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约引发的美日博弈

2010-11-23 06:52张旭
小康 2010年1期
关键词:鸠山冲绳自民党

文|本刊记者 张旭

密约引发的美日博弈

文|本刊记者 张旭

借由“密约”彻查,一场涉及日本民、自两党,以及日、美两国关系的政治博弈已然开局

20 09年9月17日,即日本民主党党首鸠山由纪夫组阁的第二天,民主党政调会长、日本新任外相冈田克也在记者招待会上忽然宣布了一项决定——将对自民党执政年代美、日两国政府间达成的“密约”进行彻底调查。

冈田口中的美日“密约”,根据解密材料及各方证言,人们普遍相信共有4个:其一是,在1960年《日美安保条约》修改前夕,日本允许美国携带核武器的飞机、船舰入境的密约;其二是,朝鲜半岛“有事”时,驻日美军可自由对朝作战的密约;其三是,1969年美日就冲绳归还问题谈判时,日本允许美国在冲绳归还后将核武器运进冲绳的密约;其四是,冲绳归还后,美国应偿付的400万美元“土地恢复原状费”由日本承担的密约。

面对民主党誓将“密约”一查到底的态度,刚刚下野的自民党于10月回应道,“在处理外交政策时,我们永远将国家利益及国民福祉置于首位,因而公布我们所能公布的内容。”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则向鸠山政府发出警告:不要让“密约”调查影响两国关系!

然而不为所动的冈田却在11月21日再次发出强硬信号,宣布将于2010年1月公布对“密约”的调查结果。很明显,一场以民主党政府为中心,涉及民、自两党,以及日、美两国关系的政治博弈已然开局。

如今,1月已到,民主党政府会公布什么?在这场博弈中,鸠山政府又想赢得什么?

密约,公开的秘密

关于第一个问题,其实答案早就清晰。由于美国政府已于1999年将美方的相关文件解密,所以民主党此次调查,无外乎是将“密约”故事的各个细节串联成一段完整的历史。

故事的起始是在1954年,二战结束后日本国民一直对“核”颇感厌恶,而这种“拒核”意识逐渐与“反美”情绪扯上了关系。当年3月1日,美国在位于太平洋的比基尼岛附近进行氢弹试验,行驶在公海上的日本渔船“第五福龙丸”号因此受到强辐射污染。半年之后,船员久保山爱吉死亡,日本国民就此向美国提出强烈抗议,并随即发起了全国性禁核运动。

虽然日本国民“拒核”的态度旗帜鲜明,然而在安全依赖军事实力的冷战年代,这种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诉求却丝毫不能降低苏联核武装给日本政府造成的不安。作为日本的军事同盟,此时的美国则希望将核力量进一步向东亚扩展。

工业通信之于工业4.0及自动化系统,就像血管经络之于人体系统一样必不可少。但工业通信的概念外延很大,所有能为工业体系提供通信服务的一切软件和硬件系统都可称之为工业通信。客观来说工业通信还不能看做是工业4.0及自动化系统的唯一核心,称之为核心之一可能更为妥当。

在这样的背景下,1960年1月6日,日本外相藤山爱一郎与美国驻日大使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二世,即麦克阿瑟将军的侄子在东京举行了一次会谈,并于随后达成秘密协定:日本允许美国载核飞机、船舰进入日本领空、领海。13天后,两国签署新的《日美安保条约》,其中特别包含了一项掩人耳目的条款——“美国载有核武器的飞机、船舰进入日本之前,必须与日本政府进行磋商。”

这样一来,自民党政府不仅暗中为日本赢得了美国的核保护,而且即便日后美国的运核行动被发现,日本也能以未得到美国事先通知为借口,将责任推到美国身上。

关于这份“密约”的真实性,美国前驻日大使、麦克阿瑟二世的继任者埃德温·赖肖尔曾在一份电报中透露,他在1963年4月某天早餐时与日本外相大平正芳进行了会谈,并且感到大平对此事“完全知晓”。另据BBC新闻2008年12月的一则报道,1965年1月13日,即中国试爆原子弹3个月后,日本首相佐藤荣作曾向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表示,希望美国利用核武器对中国进行报复,为了实施这样的报复,佐藤荣作说,他会允许美国使用日本的领海。

然而在明处,佐藤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反核英雄。1967年12月,佐藤荣作首相明确提出了日本“不拥有、不制造、不运进”核武器的“无核三原则”,以此令国民相信,日本在1972年收回冲绳后,将使其与日本其他地方一样成为无核净土。事实上,在1969年11月就冲绳问题举行会谈时,日美首脑也确实决定,冲绳在回归后将“撤除核武器”。这些举动显然表明了日本政府“拒核”的决心,佐藤荣作也因提出“无核三原则”而获得1974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不过就在1969年日美峰会召开的一个星期前,另一项“密约”已经在两国政府间达成。关于这项“密约”,美国2005年解密的一份备忘录显示,冲绳回归后,“日本现已默许美国载核舰船入境的权利将自动扩展至冲绳。”

日本政府以让渡主权换取美国核保护,且在执行“无核三原则”时阳奉阴违的做法,事实上早在1970年代就已经遭到质疑。1977年,联合国国际海洋会议确定各国领海为12海里。然而当年日本却出台一项法律规定,日本在对马、宗谷、津轻、大隅及朝鲜海峡等五处的领海仍维持此前的3海里不变。据美国1972年的一份档案显示,美国太平洋海军的一位总司令在评价这几个“3海里海峡”时说过,“它们对美国的利益至关重要。”原因在于,如果12海里的规定应用于这五个海峡,美国经过这五个海峡的载核船只,将使日本的“无核三原则”遭遇挑战。

反观日本国内,虽然多年来自民党一再否认美日“密约”的存在,但仍不断有人站出证明美日“密约”的真实性。

2009年6月29日,曾于1987年至1989年担任外务省事务次官的村田良平就“密约”问题向媒体爆料——日本外务省事务次官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妥善保管1960年的核密约,并在卸任前将其交到继任者手中;而所谓“密约”,其实就是一张纸,内容为手写。

2009年8月,随着民主党在日本大选中获胜前景的明朗化,日本媒体调查“密约”的热情也进一步高涨。《朝日新闻》在当月的一篇报道中披露,1999年美国的文件解密后,日本政府曾通过外交途径要求美国政府对相关文件再度加密。另有消息声称,村田所说的那“一纸密约”,事实上早在2001年就已被政府销毁。越来越多的日本民众则据此认定,自民党政府在核密约问题上确实存在欺骗国民的行为。

调查,目的何在

其实美日“密约”的真实性几乎毫无悬念,日本民主党为何要费尽心力彻查一番?2009年10月23日的《华尔街日报》引用政治分析家的观点评论道,彻查本身“更像是个象征性的行动,其目的在于显示出民主党政府与此前自民党政府的区别。”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日本问题专家李素华博士则进一步指出,“通过此项调查反衬民主党值得信赖的政治形象,实际上是民主党为赢得明年参议院选举而采取的一项策略。”

尽管民主党在2009年夺得了日本政权,但与自民党相比,其执政经验和能力仍显不足。“为了赢得选票,稳固执政基础,民主党必须在国民最关心的问题上赢得高分”,李素华分析道,“就经济而言,民主党很难在短期内取得大的业绩,因此,强化民众对自民党的不信任感从而为自己赢得支持就成了民主党与自民党博弈的重要一步。”

如果说鸠山政府此次“密约”调查,针对自民党是为了争夺选票,那么之于美国则显示了其对两国“对等关系”的追求。

“为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一直是民主党既定的政治目标,而日本政治大国化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改变以往依附、追随美国的外交政策”,李素华说。实际上,2009年8月26日,鸠山由纪夫在《纽约时报》上发表的《日本的新道路》一文中就明确提出,民主党执政后将实施“脱美入亚”的外交策略,并谋求与美国建立“紧密而对等的日美同盟关系”。《华尔街日报》则就“密约”调查事件评论道,“调查‘密约’意味着民主党对日本整体外交政策的重新审视,而此举的目的正是使日本在日美关系中获得一个与美国平等的位置。”

鸠山政府借“密约”调查传达出的“独立”、“对等”诉求自然引起了美国的不满,而令美国感到不满的还不止这一件事。

鸠山在8月大选以前就曾承诺,民主党执政后,将尽力促使美国将位于普天间机场的军事基地迁出冲绳;并且表示,将于2010年1月停止日本自卫队在印度洋为美军舰艇供油的活动。

包括彻查“密约”在内的这一连串表态使得鸠山上台的几个月来,日美之间芥蒂频生,甚至在公开的外交场合,双方互相不给面子的事件也不断发生。

比如美国总统奥巴马原定于2009年11月12日,即明仁天皇登基20周年纪念日当天访问日本。但在11月7日,美国政府却告知日本,奥巴马总统因需出席胡德堡军事基地枪击案死者的悼念活动,故推迟一天赴日,并将原定的48小时行程缩短为24小时。

奥巴马到达日本的当天,鸠山则以更加“失礼”的举动对美国“以牙还牙”——在结束与奥巴马的会谈后,鸠山匆匆赶往新加坡参加APEC会议,而将堂堂的美国总统留在日本,奥巴马因此备感冷落。

然而美国也并非总是被动。2009年11月27日,日元汇率突然上升,日本国内舆论普遍认为,近期日美关系出现裂痕是日元升值的重要原因之一。换句话说,日元升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美国向日本施加的经济压力。由于目前日本经济的复苏主要依赖于出口贸易,所以一旦日元升值,日本经济必然受到严重打击。

尽管此事发生后,鸠山政府调查“密约”的决心未见动摇,但是正如专家所说,“在未来处理‘密约’及冲绳美军基地等问题时,如何将美国对日本经济的影响纳入考虑之中,显然是鸠山政府需要深思的。”在这种日本、美国各握王牌的态势中,日本民主党如何进退平衡,或许是这场美、日政治博弈中下一个精彩的章节。

责编 罗屿 LuoYu7788@126.com

猜你喜欢
鸠山冲绳自民党
冲绳之旅
冲绳“复归”45年后,日本民意仍撕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