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明天,媒体的担当—《半岛都市报》报道“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认识与操作

2010-12-27 13:24赵衍军许国辉
中国记者 2010年2期
关键词:都市报半岛版面

□ 赵衍军 许国辉 崔 璞

编 辑 吴长伟 mailv@xinhuanet.com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于2009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们在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会议,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对于媒体来说,这已不是一次简单的重要会议报道,更多的要展示自己的社会责任担当。在实际报道过程中,《半岛都市报》对气候大会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的审视,推出“为了明天”这一大专题,告诉人们,为了明天喝的水不会被“氟”化,为了明天脚下的土地不会龟裂,为了明天推开窗不会是“灰霾”,也为了明天子孙后代能在这个星球上活得更好,我们需要行动,需要人人倡导低碳生活,来拯救地球。

为了明天定向策划

报道“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会议要确定正确的舆论导向提前策划,力求让每个人在大会开幕前就来关心气候变化,关注低碳生活。经过多次讨论修改,《半岛都市报》确定了“为了明天”这个主题,并做了醒目报眉。这个主题像一根红线一样将所有报道串起来,每天拿出3到4个版面、花大力气做报道,确定报道方向除了宣传我国的气候主张外,重点引导人们积极参与低碳生活,为改善气候条件人人出份力。

提前策划要求主动介入重大事件报道,对新闻进行“预热”。在气候大会开幕前,《半岛都市报》就先后报道了“马尔代夫海底内阁会议”和“尼泊尔雪山内阁会议”,为大会预热,通过有趣的海底秀和雪山秀报道,吸引更多人来关注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从而关注低碳生活。另外,2009年12月7日还推出两个版面“各国纷纷亮出底牌”和“恒河20年后可能因冰川消失而干枯”。让读者提前了解到这好似一场牌局,了解三股力量—欧盟、伞形集团(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日本等,世界地图上这些国家的连线形成伞形,因此被称为伞形集团)、发展中国家(77国集团+中国)的底牌,对于大会开幕前各方斗争的激烈有了一个充分了解。而报道气候变暖带来的恶果更让读者对于这个为了明天的大会召开充满期待。

倡导低碳生活人人参与是报道的终极目标,这就要求挖掘本土资源,以民生视角找出气候相关的背后小故事,而在铺天盖地的“气候热”中,让一批各具特色的凡人小事成为主角。

为了打好这场硬仗,《半岛都市报》组织了要闻编辑、经济部记者,还调动评论部、摄影部等力量,对气候大会的新闻进行采写编辑,根据实际新闻情况,在要闻版面或区域版面中报道气候大会最新观点、动态,并开设了“你说我说,低碳生活”专栏,引导人们低碳生活从小事做起。可以说,为了明天定向策划,对于我们这次气候大会成功报道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气候大会报道中,紧紧围绕“为了明天”这一主题,把最重要的信息、读者最想知道的信息,用最快速度、最丰富、最吸引人的内容和形式表达出来,鼓励读者积极关心气候变化就在自己身边。这在新闻报道中叫做“先声夺人”。

如何做到先声夺人呢,在对大会开幕当天的报道中,《半岛都市报》用双版错通的形式,并以“全球大聚会给地球开‘退烧药’”为标题全面报道大会情况,而并不局限于大会本身,还阐述了“地球温度每升高1℃就会带来不同灾难”等一些耐人阅读、夺人眼球的报道,可以说,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当天的报道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而在2009年12月7日下午的中国代表团新闻发布会上,率团与会的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表示,希望发达国家不要再开空头支票,中国态度更是引起广泛关注。

在实际报道中,我们不仅要“夺人”,更要以人感人。哭声可能是感动人的最直接方式。“我们的家园就要快被淹没了,我有一个希望,15年后我可以有自己的孩子,他们会有一个家。而那个时候我们还会有一个美丽的岛屿。”2009年12月7日,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开幕后第一场新闻发布会上,来自太平洋岛国斐济的女孩拉维塔站在主席台上,擦去脸上的泪水,拉维塔的话语感动了全球所有的人。那一刻地球也被深深感动,而我们第二天的报道中对该新闻进行了重点处理,独具匠心。

为了明天行动起来

气候变化愈演愈烈,极端天气愈来愈多,为了明天需要每个人真正行动起来。真正行动起来,表现在实际报道中,就是抓住有利时机站在制高点上进行报道,这叫做“重拳出击”。

掌握制高点是重拳出击的关键,而在本次气候大会的报道中,几个制高点使报道立于不败之地。大会开幕、高潮、落幕都有重要新闻可以报道,我们的开幕报道已经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但大会可谓一波三折。我们认为,温家宝总理全力斡旋气候大会,这是本次大会的制高点,于是加大分量报道此新闻。12月18日气候大会进入最后一天的领导人会议阶段,温总理在发言中强调,中国政府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这是中国责任,更是中国态度。我们以一个整版进行报道,重点突出,取得广大读者的认同。

取得群众的认同,是重拳出击报道的基础。有效的舆论引导,应当使其成为政府、媒介、受众三个维度上的价值都得到相应满足的过程。许多成功的重大题材、典型报道之所以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可读共鸣的舆论引导力,都在于“三维”的同频共振。

倡导低碳生活人人参与是报道的终极目标,这就要求对本土资源挖掘,以民生视角挖掘气候相关的背后小故事,而在铺天盖地的“气候热”中,让一批各具特色的凡人小事成为主角,有力烘托了人人参与的浓烈氛围。

我们在本地新闻板块中开出“你说我说,低碳生活”专栏,连续报道十余天,报道最具代表性的新能源应用、节能减排的民间创意和官方措施,以此呼吁低碳生活人人有份,让人们行动起来,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成为低碳生活的践行者。比如《半岛都市报》(2009年12月18日A13版)报道了“装上黑盒子电梯能发电,过电梯电能回馈装置,一部电梯一年可节电1万度减碳10吨”的新闻,这则新闻贴近百姓,有感染力。我们还走进电器卖场(2009年12月20日A10版报道),让家电卖场工作人员给市民讲述省电节能的方法,让市民了解到比如空调不要频繁开关、冰箱门打开的时间不要太久等节能知识,让人们在生活小事中不知不觉地就参与到低碳生活中来。

2009年12月14日,青岛市消保委也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36计”集中印制成了一本名为《低碳消费宣传手册》的小册子,免费向市民发放,推动了全民低碳生活的到来。另外,青岛市也将采取十项新举措,推动低碳城市建设。《半岛都市报》与青岛市发改委联合征集低碳生活方案,并评选出十大低碳生活方案向市民公示。可以说通过这些贴近民生的报道,让老百姓确实看到低碳生活就在身边,气候变化就在身边。

出奇制胜、立足于新

报道出彩了,读者才感兴趣,在实际阅读中,一则“会跳”的标题,一幅抢眼的照片和版面等等,读者都会“点击”。在气候大会这样的重大题材报道上,我们出奇制胜,从立主题、选题材,到图片制作、版面组合等等立足于新。

重视图片的导读功能和不惜版面使用图片、追求视觉效果的最大冲击和诉诸人的情感心灵世界。比如报道“全球变暖11国最受害”时,我们采用了南太平洋上美丽岛国图瓦卢的一张竖图,冲击力强,极具感染力。另外,在当地时间2009年12月17日,气候大会进入关键的“沸点”时刻,能否让全球约120个国家或国际组织的首脑在18日大会闭幕当天签署一份最终协议,将取决于最后的24个小时,《半岛都市报》在(2009年12月18日A44、A45版)报道中大胆运用一张“哥本哈根市民从地铁站的关于气候变化宣传牌前经过”的照片做主图,用“24小时大冲刺”做标题,标题与图中的钟表相互照应,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突出了气候大会的紧张气氛,形成绝佳的见报效果。

灵活、新颖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逼着我们在语言上求“活”,用群众的语言表达出来。比如在鼓励人们多走路,少开车的报道中,我们以“三十六计‘走’为上”为标题,一下就把新闻做活了。

报纸的深度体现在言论和深度报道方面。加强都市类报纸在重大事件上的言论,发出自己的声音,是打造自身个性不可缺少的一步。我们在实际报道中也注重言论和深度报道,让气候变化就在身边在每个人心中产生共鸣。

在发达国家提供气候资金方面,报道了《“钱”因“候”果》,根据温室气体排放历史 ,美国、欧盟、日本是“气候债务”三巨头,分别“欠债”880亿、640亿和260亿美元,而这些发达国家却在提供资金问题上摆谱,把“还债”当作援助,把“义务”视为施舍,把“债主”当作“乞人”,深刻揭露了发达国家妄想逃脱责任的本质。

猜你喜欢
都市报半岛版面
蛇口半岛
以15秒播出一个温暖的片断——温州都市报的抖音号运营实践
“半岛骑遇”,5月阳澄湖半岛上演最欢乐骑行记
版面撷英
好版面要有独到的创新技巧
试论《都市报道》与“民生民情”
新形势下都市报文化新闻创新探析
公元前500年前后意大利半岛的居民
版面“三评”看得失
新版面 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