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树之恋》——从小说到电影的不同艺术表现

2010-11-16 07:17王晓平
电影评介 2010年17期
关键词:静秋山楂树之恋

读者从几十万字的小说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男女主人公纠结曲折的爱情故事,还有那个令人压抑、迷茫而又残忍的社会现实。爱情被压抑、前途也迷茫、阶级斗争无处不在,人们在无知与无奈中艰难地生存。而电影《山楂树之恋》让观众感受到的是在那个“上山下乡”的年代里青年人萌动的爱情和严酷环境下爱情带给他们的丝丝温情。张艺谋拍的这部电影相对于小说原作而言,在主题内涵上并无偏颇,换言之,这部电影是对小说原作形异而实同的再创作。

小说《山楂树之恋》的故事发生在“文化大革命”的大语境下,女主人公静秋和男主人公老三为我们演绎了一段纯洁无私的凄美爱情故事。刻骨铭心而又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的结局往往是悲剧性的,这部小说也不例外。男女主人公在“禁忌爱情”的社会环境下从相识到相知处处小心翼翼,事事防人耳目。尤其是“出身不好”的静秋,更是经历了拒绝爱情——害怕爱情——承认爱情——献身爱情的艰难心路历程。

电影《山楂树之恋》采撷了小说原作的几个重要的故事情节而删去了其他多余的枝枝蔓蔓,最后以静秋和老三两个人的爱情为主线展开。比如,原作中有长林对静秋的暗恋、万驼子对静秋的揶揄、静秋与成医生的故事等情节,而电影则以朴实无华的基调把老三对静秋体贴入微、无私付出而又不求回报的感情故事娓娓道来。当然电影中也插入了几段男女主人公在一起的温馨场面:静秋把自己亲手编织的“金鱼”送给老三(这是静秋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送给老三礼物),老三心中乐开了花,却只是痴痴地看着静秋傻笑。第二个场面是:两人到照相馆拍合影,老三和静秋居然跟摄影师扮起了鬼脸,而摄影师也趁机抓拍下了那一对纯真自然的笑脸。导演设置这样生活化的情节,既突出了男女主人公之间爱情的甜蜜,也为结局的凄惨铺下了伏笔——老三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中望着天花板上两人的合影流泪而终。电影版的《山楂树之恋》呈现给观众的是一首温情、凄婉的爱情恋曲。它淡化了“文革”对人们身心的摧残和扭曲等激烈场面,而为我们讲述了一段那个时代青春萌动的爱情,进而引发了现代中国社会对当今爱情观的集体思考。

小说是以文字为载体的艺术文体,语言抽象、跳跃。每段文字都可以为读者提供不同的想象空间,所谓“一万个读者心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小说总是企图让读者循着自己的思维对故事内容展开联想。而电影是视觉与听觉艺术的综合,用的是镜头语言——直观形象。它往往比小说更贴近生活的常态。小说善于用细腻的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比如,小说《山楂树之恋》中有这样一段描写:静秋在学校排练完节目,老三接她回西村坪,路上要渡过一条河,由于天色已晚当他们要过河时摆渡已经收工了。于是,老三就背着静秋过了河。哪知,这一幕让在河对岸等待静秋的长林看到了。尽管当时老三叮嘱长林不要把看到的告诉别人,但是静秋还是担惊受怕,生怕长林告诉别人然后一传十十传百,最后传到了学校,那样她不仅会因为“作风不好”受处分,还会连累家人。而那天晚上她思前想后睡不着觉,万分后悔跟老三一起回来,还做好了最坏的思想准备。如同此类的心理描写搬到银幕上,即使演技很高的演员也很难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除非在电影中加入旁白。而张艺谋导演则在影片中用细节或小道具来展开人物形象的塑造。比如,老三去城里接静秋回西村坪,由于天黑,老三怕静秋过石头桥时不小心掉进水里,就要拉着她的手过去,可是静秋硬是不让他拉自己的手(还是怕被人看见)。这时,老三就从地上捡了一根木棒递给静秋,两人一人攒着木棒的一头儿过了河。但是聪明的老三一边走一边把攥着木棒的手往静秋这头挪,慢慢地,慢慢地,木棒掉在了地上。老三终于拉住了静秋的手,牵着静秋心里美滋滋地向前走。这里的小道具“一根木棒”就足以把老三聪明、体贴的形象跃然银幕上。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以惯用夸张、绚丽的色彩而独树一帜。但是,我们观赏到《山楂树之恋》却洗尽铅华、返璞归真。没有了“浓墨重彩”,取而代之的是诗情画意的绿水青山,朦胧朴实的生活化图景。影片力图还原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原生态和真实的色调。张艺谋放弃以往的色彩风格,是有他的理由的:“我也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再回头看,那时候的人,脸上总是有很多干净,很多单纯。在这部电影中,我力求能还原那个时代,所以电影中没有太多的炫技,就感觉像是70年代的电影一样,没有太多的手法,实际上这也是我头一次这样拍,其实这样拍也要跟自己斗争,因为我通常都会强化视觉,这部片子我则是努力要让自己静下来,要让自己心平气和,拍这样一个朴素的片子,是自己需要做到一个很心定的程度才可以。比如很多观众提到的骑自行车的镜头,当时两个演员在街上骑自行车,我们拍了很多高速的镜头,很漂亮,那个时代自行车就像这个时代的宝马一样,我们摄影师拍得都很漂亮,但是在后期我全给剪掉了,一个都没要,为什么会这样,我说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只是说在我来想希望拍一个纯真的类型,希望拍一个娓娓道来的戏,希望传递出一种久违的纯真。” 或许也是为了让影片有一种上个世纪70年代的味道,导演在影片中用黑白字幕来衔接叙述故事情节的发展。

电影艺术与小说艺术最大的区别在于:影视艺术主要是通过电视影音等手段来表现的一种艺术,而小说艺术则是通过文字的表述,而展现出一种艺术之美。小说在描写老三和静秋“隔江相拥”时,只是简单地叙事,让读者体会不到生离死别的悲戚感。而在张艺谋的影片中,当老三目送静秋乘摆渡过江后,隔着翠绿幽深的江水,向对岸的静秋做出了拥抱的手势。这时,舒缓低沉的音乐声想起。静秋也做出了迎合老三拥抱的手势,两人在音乐声中隔江对望、相拥,老三眼中噙满泪水,而静秋更是泪如雨下。难舍难分的场景,在低沉悠长的音乐的烘托下,更让人为男女主人公的诀别感到肝肠寸断、伤感连绵不绝!这样的效果岂是小说简单的几句叙述能达到的?

在影片中还有一处:静秋的母亲在跟老三训过话之后,允许老三给静秋包扎被石灰水烧坏的脚。而她坐在一旁继续做裁制信封的活儿,手中的木块敲打信封发出框框当当的响声。老三蹲在那里边垂泪边给静秋缠脚,静秋也忍不住泪流满面。一边是一对恋人暗自神伤,一边是器械发出巨大的声响。一边是浪漫的爱情,一边是无情的现实。在一动一静中,观众看到了在那个特殊时代,爱情与现实的矛盾冲突。爱情是沉默的,现实是激烈的。影片用此种方式为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现实,而这种表现方式的艺术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1]艾米.山楂树之恋[M].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

[2]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M].中国电影出版社.1990.

[3]赵凤翔.名著的影视改编[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4]余姝,马冬.张艺谋谈《山楂树》:80岁也可以拍初恋故事.金羊网-羊城晚报.2010年09月13日.

猜你喜欢
静秋山楂树之恋
秋天的山楂树
霞之恋
小巫婆和山楂树
山楂树秋冬季及早春病虫害防治
夷陵那棵山楂树
周冬雨 找到真我
山楂树之恋》:文革岁月中的纯爱
A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stabilization condition for discrete time-varying stochastic system s with multiplicative no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