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的四个战略挑战

2010-12-27 16:19编译王磊
中国报道 2010年8期
关键词:戴维挑战战略

编译 王磊

媒体

美国约翰 ·霍普金斯大学教授、著名美中问题专家戴维 ·兰普顿在《NBR分析》2010年6月号上发文指出,美中关系从根本上讲是稳定的,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也仍将如此。但双方关系在战略上的四个相互不信任的来源,如果得不到华盛顿和北京的充分关注,就会像癌细胞一样发生转移。

最近10年来,在战略上的彼此不信任,在美中两国的流行书籍与文章中显而易见,从《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中国可以说不》、《中国不高兴》,到有关“吃了激素的中国”的文章,以及约翰 ·米尔斯海默和罗伯特 ·卡普兰的进攻性现实主义与地缘战略理论。但人们无法回避的一项结论是,两国社会精英分子发现,彼此是不可或缺的盟友。 简而言之,有强大的向心力维持着两国关系,尽管拉动这种关系朝着相反方向发展的力量最受关注。

第一,确定双边关系的挑战。针对最近流行起来的有关中美关系问题的一项定义(即:美国能否“致力于保持亚洲的稳定,保护自己在那里的盟国,并限制一个大中华的出现,同时避免与北京发生冲突”),戴维 ·兰普顿认为问题并不在于实现维护亚洲稳定的目标,也不在于向盟国表达承诺,而是把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确定为“限制一个大中华的出现”。这实质上就是一项零和方针,其所依据的假设是中国获得好处,而牺牲美国及其在该地区的盟国的利益。这种方针将会使战略上的相互猜疑加重。然而最根本的是,这一目标是无法实现的。关于美中关系的国家战略任务的定义,戴维 ·兰普顿给出了一项比较富于成果的和较少自我拆台的方针:与中国等伙伴国合作来保持该地区稳定的大国均衡;与该地区和中国合作,以保持和开发对于经济与人类发展来说所必需的安全与人力基础结构;解决构成本世纪生存方面的挑战的跨国问题——粮食、能源、气候、核扩散、资源的提供(尤其是水),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第二,错误地估算两国实力。在对待中国的问题上,必须同时牢记几个有些相互对立的概念:中国日益强大,中国具有相当多的弱点;美国有着严重的问题,美国仍然十分强大,并且拥有自我更新的巨大能力。如果过分强调任何一项特征,而忽略对其他问题的矫正,都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如果夸大中国目前和在中期内的实力,就会助长有关威胁的看法;这就像低估中国的能力一样。中国如果对美国的实力加以低估,就可能会造成不谨慎的自信姿态。此外,如果中美两国不对自己的优缺点做出切合实际的评估,的确也会招致错误的估算。 在全球范围内,不仅就绝对数字,而且就人均数字而言,美国都仍然在经济上占据主导地位,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虽然中国在经济实力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中国的起步基点很低,在全球GDP中所占的总份额仅仅相当于其大量人口实现均等状况所需的很小一部分。

第三,中国“改变博弈”的愿望。戴维 ·兰普顿在文中写道,“在最近与中国官员、知识分子和专业人员的交谈中,使我感到警觉的是,中国领导人及其公民当中都有一种日益强烈的权利意识,这是一种感觉。” 由于中国30多年以来的经济增长记录,及其十分出色地经受住了亚洲金融危机和本期危机的考验,中国在全球事务中有了更大的发言权。许多中国人对于别人的说教感到厌烦,因为他们认为中国最近的业绩十分出色,国家的未来潜力是巨大的。这种感觉由于正在发生的世代交替而复杂化。正如一位中国学术高层所说的那样,以前的中国学生会对纽约的摩天大楼惊叹不已,而现在的学生却在纽约看到了肮脏的街道和管理不善的机场。

第四,挑战和对策方面的动态关系。除了对30年来政策方面的成功和对竞争对手日益衰败的看法所产生的自信之外,还有一种几十年之久并逐渐加速的挑战与对策方面的动态关系,也促使双方在战略上彼此猜疑。戴维 ·兰普顿在文中说,中国政府在1985年~2000年间作出的一些战略决策曾使美国感到担忧。比如1985年开始中国军事思想方面的深刻变化,即不是像过去一样愿意在内地打仗,诱敌深入,而是想要使未来的冲突扩展到天空、海洋和太空。但目前,我们距离冷战规模的上升螺旋甚远。奥巴马行政当局最近发表的《核态势回顾》(2010年)剔除了自从2002年以来布什政府报告中一直存在的有关台海问题的挑衅性语言,这是值得称赞的。

保持战略稳定和避免出现上升螺旋,涉及讨论两国在太空、网络空间、反导技术和精确制导的常规武器等方面正在进行的工作,而且这种讨论变得更加紧迫。

猜你喜欢
戴维挑战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战略
战略
第52Q 迈向新挑战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
接力棒
礼品变废品
各有所“长”
高不可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