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冠梨生产性贮藏保鲜试验

2010-11-24 02:11严伟东诸景洪赵国梁
浙江林业科技 2010年4期
关键词:保鲜剂果品单果

严伟东,诸景洪,赵国梁

(1.浙江省云和县林业局,浙江 云和 323600;2.浙江省云和县仙宫果业有限公司,浙江 云和 323600)

翠冠梨(Pyrus pyrifolia)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选育的早熟梨品种。目前,我国南方地区翠冠梨种植面达4.7万hm2,其中浙江省1.3万hm2。翠冠梨由于皮薄、汁多、成熟期和上市期集中,又正遇夏季高温季节,生理代谢旺盛,在常温下很难贮运,存放期只有5 ~ 12 d[1],极易腐烂造成经济损失。因此,必须研究合适的贮藏技术延长供应期,增加经济效益。2006年,我们与浙江大学园艺系合作,进行了实验室贮藏研究,首次从测定乙烯释放速率和呼吸速率着手,探明了翠冠梨在低温贮藏下的采后生理变化规律。根据温度、保鲜剂、保鲜包装物各自作用机理的不同[2~6],进行相互的组合,制定出几种保鲜试验方案,2007-2008年进行试验方案实施,旨在通过试验,研究不同温度保鲜剂和包装处理对翠冠梨果实品质的影响,总结出一套先进实用但成本相对低廉的贮藏方法。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的翠冠梨采自浙江省云和县,选择大小均匀、九成熟、无病虫害、无机械伤的健康果;专用保鲜垫为CT-果蔬保鲜垫,国家保鲜中心生产;专用保鲜袋为加入特定添加物的塑料薄膜袋,能满足袋内气体与外界的交换,起到较好的气调作用,由国家保鲜中心生产;普通聚乙烯薄膜袋,厚度0.025 mm,分大小规格:大规格为10 kg容量,小规格为梨单果袋;保鲜剂为自行配制的水溶液;单果网套为普通水果防碰、防摩擦的包装网套。

1.2 处理方法

生产贮藏分2个年度进行,分别完成不同的试验目的,但各处理需要的操作方法类同:

各处理的果品均采用41 cm×32 cm×24 cm外形尺寸的塑料周转箱作为贮藏用外包装箱,容量为10 kg。

单果套聚乙烯薄膜小袋处理的,要求将果品单个放入袋中后,扎紧袋口置入塑料周转框中。

用专用保鲜袋和普通聚乙烯薄膜大袋处理的,要求将果品套上单果网套,放入袋中后,立即用绳子扎紧袋口,以免走气。

加专用保鲜垫处理的,要求将专用保鲜剂放在果品上面,并且在专用保鲜剂与果品之间垫一张纸,以免保鲜剂与果面直接接触,保鲜剂放好后,立即扎紧袋口。

加保鲜剂处理的,则要求将果品放入配制的保鲜剂水溶液浸果1 min,拿出晾干,加果套,然后放入聚乙烯膜大袋中。

低温贮藏:适时无伤采摘的果品,经过12 ~ 24 h的预冷(温度为2 ~ 4℃)后,进行前述的各种处理。将处理好的果品,在外箱上贴好标签,及时送入专用贮藏冷库,库温控制在(2±1℃)。要注意调节库内不同部位的温度,使其均衡、稳定,防止因库温不稳定致使袋内积水造成霉烂,注意冷风口处果品的保暖,避免造成冷害。果箱堆叠成垛,高度至冷库顶棚留空50 ~ 80 cm;每垛果箱用120 cm×120 cm的垫板架空10 ~ 15 cm;在保证箱箱有冷气通道的条件下,垛与垛之间留10 cm空隙;垛与冷库四周间距不少于10 cm,确保库内冷空气的畅通。同时依据实际操作要求,留出操作道。做好库房管理工作,在库房的不同部位放置温度计和湿度计,每天定时2次检查库内温、湿度变化,库内温差控制在1℃左右,湿度控制在85% ~ 90%。

简易贮藏:将适时无伤采摘的果品,进行前述的各种处理后,置于温度为16 ~ 18℃的库房内,堆放注意事项、库房管理与低温贮藏一致。

1.3 贮藏试验

1.3.1 2007年规模贮藏试验 贮藏试验设6个处理。对照(ck):常温贮藏,每处理10箱,2个重复;处理Ⅰ:单果套聚乙烯薄膜小袋+低温贮藏,每处理50箱,4个重复;处理Ⅱ:保鲜剂+单果网套+聚乙烯薄膜大袋+低温贮藏,每处理50箱,4个重复;处理Ⅲ:专用保鲜袋+专用保鲜垫+单果网套+低温贮藏,每处理50箱,4个重复;处理Ⅳ:单果套聚乙烯薄膜小袋+简易贮藏,每处理20箱,4个重复;处理Ⅴ:单果网套+聚乙烯薄膜大袋,每处理20箱,4个重复。

1.3.2 2008年生产性贮藏试验 在2007年贮藏试验的基础上,对获得较好结果的试验处理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和扩大试验。试验设3个处理。处理Ⅰ:带梨果套袋+低温贮藏,每处理50箱,4个重复;处理Ⅱ:聚乙烯薄膜袋+专用保鲜垫+单果网套+低温贮藏,每处理100箱,4个重复;处理Ⅲ(2007年贮藏试验效果较好处理):专用保鲜袋+专用保鲜垫+单果网套+低温贮藏,每处理500箱,4个重复。

以上各年试验都从7月15日开始,8月19日结束,贮藏期36 d,每12 d抽检1次,检查果实的腐烂率和干蒂率,观察果实品质变化,并测试果实的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TSS)。

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果实硬度:采用GY-1型硬度计测定。

可溶性固形物TSS:采用手持糖量计测定。

腐烂率:以腐烂果数占调查总果数的百分数表示。

干蒂率:以干蒂果数占调查总果数的百分数表示。

测试果实提取与测定:每次测定时,每处理随机抽取3箱梨果,统计腐烂率和干蒂率,然后在好果中任意取50只进行指标测定,再求算平均值,作为该处理的果实硬度和TSS值;36 d后,在测定各处理的果实硬度和TSS值的同时,进行感观评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2007年规模贮藏试验

2.1.1 不同处理对梨果实硬度和 TSS的影响 梨果硬度随着贮藏期的延长而逐渐降低,各处理的变化幅度各不相同,而TSS则随着贮藏期的延长而逐渐有所回升。由表1可知,低温贮藏36 d后,处理Ⅲ:果实硬度最高,其次是处理Ⅱ;处理Ⅰ、处理Ⅱ、处理Ⅲ的TSS均高于ck,处理Ⅳ、处理Ⅴ因腐烂、干蒂已失去检测意义。这说明随着贮藏期的延长,(2±1)℃的低温,可以保持翠冠梨较高的硬度和TSS。

表1 不同贮藏处理对翠冠梨果实硬度和TSS的影响(2007年)Table1 Effect of different storage methods on firmness of TSS of pear(2007)

2.1.2 不同处理对梨果实好果率的影响 由表2可知,贮藏36 d后,处理Ⅰ、处理Ⅱ、处理Ⅲ的果实腐烂率均为 0,这说明在(2±1)℃的低温贮藏可以抑制果实的腐烂,保持较好的果实品质。随着贮藏期的延长,梨果逐渐出现不同程度的干蒂现象,出现干蒂的果实逐渐由果蒂向果肉渗透使果肉变褐,最后到达果心失去食用价值。简易贮藏24d后,处理Ⅳ已100%发生干蒂,处理Ⅴ有10%的果实发生干蒂,这表明单果聚乙烯薄膜小袋不适于简易贮藏,说明包装处理对果实品质有显著的影响。低温贮藏36d后,处理Ⅲ果实没有发生干蒂,果肉白脆,风味正常,外观新鲜如初,表现最佳。处理Ⅰ、处理Ⅱ有小部分果实发生轻度干蒂,处理Ⅰ薄膜小袋内壁挂水严重,果面的锈斑较深较大,外观品质明显下降,处理Ⅱ锈斑也较深较大,外观品质略有下降,效果一般,但处理果品手续繁琐,可操作性差。

表2 不同贮藏处理对翠冠梨果实腐烂率和干蒂率的影响(2007年)Table2 Effect of different storage methods on retten healthy fruit rate(2007)

2007年的贮藏试验表明,贮藏期可延长30 ~ 36 d甚至更长,但必须进行低温贮藏,表现最好的是处理Ⅲ,既可保持梨果较好的硬度和TSS,又能抑制果实腐烂、干蒂,保持优良的果实品质。

2.2 2008年规模贮藏试验

2.2.1 不同处理对梨果实硬度和TSS的影响 由表3可知,处理Ⅲ果实硬度和TSS最高,处理Ⅰ其次,处理Ⅱ最低。处理Ⅲ和处理Ⅱ相比较,因包装处理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处理Ⅲ具有气调作用的专用保鲜袋对控制果实硬度起到显著作用,而处理Ⅱ相对密封的环境,专用保鲜垫挥发的气体抑制了梨果的呼吸作用使TSS回升缓慢,同时呼吸作用产生的有害气体不易挥发使果实硬度有所下降。

2.2.2 不同处理对梨果外观、内在品质的影响 由表3可知,经过36 d的贮藏后,处理Ⅲ不仅外观新鲜、饱满、正常,而且果肉白色,口感脆嫩、汁液多、风味正常。由于处理Ⅰ没有进行包装处理,冷风带走果品的水分,使果品表皮起皱,手感稍软,果面的锈斑较深较大;没有进行保鲜剂处理使果肉稍软、口感差,风味大大不如处理Ⅱ、处理Ⅲ。保鲜剂能很好的抑制果品呼吸作用,保持果品品质。

2008年贮藏试验调查测定结果与2007年的试验结果非常一致。处理Ⅲ保持较高的果实硬度和TSS,外观新鲜如初、口感脆嫩、风味正常;处理Ⅱ果实硬度下降明显,TSS基本上不变,外观、内在品质变化不明显,效果一般;而处理Ⅰ果实硬度下降较明显,TSS有所上升,外观、内在品质变化明显,效果较差。

表3 不同处理贮藏对翠冠梨果实硬度和TSS的影响(2008年)Table3 Effect of different storage methods on firmness of TSS of pear(2008)

3 结论

通过2007年、2008年生产性贮藏试验表明,采用保鲜剂和包装结合低温贮藏可以不同程度地抑制翠冠梨果实硬度的降低,降低腐烂率和干蒂率,保持果实的品质。“专用保鲜袋+专用保鲜垫+单果网套+低温(2±1℃)贮藏”的处理效果最好,贮藏36 d后,仍保持较高的果实硬度和TSS,外观新鲜如初,风味正常。该贮藏方法保鲜的果品经送检,各类指标安全,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的要求。该方法处理过程简易,保鲜材料购置方便快捷且成本低廉。

通过延长果品贮藏期,减轻销售压力,实现果品的反季节销售,就能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在生产上推广前景广阔。2009年我们运用该贮藏方法保鲜果品20万kg,保鲜期延长至40d,果品的商品性状仍未发生改变,但继续贮藏风险将逐渐增大[6]。为了明确适宜贮藏果品的标准,我们观察到,采摘时种子绝大多数发黑且可溶性固形物达到11.5%以上的果品不适用该贮藏方法,这与成国良等观察结果类似[5]。进行大规模贮藏,应遵循“早入晚出,晚入早出”的原则。

[1]张大伟,王飞高,陈善奎,等.翠冠梨不同采收期生理指标测定及其常温贮藏试验初报[J].浙江林业科技,2006,26(2);34-36.

[2]颜志梅,盛宝龙,蔺经,等.不同保鲜膜对翠冠梨贮藏效果的影响[J].保鲜与加工,2005,5(3):30-31.

[3]陈金印,吴友根.翠冠梨贮藏过程中酶促褐变及生理化的变化[J].食品科学,2005,26(2):237-241.

[4]周拥军,郜海燕,陈文煊,等.1-MCP处理对翠冠梨贮藏效果的影响[J].浙江农业学报,2006,18(2):121-124.

[5]成国良,叶伟宗.翠冠梨不同采摘期冷藏保鲜试验初报[J].中国南方果树,2006,35(3):80.

[6]谭金娟,陈力耕,严伟东,曾秋敏.翠冠梨采后生理变化和低温储藏效果的研究[J].中国南方果树,2007,36(6):66-67.

猜你喜欢
保鲜剂果品单果
专家传授“美颜术” 果品销售不再愁
金艳猕猴桃疏花疏果技术研究
栽培西瓜单果重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三个李子品种叶片差异及与单果重相关性分析
惟妙惟肖——中国古代器物之粉彩像生瓷果品盘
夏令果品入古诗
有趣,才是婚姻的保鲜剂
别把蛤蟆油当青春保鲜剂
流翔高钙功能性果品 深受浦江桃农欢迎
适合在南方种植的鲜食枣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