当时制陶拍印的陶拍,已和后世印章有些相似之处。但这些陶拍只是制作者弥合裂缝,而不是制作者有意地表达某种独特的象征符号,因此,这些陶拍使用方法与形态,以及戳印出的图案纹饰,还不能完全达到表信的功能,所以只能是印章的萌芽。后来,人们有意识地把自己或部族的独特符号(如图腾、名字职官等)制成戳了,印在陶器上,以示征信,这便是印章的雏形。

到了殷商时期,作为凭信的戳子与作为劳动工具的陶拍,在长期的发展中合流。这时,陶器上的绳纹与线纹逐渐被一种固定的“印文”、“印纹”所代替。据考证,这些“印文”、“印纹”实际就是古代的图腾标志。原始人认为,万物皆有灵魂,每个氏族为了生存和发展,都认为图腾是自己氏族的祖先,或认为某种动物或植物与自己氏族的祖先有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从而加以崇拜、祭祀。所以,图腾的产生与发展,就是为氏族制度服务,是集体精神的产物。从部落到氏族再发展成为民族,图腾一直成为民族的精神纽带,它渗透到人们心灵深处,参与构建氏族乃至民族的心理变化结构,以特殊的意识形态,排斥个人的利益而统一大众于一种信仰模式。如,商代的图腾是“鸟”。商人认为他们是由“鸟”衍生出来的民族,是他们的集体信仰模式。《诗经•商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鸟”在商代人们的心目中具有至高无上的位置。司马迁将殷商视为由“鸟”而衍生出来的民族。他在《史记•殷本纪》中说“殷契,母曰简狄,有戎氏之女,为帝誉次妃。二人行浴见玄鸟叩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这里的“契”就是殷商氏族的祖先。商代这种“鸟”信仰模式的物化形式就是青铜器及玺印上的铭文符号。[2]商代武丁至祖庚时的诸侯(氏族首领)“禽”、“口”、“瞿”的权力的信物——佩印,其中之一就是“亚罗示”文。印玺的“亚”表示氏族的图腾,就是当时的“族徽”[3]。印玺用图腾标记,就是氏族首领权力的标志,所有族人必须服从这种权力。图腾独一无二的地位,使得图腾印玺成为一种氏族意识的体现,从而渐渐演变成为一种表征权利地位并作为交际凭信的象征符号。

随着社会的发展,从有意识地运用陶拍、戳子作为陶器产品的记号,到制作专门的图腾印玺,印章作为一种交际符号越来越明确化,其示信的功能也越来越稳固,而且这种示信的功能在不断稳固的过程中逐渐打上了政治权力的色彩。

二、政治功能

到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古代印章,就功能而言,实质上已经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是一种符号,它代表个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天下见其印而知其身份贵贱,可以使人人各守本分,不得潜越。因此,自古国君为政之道,都把印章视为政治秩序的重要标志,印章制度也是立政的基础之一,相关规定是非常严格的。印章制度得以完备,标志着政治秩序的相应稳定。所以,在传统中国,印章是政治的一部分,其重要性远超出印章在现代社会的地位。

从文献资料看,《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已经有了关于印章的记载。那时的印章通常称为“鉩”(玺,音同玺),有官鉩、私鉩之分。据考古发掘,在现存的6000余方先秦古鉩中,官鉩约占二十分之一,其中绝大部分是私鉩。“鉩”或作“土尒”,从两字的偏旁来看,也与先秦的印章多为金、银、铜、铁或玉石、陶泥及琉璃等材质符合。战国的官鉩是为官吏佩戴、行使权力所用,战国时已经有了拜官授印、辞官交印、罢官收印的制度。官鉩一般多镌刻官职名称,如“司马之鉩”、“司寇之鉩”,地方官也有在地名之下镌刻官名的,例如“沟城郡丞”一类。私鉩是私人使用的印章,一般为姓名鉩或闲文鉩,姓名印章可以有姓有名,也可以单镌姓或单镌名。姓氏鉩有以官名为姓的,也有以居住地区或区域为姓的,例如“司马”、“司徒”,或“东方”、“东野”、“西郭”诸姓,这些大多不是官鉩。

先秦及秦汉的印章多为封发物件、简牍,把印盖在封泥之上,以防私自拆启。当时的公私简牍都是写在竹简、木札上,封发时用绳捆缚,在绳端或绳的交叉处用潮湿的黏土贴牢,再在黏土上盖上印章,作为信验,这是那时印章的主要用途。当然,也代表了一种权力的象征和印记。后来简牍易为纸帛,封泥之用渐废,只是存在于某些物品之上。唐代的长安大明宫遗址出土不少地方进贡物上用的白石灰质封泥,上面除了有墨书的物品名称和简要说明,还有朱红色的地方机构或长官印章,形成“白泥赤印”的情况。彼时用在纸上的印章也已改为朱色钤盖,一直沿用千年。

秦统一中国后,印章在名称上发生了很大变化,改变了战国时期的官私印章统称为鉩的习惯,规定只有帝、后的印章才能称之为“玺”,而百官与百姓仅能称印。 秦始皇规定,秦代高级官员官印多用川字格布局凿刻而成,低级官员官印多用日字格布局,成正方形,名为“半通”,又称“半印”。[4]唯有天子之印用玉料制成,称为“玺”。因而,“玺书”就成了皇帝的专用文书,成为诏赦文书之别称。唐代以后皇帝的玺也称之为“寳”,沿用千余年。印章在秦时,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确立了统一的书写文字,其印章一改战国时阴阳文并用的形式,而是多镌以阴文,且印面施以界格,正方形施以田字格;在书体上以小篆为主,印形也以正方形为多。汉代虽蹈袭秦制,但废除了田字格,使字体更加明显洗练。

两汉时,品秩不同的官吏在官印的质地、纽式、形制大小上和印文称谓等方面也严格的区别,皇帝一般为白玉质、螭虎纽,诸侯王为金质、龟纽,品秩二千石至千石的官员为银质、龟纽,千石以下为铜质、鼻纽,形成了很严格的等级制度。如《汉旧仪》载:“皇帝六玺,皆白玉璃虎钮。”王侯将相文武百官的印制则依尊卑而别。又载:“诸侯王印,黄金豪驼钮,文曰玺,赤地级。列侯,黄金印龟钮,文曰印。丞相、大将军,黄金印龟钮,文曰章。御史大夫、匈奴单于,黄金印豪驼钮,文曰章。御史二千石,银印龟钮,文曰章。千石、六白石、四白石,铜印鼻钮,文曰印章。二白石以上皆为通官印。”这就从制度上明确规定了印章是一个人身份地位的象征。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以后,官印形制增大,但在印钮形式和印文篆书为体等方面一直受汉印的影响。

三、艺术功能

秦汉时期的官私印章制度和形式,作为典范延续了数白年。直到东汉末年纸张的大量使用,纸绢逐步代替了木简,印章不再钤抑封泥而转为钤于纸帛,封泥时代结束,钤朱时代到来,于是印章的功能和制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印章的艺术功能逐渐从实用功能中离析出来。这个时期印泥(一般为红色,红色印泥是由朱砂、油、丝织物和少量水银调制的,因为古代印章是盖在封泥上的,因此至今仍保留了印泥的称谓。从现有资料看,印章用朱色印泥钤盖于纸上,大约始于六朝)出现了,印章也由秦汉的阴文转为阳文,符合追求醒目的实用目的,这些都为后世艺术家提供了一个既定审美的范本。而且魏晋以降,随着文人们审美意识的自觉,文士除了将印章应用在公文和日常中外,又逐渐用于书画题识中,开拓了印章的新领域,使得印章遂成为我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创作形式。

在书画作品上钤盖印章,起于唐宋,主要兴盛于元以后。由于文人、书画家、篆刻家都喜爱印章艺术,将其艺术情趣渗透其中,于是书法作品上出现了款印,即名印、字号印、斋馆阁印等,使得作为欣赏艺术的印章日益发展。而镌刻成凸形的印文,称之为阳文或朱文;镌刻成凹形的印文,称之为阴文或白文。宋元以后,私印的形式和范围逐渐扩大,已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的姓名,字号印、斋馆印、收藏鉴赏印、逸兴词句印继而兴起,其镌刻也由工匠扩大到文人,成为士大夫阶层寄托情致的一项艺术修养和遣兴的技艺。在宋代,书画作品中还出现了寄情抒怀的闲章。闲章的出现无疑更加明确了印章从实用性向文人化艺术方向转化。比如斋馆印、室名印、别号印、收藏印、鉴赏印、考订印,等等。斋馆印是以文人书房、住室的雅称刻制的印章,如“楼、阁、馆、巢、院、斋、轩、堂”等不胜枚举,它只不过是知识分子思想性灵、闲情雅致的表现方式罢了。文征明说过,他的书屋大都是建筑在印章之上的。闲章源出古代吉语印,是以诗文、成语、名言、俗谚入印的作品,进一步使篆刻由以往单纯的镌刻官职、名号的实用艺术,发展成为独立的具有文学含义的欣赏艺术,并与诗文书画交相辉映。印章的文化功能在此由示信于他人逐渐走向“自赏”、“自信”、“自我”的肯定,表现了一种新的文化价值观。因此,宋代开始的“闲章”,既是对“信”某种意义的否定,同时又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审美,所以“闲章不闲”,说“抒情言志印”更为贴切些,是文人或书画家表达自我、宣扬个性的新形式。

文人画全盛时期的元代,由文人篆写、印工镌刻的印章与诗文书画合为一体,使黑的墨色、白的宣纸与红的印章交相辉映,不但起到了鲜艳的点缀作用,更大程度上成为书画家个人字号的象征和标志。其中尤以元代的花押印最为典型,它是一种私印,又称“押字”,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的凤尾书,又名“花书”,因在元代最为兴盛,故又称“元押”,是个人化的形象符号。将其称为花押,实际就是“将名字稍花之”,是把个人姓名或字号经过草写,改变成类似于图案的符号,具有了装饰的特征。花押印 除了具有一般印章的功能外,它作为个人任意书写、变化出来的“押字”,还有使局外人不易识别和难以摹仿的作用,尤其是那些非文字图形,只作为个人专用记号,更难以模仿从而达到防伪的效果,甚至一度作为取信的凭记沿用到明清时代。花押印形态多样,有文字天然生动的姓名押印,也有生气勃勃的人物、花鸟等图形押印,实际亦是现代个人标志的缘起。

自元代以来,印章作为一种艺术品,其鉴赏大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印章本身,一是印文的篆刻,而两者之间又有着密切的关联。元代赵孟頫对篆刻极力倡导,印文笔势流畅,圆转流丽,产生了一种风格独特的印章一“圆朱文”的印,为后世的篆刻家所取法。继之明代文彭提出复兴汉印的优秀传统,于是篆刻境界更为拓展。明代何震开创皖派,继有苏宣、程朴等人,专学秦汉风格,古朴苍秀。徽派篆刻家汪关、程邃、巴慰祖、胡唐以摹刻汉印为长,几可乱真,一时竞相争辉。直到清代乾隆时浙江派崛起,以丁敬为首,继而有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合称为“西泠八家”,他们宗法秦汉,善用切刀,博采众长,是影响清中后期篆刻风格的重要流派。清代后期的邓石如、吴熙载、赵之谦、黄士陵、吴昌硕等更是各树一帜,异彩纷呈。自明清以来,印章作为书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定式。

印章作为延续几千年的古老艺术,发展到今天早已超越了过去狭隘的实用功能范畴,扩展为一门自由的艺术,并与中国传统书法和绘画相辅相成,以它的历史感和艺术感赢得人们的青睐。

[1]金开诚,王岳川. 中国书法文化大观[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791.

[2]蒋耀辉. “亚罗示”印玺的殷商意识符号的痕迹[J]. 书法世界,2004 ( 9):16- 17.

[3]李学勤. 中国印玺的起源[N]. 中国文物报.1992–07–26.

[4]黄剑华. 我国古代的印章[J]. 四川文物,1997(2):17–21.

猜你喜欢
印文图腾印章
我们有印章咯
《这条比较傻》等
再来一瓶
关注食品安全
浅谈司法鉴定中手工制作硬质印章因盖印条件不同而形成的差异
自制橡皮印章
关于光敏印章印文鉴定问题的分析
沐浴喷头坏了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