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乞丐村”真相调查

2010-12-27 13:56张鹏
人民周刊 2010年7期
关键词:小寨乞丐村庄

◎张鹏

李尕猴所在的甘肃省岷县小寨村,因被媒体称为“中国第一乞丐村”而闻名全国。

小寨的另类成名

和村里其他人家相比,李家最大的不同是,供出了全村第一个大学生。但至今,李家仍位列这个村庄最为贫困的家庭目录中,包括世界银行贷款单在内的5张逾期贷款催收的通知单,还躺在他家破旧的柜子里。

如今李家栖身的这间砖木混合结构的房子,宽3米,长七八米,建造于2007年,4000元盖房的钱来自政府的救助。环顾四周,他家最值钱的家当是一台21英寸的创维电视机。两把海绵裸露在外的沙发是别人淘汰的,供冬天取暖的炉子也是经过“特殊处理”的——在炉膛的上面,放置着一个铁制的炉条,煤只在炉条上燃烧。这样做是为了省煤。

供孩子上学,是李尕猴这辈子自认最正确的一次决策。他至今清晰地记得儿子李玉平的责问:“我已经10岁了,还不让我上学,啥时候让我上学呢?”儿子对求学的渴望,最终博得了父亲的同情。

李玉平上大学那年,李尕猴执意要陪儿子到大学报到,瞅瞅“大学长啥样”。这是他生平第一次出远门不是为了乞讨。

2005年,这个村庄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大学生,在他就读的初中的校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致全乡中小学生的一封信——别跪了,小寨人,站起来》的文章。他还在村里办起了免费的文化补习班,给孩子们讲外面的世界,谈人生的理想。

这一切来源于他的切身体会。童年短暂的乞讨经历,对李玉平幼小的心灵触动极大,他时常望着城市的高楼大厦梦想:“将来,这里有没有我的份儿?有一天,我也要像城里人一样生活。”这个乡村少年认准,读书是改变人生命运的唯一途径。

正是这个年轻人的举动,引发了又一轮全国媒体对小寨村的报道热潮。检索当时的媒体报道,“乞丐村”、“中国第一乞丐村”这样的字眼开始大量出现在相关报道中。

这也是一部村庄的另类成名史:从2001年开始,几乎每一年都有远道而来的媒体记者踏访小寨,“记者在小寨扎下了根”,外界对于小寨的关注热度一直未能削减。

从此,这个寂静的村庄不再平静。各种版本的传闻,不同程度上提升了外界对这个村庄的想象力。

乞讨正在减少

2008年腊月,李玉平回乡举行了婚礼。2010年前夕,从遥远的江苏无锡传来儿媳生下孙女的消息,接到电话的李尕猴乐得合不拢嘴,一连喝了4天的酒。

如今,“当了爷爷”的李尕猴对生活再无更多憧憬:有洋芋吃、有拌汤喝、有烟、有酒就足够了。不过有时候,他也会艳羡那些村里因乞讨富起来的人家,“比我供大学生的美”。

在以房子为财富象征的乡村,不少外出讨要的小寨农民,把他们的乞讨成果都带回了村子,最早盖起了锃亮的瓦房。

“村里第一批富起来的人是讨要的人。”这个说法得到了村支书杨金忠的印证。

大致从1999年前后开始,小寨人外出讨要开始从讨要米面、馍馍、解决温饱向讨钱、谋利转变。进入21世纪,一些当地农民将外出讨要视作是“快速致富”的捷径,尽管这种方法并不“很光彩”。

拥有财富的优势心理很快会打败人的尊严。一边是贫困的折磨,另一边是乞讨比种地、出卖苦力收入都要高的诱惑。

一些外出讨要获得财富的农民,对在城市的乞讨经历讳莫如深。他们大多声称是外出务工。

和村里其他一些人相比,38岁的杨龄(化名)已经算是不错的了,至少他掌握了一手熟稔的泥瓦活儿。2001年前后,他曾外出打工,但勤勤恳恳的工作并没有让他获得该有的报酬。岁末,黑心的老板卷钱跑了,没有路费回家的杨龄,最终跑到了街头。

很快,他发现“讨钱比打工容易多了”,而且每天乞讨的收入和他出卖体力的收益相当。

“这是一种耻辱。”杨金忠说。面对小寨村贫困的现实,这位村干部坦承“束手无策”,甚至在他的任期内,如何彻底脱掉这顶“不光彩的帽子”,看上去仍遥遥无期。

近年来,“乞丐村”的乞丐正在减少,这是不争的事实。“往年每一个村庄外出讨要的农民的数量大概在20人左右”。而如今,“只有星星点点的几家”。

乞讨财富神话不存在

媒体关于小寨的报道,不无猎奇的字眼。“乞丐村多见二层小洋楼”、“乞丐村乞丐坐飞机返乡”等真假难辨的细节被无限放大,甚至被制作成网络标题广泛流传。

在媒体和网络交织的世界中,诸如“好吃懒做”、“不知羞耻”、“假乞丐”的标签贴在了小寨人的身上。

每当有外人谈论起小寨的讨要现象时,37岁的年轻生意人石永茂总是愤愤不平。

5年前,靠敏锐捕捉到的涨价信息,出租车司机石永茂开始大量收购当归。在当归价格完成一轮从每公斤十几元到七八十元的“过山车”式疯涨后,他发家致了富,盖起了街道里最漂亮的一幢米黄色建筑,开始经营百货生意。

他对记者说:“我敢说,这条街道的楼房都是靠勤勤恳恳地劳动盖起来的,没有一家是靠乞讨盖起来的。”

一条通往小寨的宽约七八米的砂石土路,紧挨着冲刷出川沟的河流,蜿蜒连绵5公里,随处可见刷写在墙壁上的蓝色标语:“别跪了,站起来”。

尽管救赎之路仍显漫长,但45岁的虎龙小学校长郎俊文相信,“小寨的乞讨现象仅是暂时的产物,终究有一天会销声匿迹。”

他自称是一个“负重者”。作为一个教育者,他试图用正确的思想唤醒这些农民的子弟,“勤劳致富是根本,靠自己的双手才能改变命运。”

猜你喜欢
小寨乞丐村庄
我的小村庄
村庄,你好
乞丐面
生机盎然小寨村
乞丐虎
直立式曲线规
现代乞丐
村庄在哪里
非同寻常的乞丐
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