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校教师终身学习的必要性

2010-12-13 02:55毛芳武
文学界·人文 2010年8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观念专业

毛芳武

摘要:高校教师终身学习,不仅是时代的呼唤,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教育教学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本文从分析高校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必要性,来增强高校教师学习的紧迫性和危机感,提高教师学习的自觉性,从而促进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高校教师;终身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8)08-143-02

1995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确立了科技和教育是兴国的手段和基础的方针。2003年中央在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中又明确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从科教兴国战略到人才强国战略,是我们党根据当今时代特点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治国方略上的与时俱进。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主体在于培养优秀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关键靠教育,教育的核心是要有一支完整知识结构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基地,高校教师是培养人才的主体力量,高校教师的知识结构对培养21世纪高素质的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和传播速度明显加快,新的学科和技术不断涌现,学科间交叉融合趋势加剧,知识学习和应用的手段不断变化。社会对于高校教师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方面的要求是不断提高,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必须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但是,我国长期以来教育的工具性、功利性及片面的评价制度,使得基础教育不能真正保证它的基础性,学生的基本素质得不到应有的开发、培养,学生缺乏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虽然在各种教育法规、政策中都对终身教育及其体系的构建做出了一些规定,但对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宣传力度仍然不够,熟悉、了解终身学习的人还不多。在相当一部分人群中,传统的一次教育终身受用、学历至上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因此,在我国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可谓任重道远,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特别是需要各种媒体和各种社会组织加强终身学习的宣传力度,为终身学习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引导全体公民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全社会普遍形成终身学习的氛围,使终身学习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每个公民自觉的意识和行为。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目标。教师这一职业的特点,要求教师应该成为终身学习的先行者,教师学习型组织应该成为学习型社会的示范和先导。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技术、技能,改进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从而更好地适应岗位工作的新标准和新要求。

终身学习这种思想在中国古而有之。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即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汉代刘向在《说苑·建》中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均不能不说是终身学习的思想。能者为师。每个人总有一技之长,凭此一点堪为人师。每人既为人师,又为人徒。此一时为师,彼一时为徒。现代大学教师,教是为了不教,教完即要学。越是高层次的求学者,越难找到合适的老师。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说:“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我国工人阶级,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作为现代大学的人民教师,是我国工人阶级中的一部分,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大学教师本身的教学工作便是劳动。可以说教学工作本身就是终身学习的一部分。在教学工作之前,备课就充满着学习;教学工作之中,讲课更充满着学习;教学工作之后,总结仍充满着学习。对学生问题的回答、对学习现状的思考、对教学方法的改进、对教书育人的思索,无一不充满着学习。而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更迫使大学教师无时无刻都在用心的学习。

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现代教师职业经历了满足数量、提高质量和追求专业化三个阶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教师专业化为核心的教师教育改革已逐渐成为世界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共同特征,教师专业化的观念也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教师作为一个教育教学专业人员仅仅依靠职前阶段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每个教师都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空间是无限的,成熟只是相对的,而发展是绝对的。新型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形成现代教育理念,具备新型的专业知识结构,拥有相应的专业能力和炼就必要的专业智慧。很显然,要具备这些专业素养,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必然是终身学习的过程。

从教师所教授的专业知识来讲,教师对教材中的知识内容的掌握必然比学生要多、要深、要广,并且更为熟练和精通,但任何学科都是在不断发展的,而教材上的内容却是固定的,且总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教师要能够超越书本知识,给予学生更多的学科发展前沿的新知识、新信息,就必须不断关注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并投身于科学研究,用最新的科研成果来支撑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在新形势下,教师的专业知识内涵发生了变化,过去单一的专业知识已经不能适应今天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由于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并存,原来教师单一的知识结构要重新构架。因此教师除了要终生学习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广泛阅读,涉猎各种知识领域,积淀自己的知识底蕴。

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师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并不是有了较高的学术水平就一定能够当好教师。教育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教师既应是学科方面的专家,又应是学科教育方面的专家。尤其是在学习化社会中,更需要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就是在扬弃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方法的同时,不断接受和运用符合时代特点的教育发展观及教学方法,这是学习化社会条件下教师的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只有当教师真正把教学和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教学方法的改进才会成为可能。同时由于社会环境不断在变化,学生也一批批在更换,针对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学生都要用不同的方法,所以教学方法的改进不会是一劳永逸的,教师必须做好终身学习、终身研究、终身改革的准备。

教师的品格是教师育人的基石。“学高为师,德厚为范”,教师的自身修养犹如一面无声的旗帜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学生。在教师的品格内涵中除了那些最基本的、恒久的,如敬业奉献、严谨求实之外,更有许多是需要随社会的发展而充实新的内容的,因为教书育人包含着太多的时代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唤醒和弘扬学生自然天性中蕴藏着的探索冲动,就必须做到诲人不倦,真心地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善于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易于为学生所接受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启发引导。教师要不懈地提倡和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批判精神,就必须做到宽容和平等,尊重学生,在交往中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和选择,鼓励学生对书本或权威进行反思和质疑,包容学生的幼稚和偏激,以讨论的方式与他们交换意见和看法;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除了要努力学习现代科学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因为一个人的人文素质直接决定了他对人类、自然、民族、社会的态度,也决定了他的价值观、责任感、是非标准、行为准则等等,而这些正是人的品格中的核心内容。但人文素质的提高是要靠长期不断的人文积累来实现的,所以教师只有抱定终身学习的态度,将自己视为一个不断成长的人和持续的学习者,才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随时对自己的观念、态度、方法、行为等进行反思和调整,保持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

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加完美的职业,教师职业的生命价值不只体现于“育人”,同样也体现自己。按国际公认的标准,高质量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置身于信息化时代的教师,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彻底克服墨守成规的思想,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与时俱进,自觉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获取新信息,研究新问题,探索新方法,不断地充实自我、完善自我,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胡协和,扬小珍编著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化社区:为终身教育体系打造构件、搭建平台,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2、康荣生论高等学校教师的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3;Vo1 5 No.1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观念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幸福从“心”开始
高校教师党建参与的“四度”模型研究
钓鱼的观念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当观念成为艺术
殷周时期“中”观念的生成演变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及其促进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