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庸”:“及时雨”还是“一阵风”?

2011-01-02 14:43
浙江人大 2011年6期
关键词:风暴武汉市武汉

“庸政”、“懒政”现象一直是各地政府着力破解的难题。2011年4月,武汉市开展“治庸”行动,向政府机关“庸懒散”行为开刀,以期改变政府低效的局面。然而,倘若缺乏制度的支撑,这场“治庸风暴”能走多远?

“治庸”:“及时雨”还是“一阵风”?

■褚朝新 糜晓燕

2011年4月12日8时50分,武汉市洪山区政务中心卫生局,一名工作人员在网上“偷菜”,边玩边说,“‘偷菜’要趁早,再晚就被别人偷完了。”

10点40分,武汉市城市管理局办理行政许可的窗口内,一位戴眼镜的年轻工作人员也在电脑前玩网络游戏,同时开着两个QQ聊天。

14点40分,武汉市汉阳区房管局506办公室,一名中年女子正在浏览股票行情。暗访员问:“你们这里还可以看股票啊?”她答:“我们这里什么都可以看。”

…………

这些言行,均被武汉市“治庸办”派出的暗访员记录在册。

武汉“治庸风暴”向“庸懒散”开出罚单,剑指行政低效。图为在武汉某单位,一名工作人员把脚跷在办公桌上打电话。 褚朝新 摄

“治庸”如火如荼

2011年4月6日,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发起一场“治庸风暴”。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武汉市2011年的工业产值排名靠后;当地存在投资环境差,优惠政策难兑现,企业投诉有部门乱收费等现象。阮成发要求,彻底转变部分官员“庸、懒、散”作风,优化城市投资环境。随后,武汉市成立了“治庸办”。

4月11日,武汉市正式开通“治庸”投诉热线,接受群众举报投诉庸官、懒官和散漫官。次日,湖北省媒体在报道中称,“治庸”投诉热线热得发烫。根据统计,当天共接到各类举报、意见等167件次,其中投诉举报类144件次。两名工作人员轮流接听记录,“连吃饭的时间都用上了”。

4月12日,由武汉市“治庸办”与媒体组成的暗访组,走进该市8个局3个区的14家职能部门。

4月18日,武汉市“治庸办”通报了首轮“治庸”处罚结果:责令作出书面检查的23人,通报批评的34人,诫勉谈话的14人,调离现职工作岗位的7人,辞退的1人,扣除当月绩效奖金的4人,扣除全年绩效奖金的1人,取消年度评优评先资格的8人,停职反省一个月的2人,并责成6个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作出公开检讨。该办特别强调,39人受到2项以上的问责处理,最多的一名工作人员共受到6项问责处理。

而武汉市硚口区,则尝试以GPS定位公务人员的行踪,在辖区38名市容监督管理员手机中引入GPS功能。该区统计局局长易鹏称,给管理人员“定位”,可防止他们上班时间内偷懒或离岗等。

按照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的计划,大规模的追责还在后面,“从7月份开始,全面开展检查追责。”

近日,全国多个省区和城市相继掀起一场针对机关工作人员“治庸”、“治懒”、“治散”的整肃风暴。山东省乳山市对领导干部存在问题的情形进行细化,从5个方面设置了15条领导干部不能触及的“高压线”,着力整治遇事推诿扯皮、不作为或慢作为;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开创网上述职和网上民主测评工作,形成凭实绩论干部、靠德才用干部的治官氛围;广西治庸官、懒官的办法则是借助电子视频监控,对超时办理的官员进行追责……

让官员有所畏

“治庸风暴”之下,不少政府部门的“衙门”作风明显改善。

短短几天,几十起“庸懒散”问题被率先开刀,起到了以儆效尤的作用。武汉市各地、各部门闻风而动:环保部门建立环评“绿色通道”,重点项目审批时间缩短了一半;税务部门变手工作业为电脑操作,30天办结的手续现在3分钟就能完成;东湖高新区行政审批也提速了逾一倍……不少市民也反映,“治庸”以来,武汉市一些机关的办事效率提高了、服务态度变好了。

“‘治庸’后人人自危”,武汉市房产登记发证中心支部书记张祖斌说,连办公电脑上是否应该保留QQ,武汉的官员们都有些犹豫。

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在一次工作会议上说,人人自危有什么不好,如果领导干部“不自危”,那么人民群众就会人人自危。

随着政府官员及公务员队伍的不断壮大,相关的问题也暴露出来。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汪玉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除了人员庸、懒、散,混日子、不作为,还体现在行政审批事项过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比较薄弱,一些部门之间职责不清、协调不力,管理方式落后、办事效率不高,还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乱执法和奢侈浪费的问题比较突出。所有这些,都反映出目前政府管理的低效。

“政府的低效管理,直接给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恶劣影响。”汪玉凯说,“比如食品安全问题、造假问题层出不穷,是因为政府的管理之庸,让社会上一些人不断越过道德底线。政府管理的低效,也导致政府公信力的缺失,前不久因日本核危机而导致的食盐抢购,就表明老百姓对政府的不信任。”

近年来,我国加大反腐力度,出台了很多规则,但是针对“治庸”的规则很少,也不完善,可以说是“治贪不治庸”。“若把‘治庸’放在更突出的地位,庸官少了,贪官自然也会减少。而反过来,惩治再多的贪官,也不能达到‘治庸’的效果,其实为政不勤也是一种腐败。”汪玉凯说。

因此,在政府机关效能低下的背景下,从密集治理腐败,到治理“庸官懒政”,无疑在机关效能建设上前进了一步,这也使许多政府官员感叹“官不好当了”。

此次武汉市通过明察暗访、开通热线等形式动真格,向体制内“混日子”、“守摊子”者开战,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与规范效果,有利于打造优质政务环境。而将“治庸”与问责挂钩,也被认为是此次“治庸风暴”吸引各方眼球的重要原因。

2011年4月2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2011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其中之一,就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包括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行政问责制度建设。

不少学者指出,严格的问责制度与监督制度,强化绩效管理、实施严格的目标倒逼,强化责任追究、建立导向鲜明的奖惩机制,是治“庸懒散”顽症的“特效药”。

因此,应当用好问责利剑,谨防“治庸”成为官场制度中的“装饰品”。

是否又是“一阵风”

“治庸风暴”能持续多久,是武汉市群众目前最关注的问题。

不可回避的是,武汉市此次“治庸”,是按照市委书记阮成发等领导的指示和讲话进行的。在坊间也有这样的疑问:武汉市官员说起“治庸”,言必称阮成发,如果阮成发调走了,武汉的“治庸”还会继续吗?

记者先后两次联系武汉市“治庸办”,欲就武汉“治庸”的进展和如何保持长效进行采访,都被婉拒。该办一名官员说,“治庸”工作刚刚开头,还没有太多的成绩,宣传得太多,老百姓会认为政府在作秀。

事实上,在武汉市掀起的这场“治庸风暴”中,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如何建立长效机制。“你现在问我如何建立长效机制,我真的回答不了。”上述官员说。这也正是不少人担心的,武汉市的这次“治庸”,是否会步入“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老路?

据报道,“治庸风暴”最早发端于深圳。2005年,李鸿忠出任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后不久,就在深圳掀起一场整顿干部队伍的“治庸风暴”。公开审计报告,不负责任、没能力者的“混世魔王”将被淘汰等一系列“深圳经验”随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治庸”之举能否常态化是各方颇为关注的问题。图为一位武汉市民骑车经过因过节而大门紧闭的武汉市公务员局门口。 褚朝新 摄

这些年来,我们经常看到类似新闻,有地方用“运动”方式抓午餐禁酒,用摄像曝光的方式抓上班迟到,用成立“马上就办办公室”的方式抓行政效能……但放眼望去,这些一开始令人耳目一新的举措,最后往往都是不了了之。第一场“治庸风暴”至今已过去6年之久,“庸政”、“懒政”现象仍然是各地政府着力破解的难题。这也难怪人们担心,武汉市“治庸”能否走出这样的怪圈。

有学者指出,官员问责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责任政府理念,但要切实规范政务管理活动中的违法、渎职、失职等行为,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制度做支撑,而仅仅寄希望于政府条令,也许一时会奏效,但从长远看,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治庸”重在执行,贵在坚持,不能“雷声大雨点小”或者“光打雷不下雨”。

“要避免‘治庸风暴’成为一场‘运动’,应该通过建立健全机制,来实现常态化、制度化、持久化。若单靠个别领导通过行政命令来强力推动,必然不能长久。政府管理方式应努力实现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向注重依靠制度、法律手段转变。”汪玉凯说。

“要想‘治庸’产生长远效益,除了行政体制改革和制度设计的跟进,很重要的是要把领导干部的思想导入正道,把他们手中的‘权力’关进笼子。”武汉市青山区老干局局长易国祥撰文指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治上”之庸就是防止权力出轨、能力走偏,这是与“治下”之庸不同的重要特点,也是治庸的难点。

4月19日,武汉市全市公务员管理工作会透露,7月份将出台《加强公务员平时考核的意见》。据悉,相关的制度建设,正在酝酿中。

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在一次会议上说:“绝不是搞形式、走过场,刮一阵风就完了。”

猜你喜欢
风暴武汉市武汉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决战武汉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玩转脑风暴
可怕的大风暴
2015A/W暗黑风暴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