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桂冠诗人的文化理据与历史考证

2011-01-04 07:57陈智淦王育烽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4期
关键词:理据维基资料

陈智淦,王育烽

(1.厦门大学 嘉庚学院,福建 漳州 363105;2.厦门理工学院 外语系,福建 厦门 361005)

英国桂冠诗人的文化理据与历史考证

陈智淦1,王育烽2

(1.厦门大学 嘉庚学院,福建 漳州 363105;2.厦门理工学院 外语系,福建 厦门 361005)

考证了英国桂冠诗人的文化理据,探究该文学殊荣丰富的文化内涵,认为对此文学殊荣在国内外不同百科资料中的历史考证说明,大型资料编撰者或译者在学术规范方面必须秉持严谨的学术作风,同时该文学殊荣的改革必将进一步呈现公开透明的民主化趋势。

桂冠;桂冠诗人;文化理据;历史考证;百科全书;学术规范

汉语“桂”或“桂花”是植物名,即“木樨”或“木犀”,木樨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1]3671,而“桂冠”指桂花编制的冠,取其清香高洁之意[2];英语laurel(月桂树)指一种常绿乔木或灌木,针状叶片呈暗绿色且常有芳香味。月桂和加拿列月桂是属于樟科月桂属的纯种月桂树。两者原产于地中海区域,如意大利、希腊、北非等,但只有月桂树在各地广泛地被栽植[3]。由于它能抵抗严冬,作为常绿灌木在英国各地广泛种植,具体何时引进英国已无人知晓,英国早期植物学家威廉·特纳1562年出版的《草本书》曾提及,所以月桂树引入英国的时间应该早于1562年[4]。迄今为止,国内多家权威刊物的文章对“桂冠诗人”这一文学殊荣作了一些介绍,但尚未系统探讨“桂冠”与“诗人”之间的内在文化历史联系以及英国桂冠诗人的文化内涵。

一、文化理据考证

词汇学上常用理据来说明语言符号(能指)和意义(所指)之间的联系。词语的理据是指词语的物质形式与所指内容或意义之间的一种内在联系,包括拟声理据、形态理据、语义理据和词源理据。其中,词源理据是指词的历史渊源决定或影响了词的意义,人们可以从词的出处与其意义的关系找出词的理据,这是一种反映语言符号同外部世界联系的理据,因此也称文化理据或词外理据。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蕴。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在各自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中都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并在心理情绪、道德观念、社会制度等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联想的方向和途径。文化因素以此融入到语言中,成为一种语言的词语理据。如果不了解文化背景,就很难理解这种语言词的全部内涵[5]。英国“桂冠诗人”包含了丰富的社会文化和心理文化,因此在历史中考察“桂冠诗人”的文化内涵是理清该词理据问题的关键。

在希腊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Apollo)为河神女儿达芙妮(Daphne)的美貌所倾倒,热烈追求她,但达芙妮总是逃避太阳神的追求。一天,他俩在河边相遇,达芙妮一见阿波罗拔腿就跑,阿波罗穷追不舍,达芙妮情急之下只好请她父亲把她变成一株月桂树。阿波罗对此非常感伤,无限深情地表示“愿你的枝叶四季长青,装饰我的头,装饰我的琴,让你成为最高荣誉的象征”,并取其枝叶编成花冠戴在头上,以示对达芙妮的倾慕和怀念[6]。因此,古希腊人把月桂树看做阿波罗的神木,称之为“阿波罗的月桂树”(the Laurel of Apollo),尤其是滕比谷地区的人相信此地月桂树丛的圣洁,因为神从蟒蛇的血中获得了净化。希腊的波锡奥斯比赛会获胜者被授予用月桂树叶编成的花环,象征着胜利,后来罗马也效仿此法。因阿波罗是主司光明、青春、音乐和诗歌之神,欧洲人又把源自“阿波罗的月桂树”的桂冠献给最有才华的诗人,称为“桂冠诗人(Poet Laureate)”。从此月桂树的枝条用来做成花冠或桂冠,授予在祭祀太阳神节日赛跑中的优胜者、诗人或英雄和后来早期奥林匹克运动会中的获胜者,世代相传,成为欧洲的一种习俗。但现代奥林匹克比赛获胜者被授予的是用野生橄榄树叶替代月桂编成的花环。

在文艺复兴时期早期,意大利人阿尔伯蒂诺·穆萨托在帕多瓦市被授予桂冠。1341年4月8日,“人文主义之父”佛朗切斯科·彼特拉克的桂冠诗人加冕典礼在那不勒斯国王罗伯特的宫廷前,即中世纪参议院宫殿——卡皮托神庙——的观众大厅举行,他是因为在诗歌《非洲》中刻画了美女罗拉(Laura)而被授此殊荣的。其实,彼特拉克很年轻时就渴望获得诗人的桂冠,当时有三个学院的最高学府已经为诗赋之学提供皇家硕士或博士学位,英格兰宫廷出于习俗而非虚荣所授予的桂冠诗人称号最早是由日耳曼的凯撒创立的[7]418-419。

那时桂冠诗人并非指宫廷诗人,而是作为头衔授予诗文成就卓越的诗人,有时由大学授予。如乔叟因诗歌的贡献享有桂冠诗人美誉,但他不是宫廷诗人,而约翰·斯凯尔顿的头衔则是由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封赠的[8],但《维基百科》(以下简称《维基》)却显示他曾被三所大学和英王亨利八世四次授予桂冠诗人,“约翰·斯凯尔顿于15世纪80年代早期在牛津大学求学,1488年被擢升获取桂冠诗人皇家学位,他在国王亨利七世宫廷任职,给亨利八世授课,在接下来近40年的时间里担任皇家御用诗人。他被鲁汶大学(1492年)、剑桥大学(1492至1493年间)授予桂冠诗人”,《维基》桂冠诗人名录还表明,他于1513至1514年间被亨利八世授予桂冠诗人。所以,在中世纪,“桂冠诗人”作为荣誉称号可以由大学或皇室等不同机构多次授予同一人。

桂冠(laureate)一词后来与欧洲大学给学生授予的学位产生联系。在中世纪大学里,学生荣获学位也头戴月桂花环,后来“桂冠诗人”作为特殊学位奖给在掌握拉丁语法和诗体技巧方面的毕业生,桂冠诗人原意为“戴上桂树枝叶”,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转变为“荣誉的”或“卓越的”意思[9]。因此,laureate也指持有学位的人,英语中也曾有doctors laureate和bachelors laureate等词,但此处“桂冠诗人”仅是一种荣誉称号,以表示对学生修辞、文法和语言能力的认可,而不是17世纪后演化成指代职务、头衔的专有名词;laureate或laureated也成了英语词汇,象征着卓越的成就或荣耀;laureate letters曾指代“高奏凯歌的信件”;源于此文化背景的baccalaureate(学士学位)也已融入到英语单词中。此外,词组 look to one’s laurels(努力保持荣誉),rest on one’s laurels(对既得的荣誉感到心满意足),w in/reap laurels(赢得声誉)已被《牛津当代百科大词典》录用;国际上从1947年起也用Nobel laureate来指代诺贝尔奖获得者,这表明laureate已经用来泛指一般意义上的荣誉获得者,文学意义上的殊荣概念已日益模糊化。

二、历史考证

1.起源时间考证

虽然《外国文学》《译林》《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当代外国文学》等国内权威刊物发表的关于桂冠诗人的文章为数不少,但对英国桂冠诗人源起的历史考证混乱不堪,多数文章对这一文学殊荣的来龙去脉缺乏清晰的阐述,且有的文章表述存在一定的纰漏或彼此间存在本质上的冲突。比如各刊物对授予英国作家桂冠诗人的具体源起时间持有异议。有文章认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正式任命的桂冠诗人是查理二世于1668年任命的约翰·德莱顿,此殊荣已经历经了341年的历史[10],而另一文却称,英王詹姆士一世建立了敕选宫廷诗人并授以月桂冠的体制,从此有了现代意义上的桂冠诗人[11]。英国桂冠诗人通常意义上是指英联邦桂冠诗人,它是由英联邦政府授予的桂冠头衔,在历史上此头衔有以下四种名称,即英格兰王国桂冠诗人(至1707年)、大不列颠联合王国桂冠诗人(1707—1801年)、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桂冠诗人(1801-1922年)以及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桂冠诗人(1922年至今)。

从国内外编撰的大型百科资料对桂冠诗人或poet laureate词条的考察是解决该殊荣在英国源起时间的争论的关键,因此,对比国外英文资料,即1955年版《读者百科全书(世界文学艺术卷)》(以下简称《读者》)[12]、1968年版《不列颠百科全书》(以下简称《英版不列颠》)、2001年投入运行的网络版《维基》、2008年版《单词与短语语源百科文库资料》[13],国内出版社编译的1994年版《大美百科全书》(以下简称《大美》)、1999年中文版《不列颠百科全书》(以下简称《不列颠》)[14]以及国内权威资料1999年版普及本《辞海》[1]3672等可以看出,《维基》最为全面,这是由它“所具有的开放、平等、自由、免费、普及、即时发表和挑战权威等重要特征”[15]决定的。虽然不同资料在具体任命时间、人名的中文译名等问题上,以上七种资料的观点差异甚大,且词条在表述的严谨性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比如只有四种资料认定琼森是1616年任命的,而只有三种资料认定德莱顿是1668年任命的。但通过对比,在该殊荣的源起问题上,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7世纪英国作家本·琼森和戴夫南特获得的是一种相当于领薪俸的荣誉,而不是正式的官职,但从德莱顿起的作家获得桂冠诗人的称呼是一个职位,即被官方正式授予的固定皇家官职。所以,如果从御用诗人算起,这一荣誉已历时近千年,因为“至少从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1066—1087在位)以来,英国国王便有聘请诗人的惯例”[8];如果从现代意义上的桂冠诗人(即1616年)算起,这一荣誉历经近400年的历史;而如果从官方的正式头衔(即1668年)算起,这一荣誉至2011年已历经了343年的历史。

2.具体名单资料考证

在解决英国桂冠诗人源起时间的争端后,有必要理清其具体的名单。对比不同百科资料具体名单,要从《维基》最早涉及宫廷御用诗人名单算起,以上七种不同百科全书中只有五种资料具体提供了英国官方桂冠诗人名单,即《读者》《大美》《不列颠》《英版不列颠》以及《维基》。从以上资料的对比可以看出,《维基》的资料最为齐全,已更新至21世纪,这是因为其他各种百科资料是纸质版,编辑时间存在差异并落后于时代的步伐。如《读者》是1955年编写的,《大美》是1994年编写的,《不列颠》是1999年编写的,所以《读者》的名单从琼森(1619—1637)至梅斯菲尔德(1930-)共计17位,《大美》从德莱顿(1670—1689)至休斯(1984-)共计18位,《不列颠》从德莱顿(1668—1689)至休斯(1984-)共计18位,《英版不列颠》从德莱顿(1668)至约翰·梅斯菲尔德(1930)共计15位;而《维基》虽在2001年1月才投入运行,但它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即时更新,内容更多。所以,20世纪末和21世纪的名单在其他三种资料中的缺失是历史的客观因素造成的。具体的《维基》名单如表1。

从五种资料中发现,在英格兰桂冠诗人加冕或任职时间的问题上,似乎无任何准确可靠的记录,因为五种资料中仅《不列颠》和《维基》保持一致,而《大美》和《读者》两种资料在个别地方均与其他两种资料有所出入,主要体现在德莱顿、琼森、戴夫南特和沙德威尔等四位诗人的加冕或任职时间上。中、英文版本的《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在沙德威尔的加冕时间上也存在差异,即使在同一资料中,前后解释也有矛盾,比如《不列颠》在词条解释中明确指出,1688年革命时,德莱顿因拒绝宣誓效忠而被取消桂冠诗人称号,从而使其带上了政治色彩[14],但紧随其后的“桂冠诗人名单(附任期)”却表明德莱顿的任期到1689年才结束;又如《维基》词条解释指明琼森在1617年获此头衔,而名单列表中注明的时间却是1616年。这种粗枝大叶的明显错误让人费解,此类错误是原来编撰者编辑、译者翻译校对或是出版社排版印刷时造成的,有待进一步考证。

表1 《维基百科》官方桂冠诗人名单

此外,各种资料负责编译的出版社不一致,导致资料的中文版本的英文译名差异较大。其中《维基》和《读者》为英文资料,利用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翻译《读者》的英文名单,与其他百科资料个别人名译法存在差异。其实,国内期刊文章在英文人名的翻译规范问题上亟待改善。比如1985年《外国文学》第10期一文以《塔特·休斯

——英国桂冠诗人》为题,但1993年《英语知识》第9期中却以《英国桂冠诗人——特德·休士》为题;又如《当代外国文学》2002年第2期一文以《英国桂冠诗人姆辛访谈录》为题,而根据《英汉大词典》附录的英汉译音表,此人名应为“莫申”。英文姓名的翻译不规范俯拾皆是,要统一规范混乱的译名,就要依据一定的衡量标准,否则仅凭译者主观臆断式的翻译,学术规范便无从谈起。如赵毅衡所说,“我们需要统一,是因为任其混乱下去,只能暴露中国学术界不够敬业,做学问不够严谨”。如果不及早做到,“就会对我国的学术事业教育事业造成太大的损失”[16]。

3.职责问题考证

英国桂冠诗人文学殊荣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这种状况保持了200多年[14]。获得桂冠诗人殊荣的诗人即是拿薪俸的英国王室成员之一,沙德威尔首创新年和生日颂歌,并配以乐曲,在国王面前演唱,赋诗的场合有个人场合,如君主的生日或是皇室成员诞生与婚庆,也有公共场合,如加冕仪式和军事凯旋仪式等。此做法在1690—1820年前后形成固定传统,这种状况保持了200多年,其延续性体现了该职位的特色,成为该职位的主要荣誉,但现在英国桂冠诗人已不再担负为庆典等场合赋诗的任务。1813年骚塞就任时企图终止该惯例,但未成功,不过暗中获准终止。最后是维多利亚女王取消了该做法,华兹华斯在接受此荣誉前明言,文雅的情感流露并非必然,1843年她任命华兹华斯时表示,桂冠诗人的称号仅是对卓越诗歌成就的奖赏,从此这一职位不再担负任何特定职责,但有的桂冠诗人,如丁尼生总体上对创作无数此类诗歌却是乐此不疲。总之,桂冠诗人是一种崇高荣誉,是名义上的英国王室御用诗人。

4.薪俸问题考证

御用诗人的酬劳很低,国王亨利一世据说每年付给御用诗人只10先令(英国货币,值旧币十二便士,为一镑的二十分之一)。在桂冠诗人正式成为官方头衔之前的待遇变动很大,起初是授予酒类酬劳。1389年被授予桂冠诗人头衔的乔叟,每年的俸禄只有葡萄酒,因此乔叟、斯凯尔顿、塞缪尔·丹尼尔等被戏称为义勇桂冠诗人。17世纪后,桂冠诗人享有俸金和俸酒的制度开始成型,从1668年德莱顿开始的桂冠诗人享有俸禄,并成为一种惯例,传统上俸酒的待遇大约相当于今天477升(105加仑)的雪利酒。最初詹姆斯一世1616年赐予琼森的是一笔津贴,后又由查理一世1630年确认并给予增加俸酒(即一桶加纳利白葡萄酒,后应1790年成为桂冠诗人派的请求而停发,因为他希望获得等值的金钱)。琼森的津贴是对他作为诗人为国王所作贡献的特别认可,并期待他继续作出贡献。琼森1637年过世后16个月,同样的津贴才赐予作出同样贡献的戴夫南特[14]。琼森被授予的年俸金是100马克,后来增发加纳利白葡萄酒;德莱顿的年俸金是300英镑和一桶加纳利白葡萄酒;派请求停发白葡萄酒,用27英镑来抵付;丁尼生则是每年从宫务大臣部门领取72英镑的俸金以及从王室财务获得相当于27英镑的俸酒。可见,俸金的多寡取决于王室收支用度情况。1998年英国政府和王室对桂冠诗人作出的改革之一是,将每年一桶西班牙红葡萄酒和70英镑的酬劳提高到每年5 000英镑酬金外加一箱红酒。据《维基》称,官方现在每年赠予桂冠诗人的酬金规定是5 750英镑(约9 250美元)。

5.危机与改革问题考证

在历史上,桂冠诗人作为一种官方荣誉,曾经不止一次面临信任的危机。一般说,英国许多诗人都以有朝一日能获得桂冠诗人为荣,但在历史上也有一些著名诗人,如托马斯·格雷、沃尔特·司各特、威廉·莫里斯等拒绝接受这一称号。候选任命和任期制度是该荣誉面临危机的一个原因。除了在1688年因拒绝发誓效忠于新任国王威廉三世而被辞退的德莱顿外,传统上此殊荣是终身制。英国桂冠诗人基本是王室御用诗人,主要为王室服务,既不代表国家,更不代表人民为诗歌立言,因此对英诗的发展和繁荣贡献甚微[17],在20世纪末尤其遭受更普遍的大众信任危机,主要是遴选、任命方式的缺陷。现行桂冠诗人是从英国首相提交的候选名单中由女王最终选出的,而首相则是向诗歌学会、皇家文学学会、皇家文学基金会、作家协会以及艺术委员会等权威文学机构和团体咨询后确定提名的[18]。可见,提名人选的质量取决于决定提名人选的英国首相的诗歌素养以及几家文学机构和团体的眼光,这种遴选方式必然存在弊端。

该荣誉面临窘境的根源是赋诗的惯例遭受非议。爱德华·吉本曾谴责桂冠诗人虚伪作假的作诗方式,“从奥古斯都到路易,执掌诗歌的缪斯通常谎话连篇而且受到收买。我一直怀疑是否在任何时代或宫廷,都会出现支薪的诗人诸如此类的编制,对于所属的王朝和所有重大的事件,都要写出赞美的诗歌和韵文,至少每年两次,还有规定的格式和长度,讲究铿锵悦耳能在礼拜堂吟唱,相信还要当着君王的面来颂扬。我愿意实话实说,只有君王是贤明之主而诗人有不世之才,始能弃绝这种荒谬的习气”[7]419-420。18世纪,这个职位多半是由一些次要、未流传下知名作品的诗人担任。19世纪,在华兹华斯(他在不须被迫写作庆典诗作的条件下,才接受这个职位)和丁尼生两人的任期之后,才使这个头衔有了更崇高、荣耀的地位[8]。沃顿和华兹华斯逝世时,都曾有人提议应该废除授予桂冠诗人的殊荣。丁尼生逝世时,英国人深感无人可获此殊荣,然而,英国人不愿意因一时之故打破传统习俗,更不愿意断绝文学与国家这种正式的纽带关系。因此,尽管抗议无才华诗人来接任丁尼生殊荣的声音不绝于耳,但是,桂冠诗人的加冕仪式依然延续至今。

1998年,休斯去世后,英国政府和王室面对改革的呼声作出让步,对桂冠诗人制度进行改革,废除终身制。1999年从安德鲁·莫申(1952-)开始,任命的固定期限改为10年。有限的任期意味着将有更多的诗人可以担任此职,未来的桂冠诗人只应比前任在诗歌民主化上前进一步,官方的改革为诗歌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和可能。卡罗尔·安妮·达菲于2009年5月被英联邦政府授此殊荣,这是此头衔授予仪式300年来第一个女性桂冠诗人,她是第一个公开表示两性倾向的诗人,她的任命标志着英国在性别、性取向等问题上更加的民主化,她是“英国文化、传媒和体育部有史以来第一次把决定权交给了公众”的桂冠诗人[10]。

三、结 语

英国桂冠诗人的文化理据考证展现了该文学殊荣所蕴含的丰富的物质文化、社会制度、生活习俗、道德观念、宗教信仰和思维方式等;而英国桂冠诗人具体名录的历史考证引发了对大型百科资料编撰或翻译事业科学权威性的思考,如纸版百科资料中,只有《不列颠》和《康普顿百科全书》简单介绍了美国政府设立桂冠诗人称号的情况,但对加拿大、新西兰、苏格兰、威尔士等国设立此殊荣的历史发展情况却只字未提。总之,在崇尚文化多元主义的今天,英国势必会加入世界性民主化推进的洪流。更公开透明的遴选方式是诗歌民主化的体现,英国只有顺应历史的趋势才能为本国诗歌的发展提供新的机会和可能,从而为世界文学增添更加绚烂的色彩。

[1] 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2]《辞源》修订组.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560.

[3] 大美百科全书编委会.大美百科全书:中文版:第17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4:38.

[4] Garvin J L.Encyclopedia Britannica[M].New York:Encyclopedia Britannica,Inc.,1968:809-810.

[5] 王立杰.词语的理据与词义理解[J].天津商学院学报,1999(1):55-58.

[6] 杨华,车琳.英美“桂冠诗人”漫谈[J].英语知识,2006(2):7-8.

[7] 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第6卷[M].席代岳,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

[8] 大美百科全书编委会.大美百科全书:中文版:第2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4:214.

[9] 戴尔·古德.康普顿百科全书:文化与体育卷[M].赵景纯,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30.

[10] 刘敏霞.桂冠诗人达菲和她的诗歌[J].译林,2010(6):208-211.

[11] 宁.“桂冠诗人”之今昔[J].外国文学评论,1996(3):135-136.

[12] Benét,William Rose.The Reader’s Encyclopedia:An Encyclopedia of World Literature and the Arts[M].New York:T.Y.Crowell Co.,1955:864.

[13] Robert H.The Facts on File Encyclopedia of Word and Phrase Origins[M].New York:FactsOn File,Inc.,2008:660-661.

[14] 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第13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364.

[15] 白崇远.《维基百科》的特性及影响[J].辞书研究,2009(2):67-72.

[16] 赵毅衡.“叙事”还是“叙述”?:一个不能再“权宜”下去的术语混乱[J].外国文学评论,2009(2):228-232.

[17] 松风.困陷在政体与人民之间的英国桂冠诗人[J].外国文学动态,1999(5):12-15.

[18] 松风.英国有识之士呼吁改革桂冠诗人任命方法[J].外国文学动态,1998(6):37-38.

Cultural Motivation and History on British Poet Laureates

CHEN Zhigan1,WANG Yufeng2

(1.Tan Kah Kee College,Xiamen University,Zhangzhou 363105,China;2.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Xiam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Xiamen 361005,China)

A cultural motivation study on British poet laureates reveals an abundant cultural connotation,w hile a historical study of this literary laurel in different encyclopediasat home and abroad demonstrates the importanceof p reciseness in academic norm,especially for the compilers and translators of data bank and that the historical reform is to take on amore transparent tendency to democracy.

laurel;poet laureate;culturalmotivation;historical research;encyclopedia;academic norm

H 316

A

1008-9225(2011)04-0063-05

2010-02-10

福建省教育厅2010年社会科学研究项目(JBS10006)。

陈智淦(1979-),男,福建德化人,厦门大学讲师。

【责任编辑:李 艳】

猜你喜欢
理据维基资料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从理据出发展开高品质评价——以《谏太宗十思疏》为例走进文言文深处
爱的最后一课
基于变长隐马尔科夫模型的维基词条编辑微过程挖掘
英语中爱情隐喻及其认知理据分析
维基解密大争论:争论固有焦点和在互联网时代呈现的争论新特征
全译繁化机制的内涵、理据与类型
爱的最后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