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农民身心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基于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的比较

2011-01-06 02:00谢静月李小芳刘权炜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苏中苏南苏北

谢静月,李 平,李小芳,刘权炜

(1.扬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2.徐州工程学院体育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3.徐州医学院公共教育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4)

江苏省农民身心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
——基于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的比较

谢静月1,李 平2,李小芳3,刘权炜1

(1.扬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2.徐州工程学院体育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3.徐州医学院公共教育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4)

综观江苏经济发展的走势,已逐步形成一个由南到北、不同发展层次和发展速度的经济带。通过问卷调查法、访问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对苏南、苏中、苏北农民的身心健康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江苏省农民身心健康呈现一定区域差异性,苏南、苏中和苏北农民在身心健康方面与经济、文化水平有相关性。

农民;江苏省;健康状况;调查

近年来,江苏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农村人口的健康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但在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尚不发达和完善的情况下,江苏省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仍然十分突出。本文从关注农民的健康角度出发,对江苏农民的身心健康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提出增强他们身心健康的对策,以便于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苏南地区选取苏州、无锡、常州三地,苏中地区选取扬州、泰州两地,苏北地区选取徐州、盐城、宿迁。随机抽取其中的 600名农民进行调查 (其中苏南、苏中、苏北各 200名),获得有效样本 557份,有效回收率92.83%。其中,男性 303人,占 54.4%;女性 254人,占 45.6%。年龄为 19-65岁,平均 38.95±11.58岁。经济收入方面,高收入 189人,占 33.9%;中等收入160人,占 28.7%;低收入 108人,占 19.4%。文化水平方面,小学 (含小学以下)186人,占 33.5%;初中235人 ,占 42.2%;高中 136人 ,占 24.3%。

1.2 调查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专业调查人员把量表带到农民家中。填表前,调查人员向农民说明本调查的意义,以消除农民的顾虑,并给予统一指导。农民当场填写问卷,填写完后由调查人员当场收回。对于文化程度偏低者,由调查人员逐条宣读和解释,待农民同意后帮助填写。

1.2.2 多因子统计法

采用自行设计调查表调查农民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地区、经济收入、文化水平等。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 (SCL-90)调查农民心理健康状况。量表含有 9个因子和 90个项目,内容涉及躯体症状、人际关系、情绪状态、生活习惯、饮食睡眠等方面。量表的每个题目均以 5级评分制记分,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反之,则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1.2.3 文献资料法

通过江苏省统计局网站搜索关于农民体质健康的资料和数据。

1.2.4 数理统计法

采用 SPSS13.0软件进行描述统计,t检验,并进行事后多重比较及 Pearson相关分析。

2 调查结果

明显高于城镇居民。江苏省苏南、苏中和苏北农民的体质评价总体随着人均收入的降低呈现不规则的下降趋势。

另外,从全省农民与城镇居民在医疗保健消费方面比较来看,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比例从 1999年 -2008年由 1.97:1上升到 2.73:1(如图 1所示),2008年农民医疗保健消费占生活消费的 5.46%,而城镇居民的医疗保健消费占生活消费的 4.25%。[1]从这两组数据来看,可以说明农村居民在预防、治疗疾病意识和健康体质方面均低于城镇居民。

图 1 江苏省 1999—2008年农民与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比较 (注:该图部分数据引自“江苏统计年鉴”)

2.1 苏南、苏中、苏北农民体质健康状况的比较分析

从调查数据可以得出,江苏省农村居民的体质达标率达到 89.9%低于城镇居民 94.5%,体质不合格率

2.2 苏南、苏中、苏北农民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分析

2.2.1 SCL—90量表调查结果 (见表 1)

表 1 苏南、苏中、苏北农民 SCL-90各因子均分多重比较 (M±SD)

由表 1可以看出各因子中,除躯体化因子外,其余8个因子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中抑郁、焦虑因子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强迫症、人际关系、敌对、偏执因子具有显著性差异。并且其中强迫症和人际关系因子,苏南、苏中、苏北各因子得分依次降低,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因子,按照苏南、苏中、苏北的顺序依次升高。结果表明苏南、苏中、苏北农民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整体来看,按照苏南、苏中、苏北的顺序,农民的心理健康状况依次降低。

2.2.2 农民经济水平、文化程度与各因子相关分析

通过对农民的收入、文化程度与 SCL-90各因子间的相关分析。得出农民的经济收入除与躯体化因子正相关外,与其他 8个因子均呈负相关。文化程度与SCL-90各因子呈负相关 (见表 2)。

3 结果分析

苏北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的贫困地区,距离我国经济发达地区较远,淮安、宿迁、盐城等苏北农村的交通运输相对闭塞,使得经济发展迅速的沿海和沿江地区对苏北的吸引和辐射作用较弱。近几年,农村商品经济与乡镇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也不断提高,但农村生活方式尚未从根本上摆脱自然经济的束缚,农业仍是农村居民最主要的职业与收入来源,“知足常乐、小富即安”仍然是传统农民的心态。由于农民这种半闭塞的生活方式,与社会缺乏交流,行为方式不易改变,对任何新生事物、新观念和外来文化持怀疑和排斥态度,缺乏群体、竞争意识和团结、开拓精神。农村的公共、公益事业发展滞后,农民上学、看病、养老等社会保障问题还相当突出,给苏北农民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此体现出不同程度的身心健康的失衡。

苏南地区地处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改革开放以来,“苏南模式”一度世人瞩目、大放异彩,与浙江的“温州模式”各领风骚。在新农村建设中,苏南人从自己的地理区位、经济基础、历史传统出发,积极探索出一条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镇化发展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知识化熏染乡风的成功模式。[2]从1980年以乡村集体经济为主要特征的“苏南模式”到1995年以来“以招商引资为先导、以开发区建设为载体、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导向”为主要特征的“新苏南模式”,伴随着城市、乡村非农产业的不断发展,苏州农民就业非农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苏南城乡一体化进展的加快,改变了农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新的体制转型。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社会转型,一方面解放了生产力,形成了农业人多种经营的新趋势,有效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给习惯于土地耕作和传统生活方式的农民群体带来了巨大影响,农民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增强,对健康体质的欲望不断增强。但是市场因素带来的不确定性,使得相当一部分人感到难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决定经济上的成败,因此产生彷徨和惘然等消极的心理因素制约了心理的健康发展。

苏中襟海带江,具有较强的对外开放和综合发展的优势。从空间关系看,由于地区经济差异大,苏南要带动苏北地区,需要有一个把苏南经济加以辐射、扩散和带动苏北地区的空间地带结构,这就是苏中地区。苏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全省经济发展战略上处在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苏中承担着承接苏南辐射和带动苏北发展的作用。苏中地区作为乡镇企业带动型发展的典型地区,其农村就业结构转换态势与机制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苏中农民具有追求苏南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过渡的状态,其身心健康状态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

4 提高江苏省农民身心健康水平的思考

4.1 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以强扶弱,优先发展落后地区

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农民身心健康的决定因素。苏、锡、常地区是全省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其人口健康水平也居全省最高,而苏中、苏北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其人口健康水平也相应较低。针对江苏省的经济发展现状,苏南、苏中和苏北这三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差异是显著的,温家宝总理说过“一个舰队决定它速度快慢的不是那个航行最快的船只,而是那个最慢的船只。”所以,目前江苏省应坚持“以强扶弱,优先发展落后地区”的原则,即把苏南的经济发展模式辐射到全省每个角落,优先发展苏北和苏中的经济落后地区,不断缩小区域间农村经济发展差距,使苏北和苏中的经济与苏南同步发展,这样全省农民的生活质量才能得到保障,农民的身心健康才有望进一步得到改善。

4.2 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的作用,在提高农民文化层次的同时提倡科学的生活方式

为什么国家经济发展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物质生活改善了,健康状况还令人忧虑呢?这是因为他们一方面越来越关注健康,追求健康,一方面又表现出健康知识的匮乏和健康观念的落后,这就需要依托乡镇文化站,通过提高农民文化层次来提倡科学的生活方式。此外从表 2可以看出文化程度是影响农民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目前江苏省虽然在每个行政村设立了农民技术培训学习基地,这并没有从农民的全面发展角度来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而在全省每个乡镇设立的文化站完全可以发挥它多功能、多辐射的作用。所以乡级政府要深入的、全面的对乡镇农民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层次,让他们懂得如何调整干预自身的心理问题,如何通过体育锻炼来促进身心健康,如何养成并保持科学的生活习惯,以便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

4.3 实施以提高农民身体素质为己任的健康工程,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质保障

在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尚不发达和完善的今天,农民的身体素质不高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相关部门对江苏省部分农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由于长期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不注意锻炼身体,加上生活水平较低,导致农民的身体素质普遍欠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人为本,首先就要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如何让广大农民加入到健身大潮中来,强身健体奔“小康”是农村体育工作的职责所在。一方面要明确田间劳作不能代替体育锻炼,体力劳动者同样需要健身,另一方面要注意体育锻炼科学化。这就需要在专家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帮助下,进行科学锻炼和身体的测量与评价。在提供实用的场地器材同时,提供科学锻炼的指导。

随着农村体育活动的普及,人们不再满足一般简单体育活动和自发盲目的体育锻炼,但是江苏省农民体育活动开展地区差异较大,其锻炼项目较单一。据扬州市调查表明,农民经常选择的锻炼项目以跑步为主 (男性 31.3%;女性 29.3%),其次为健身走 (男性2.5%;女性 5.13%),而选择其他项目的很少。有学者提出:在一些富裕乡镇开展的一些健身、休闲、娱乐活动,应当属于娱乐行业,那么真正属于我们农民体育的到底是什么?笔者认为,在农村以比较低的成本以及综合利用资源,以传统体育为龙头来解决目前农民开展体育活动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促进农民身体素质整体提高。

4.4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保障农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由于现行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江苏省处于不平衡态势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没有得到普及和完善,其根本原因与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的收入水平有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制度是“县办县管”的方式,所以政府在医疗补助金上存在地区的差异。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完善制约了农民身心健康状况的发展。以江苏省的发展情形来看,促进苏北和苏中经济发展是改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方面,此外,应加大对苏北和苏中的财政支持和社会补助,这样双管齐下才能对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起到积极地作用。

[1]江苏省统计年鉴,江苏省统计局网站[EB/OL].

[2]彭安玉.论苏南新农村建设的成功模式[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38.

[3]许浩.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对国民体质的影响[J].体育与科学,2004(2):47.

[4]王平.江苏农村体育健身工程研究 [J].体育文化导刊,2010(1):8.

[5]伊向仁.农村体育“四维健康”组合体系的构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4):63.

[6]谢静月.小康社会框架下的我国农村体育地位、问题与对策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4):10.

[7]傅建霞江苏省成年人体质健康促进干预项目的 loqistic回归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4):1.

Analysis the Investigation of Health Status of Farmers in Jiangsu Province

Xie Jingyue et al
(Yangzhou University,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Yangzhou 225009)

The tren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Jiangsu province,has gradually formed a economic region from south to north,the different development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peed.The questionnaire,interview and investigation method are used in this article to have multiple comparisons of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southern central and northern Jiangsu farmers and analysis the research of the health statusof the far mers in Jiangsu province.The results show that far mers in Jiangsu Province form some regional have some differences in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southern,central and northern far mers in the health and economic,and the relevant cultural level are decreasing.

farmers;Jiangsu province;health status

G80-051

A

1001-9154(2011)05-0050-04

G80-051

A

1001-9154(2011)05-0050-04

谢静月 (1962—),女,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论与社会体育学。

2011-04-11

猜你喜欢
苏中苏南苏北
苏中革命历史纪念馆被授予“扬州市华侨文化交流基地”
苏中少年英雄——周银海
苏南年俗亦动人
苏中掘港的悠悠年昧
凝侨心 聚侨力 助推盐城高质量发展走在苏北苏中前列
路先生,我错了
杨岳赴苏北调研农村基督教工作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秦吉鸟,只为懂爱的人传情
八路军新四军的苏北整编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