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李戡不同的17岁

2010-11-25 15:46陈文茜
博客天下 2010年15期
关键词:陈文茜窝囊展翅高飞

文/陈文茜

我和李戡不同的17岁

文/陈文茜

许多人都曾经历17岁,困惑的、叛逆的、彷徨的、热情的、空虚的。李戡、李敖、我和读者你们,17岁时也曾拿起一把无形的“刀”,从此人生砍成两半。但李戡的方式最奇特:他出了一本书,“戡乱记”,一刀砍断台湾教科书想在他的脑袋里塞进的垃圾,再一刀砍断整个岛屿想包围他的窒息窝囊,“戡乱记”成了他“与成长之地的诀别书”。

开宗明义李戡引用马克吐温的话,“我从不因上学而妨碍我受教育”。这13个字,道尽了一个从15岁至17岁的孩子,一千多个愤怒痛苦成长的日子。李戡是一个有思想的孩子,但台湾教育给他的17岁人生不是展翅高飞,享受最无穷最美好的想象力阶段;相反的他被迫念起政治指导的死板历史、公民、国文教科书。他若放弃了,考不上大学;他若屈从了,看不起自己。于是李敖形容他的儿子,高中3年,饱受窝囊腌之气,夜以继日苦撑岁月。李戡的愤怒是全台数万基测学生的共同愤怒,或至少是共同无奈。有些孩子选择逃学(像我),有些孩子选择屈从(像多数的孩子),有些孩子选择把教科书中的垃圾当知识,日后长大成为社会的佼佼者,再回过头来祸害台湾(像永远第一名的陈水扁)。

李戡令我最感动之处是他那么瘦年龄那么小,却那么强壮专注;他要证明自己的愤怒是对的,于是端起家传李氏独门功夫,数十次进出国立编译馆,再把烂高中教科书不同版本,相同史实,却因政权更迭,历史也更迭改写的笑话,一一详实纪录,集录成书。这一点,李戡比17岁的我高明太多。17岁的我已视学校教科书为无物,17岁的我常常早上假装上学,等妈妈一上班,就溜回家里听心爱的黑胶唱片,17岁的我虽没赶上西方1968狂飙的年代,却赶上了蒋介石死去的年代。我听着John Lenon的“Imagine”,Janet的“At Seventeen”“Do you know where you are going to?”阅读比教科书大象上约三倍的美国历史演说文献英中对照本,并对着镜子想象我是林肯,我是妖骚的玛丽莲·梦露,我是“自由中国”撰写“反攻无望论”的殷海光,尤其我是那个提倡礼教改革全盘西化的怪咖李敖……

我的文茜式17岁,总在考前一至最多两天前,开始囫囵乱背,把自己当北京烤鸭;每节考试我总是第一个交卷,因为下一门还没读完;应付完一门,再接下一门。熬夜两日,比世界杯足球赛还紧张。两天考后,我又回到横躺、横玩一个月的日子。我的17岁比李戡滑头,也因此没有他的成就。李戡以此书,最完美地道别了他的高中生涯。而杜正胜“横躺台湾”“填鸭宣扬台湾史”的最终结果,是使得李戡这类最聪明的孩子,决定告别台湾,奔向北大。这就是政治控制教育的下场,你可以控制笨蛋,但聪明的孩子不但控制不了,反而会因政治干预适得其反。

李戡才17岁,论断他的人生还太早;但他告别17岁的仪式如此“场面浩大”,令我佩服。在此祝福李戡,并祝福所有与他同龄17岁的孩子。丢了你的教科书,愿你们都能勇敢决绝地从此发展自我,挥别“体制”,展翅高飞,寻找美丽新人生。

猜你喜欢
陈文茜窝囊展翅高飞
潮细胞
展翅高飞
映像畜牧业
被夸
白先勇:不强人所难
高级修养
联想想象,展翅高飞——论高考记叙文选材升格之道
陈文茜:母亲曾是我痛苦的根源
二窝囊
阅读解码 窝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