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然倒塌:秦朝覆亡真相

2011-01-11 10:31彭勇
决策与信息 2011年6期
关键词:扶苏赵高嬴政

文/彭勇

轰然倒塌:秦朝覆亡真相

文/彭勇

秦始皇

公元前221年,也就是西方的耶酥基督尚未诞生前约两百年,中国即已建立起政治上统一的秦朝。从此中国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大国,不管豪强公开割据或外族侵入建立政权,最后总是还原为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国家。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现象。秦始皇的功绩至巨至伟。但是,秦朝又是一个短命王朝,它轰然倒塌的缘由也给后人以深刻警示。

千古一帝

秦本是中国的西方小国,几代人都前赴后继与戎狄战斗,逐渐强大起来。

西周孝王曾封给养马人非子一块土地,地名秦(甘肃清水县),在戎狄间。宣王封非子曾孙秦仲做大夫。秦仲攻西戎战死,子孙都戮力攻戎,国势渐盛。秦仲孙秦襄公因为救幽王有功,又护送平王东迁洛邑,因此平王封襄公做诸侯,逐渐拥有了西周故地,成为西方强国。

秦君大多都是有作为的君主。经过秦文公、秦穆公、秦孝公及惠王、武王的苦心经营,到昭王时期,秦国实力已经大大超过了东方六国,为嬴政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始皇登基后继续奉行“远交近攻”的既定策略,以重金收买关东六国权臣,离间其君臣关系。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10年间,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混战不已的局面,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

嬴政用武力吞并六国之后,为了适应大一统的需要,参照历代秦国的政治体制,重新建立了一套以皇帝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嬴政认为,天下已经统一,过去的“帝”和“王”的称号却不统一,便下令臣下重新商量议定他的称号问题。有大臣说,远古时期有“天皇、地皇、泰皇”的传说,其中以“泰皇”为尊,故主张以“泰皇”来称呼他。听了大臣的意见,嬴政决定去掉“泰”,保留“皇”,再加上古代的“帝”号,合称为“皇帝”,以此显示自己功高三皇、德超五帝。嬴政自称“始皇帝”,后世子孙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期盼嬴氏江山能够延续千秋万代。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秦始皇还创立了与皇帝的称号相一致的一些称谓制度。如皇帝自称用“朕”,表示至尊无二;皇帝所下的涉及制度的命令称“制”,昭告臣民的令文称“诏”;皇帝的印专门用玉做成,叫做“玉玺”,而且只有皇帝的印才能叫做“玺”;皇帝的妻子称“皇后”,父亲称“太上皇”,母亲称“皇太后”。这一称谓制度在此后千余年一直被沿用。

秦始皇大权独揽,日理万机。政事不论大小,全由皇帝一人裁决。白天审理案子,晚上批阅公文。秦始皇规定,自己每天必须批完一石公文才会休息。当时还没有出现纸张,公文是写在竹简上的,所以公文的数量用“石”这一重量单位来衡量。一石在当时是120斤,相当于现在的60斤。由此可知,秦始皇确实是一位勤勉、有作为的皇帝。

在中央,秦始皇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官僚体制。皇帝之下是三公: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首,最高行政长官,职责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负责管理文武百官。太尉是最高军政长官,负责军事事务,但是,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听从皇帝的命令,所以,军权实际上是掌握在皇帝之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负责监察百官。三公以下设九卿: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各有明确的分工,负责不同的政务。

在地方,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这是地方政治体制的历史性变化。在讨论地方体制时,包括丞相在内的多数大臣主张分封制,唯独廷尉李斯主张郡县制。李斯说,周朝实行分封制,将王公子弟封到各地为王,开始还能够精诚团结,拥护周王,但是,过不了几代,诸侯王与天子的血缘关系逐渐疏远,再加上诸侯国的发展壮大,他们就不再听从周王的指挥,致使周朝分崩离析。如果实行郡县制,皇帝亲自任命、罢免地方长官,政权就可以永远掌握在中央皇帝的手里,天下才能够长期稳定。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设立36郡,郡下设县。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是县令或县长。县以下依次是乡、亭、里、什、伍,是一种准军事化的管理体制。

为巩固大一统格局,巩固中央集权,秦始皇又采取一系列行政改革。第一,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地主,奖励私有制。公元前216年,秦始皇下令,地主和自耕农只要向政府申报占有土地的数额,交纳赋税,就可以拥有对土地的所有权;第二,统一度量衡,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为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制度;第三,统一货币,以秦的“半两”钱作为流通货币;第四,统一交通工具,实行“车同轨”、“行同伦”,确定车轨的标准宽度;第五,统一文字,以当时在各国流行的小篆为基础,略加整理,作为标准文字通行天下;第六,修长城,秦始皇下令将原来六国各自修造的长城拆毁,然后统一修造抵御北面匈奴的长城,秦的长城西起陇西的临洮,东到辽东,东西长达万里;第七,没收天下兵器,将其熔化铸成12个巨大的铜人,防止天下人作乱;第八,修弛道,以咸阳为中心,共修成三条,一条向北通到了内蒙古,一条向东通河北、山东,直到海边,一条向南通两湖和江苏;第九,迁徙六国贵族和豪富到咸阳,以利于对他们的控制。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状态的形成,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统一和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之他成为这个时代的伟大代表人物。但是,他又做了许多民不堪命的事情,加上他的继承人秦二世无比昏暴,使秦国成为短促的朝代。

始皇暴政

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一千余支秦简,内容主要是秦的法律制度。这些秦律的涉及面相当广,包括农田垦种、山林保护、牲畜饲养、粮草管理、货币流通、物资管理、手工业生产、徭役征发、刑徒使用、军爵赏赐、官吏任用、保举子弟、府库收藏、征发戍边、对游士的限制,以及官营手工业产品的评定等等。律文内容明确,规定具体,有的近乎琐细,反映了秦律严酷的特点。依史书记载,秦律的核心是刑法,它是将商周时期五刑(即墨、劓、、宫、大辟)发展为死刑、内刑、罚作、迁刑和赎刑等,共计五类。每类刑罚又可分为若干不同的刑种。单就死刑来说,即可分为斩、戮、车裂、弃市、枭首、腰斩、生埋、赐死、夷族等等十余种之多。按秦律,并不是只有百姓本人犯罪才会受到惩罚,有时候,祸可以从天而降。比如,秦律规定:一人犯死罪,亲族一起处死,叫作“族诛”;一家犯法,邻里同罪,叫作“连坐”。生活在如此严酷的法律下的人们随时都会被指控犯法,随时都会被罚做苦役,随时都会被斩脚、割鼻、处死等。

严酷的法律引起了百姓和士人的普遍不满,他们依据包括史书、经书等书籍中所记载的先公先王的贤德事迹,纷纷指责或影射秦始皇。已经升任丞相的李斯,认为这些人之所以胆大妄为矛头直指始皇帝,就是因为书籍的缘故。他给秦始皇写了一封奏疏,要求焚毁“妖言惑众”的书籍,下令除了秦国历史之外的所有史书,以及经书、诸子百家之书等等典籍,无论是官府收藏,还是民间百姓和士人收藏,一律烧毁,只留下关于农业、卜筮和医药的书籍。秦始皇同意了李斯的意见,下令在全国“焚书”,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清洗。烧掉书籍,并不能堵住百姓和士人的口,反而激起更大的反抗。士人们对秦始皇的暴政怨愤异常,流言遍布天下。秦始皇勃然大怒,派出御史到全国各地追查,竟然抓到460多人。秦始皇下令把这些人押到骊山的山谷中,全部坑杀。因为他们绝大部分是儒生,所以被后人称为“坑儒”。“焚书坑儒”事件,使秦始皇失去了士人之心,这也成为秦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秦始皇很喜欢六国华丽的宫殿,所以,每灭一国,他都要让人将这个国家宫殿的图样画下来,在咸阳照样仿造。六国华丽的宫殿并不能满足秦始皇的无限欲望,他曾经想造一个庞大的苑囿,西起雍、陈仓,东面延伸到函谷关,面积近千里,最后被侍从、侏儒优旃劝止。尽管如此,秦始皇还是建了大量奢华的宫殿,仅咸阳周围就建有宫殿270多座,关外行宫400多座,关内300多座。修建这些宫殿,当然需要役使大量的劳力。其中,最大最有名的宫殿当属阿房宫。根据《史记》记载,规划中的阿房宫前殿东西长500步,约合700米,南北宽50丈,约合115米。这个巨大的工程,每年都要调用劳动力70万人。到秦始皇死在出巡路上,阿房宫尚未建成。另一个宏大的工程是修建秦始皇自己的陵墓——骊山墓,每年也用劳力70多万人。再加上其他工程,如建长城,修弛道,常年的兵役征发等,每年参与服役的人数竟然达到300余万之多。男子不够用,就征发女子(秦朝因为实行法治,反对儒家思想,没有像后来那样限制妇女从事公共活动)。秦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左右,被征发营造宫室、坟墓,守五岭,筑长城,戍边等,总数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十五。使用民力如此巨大急促,实非人民所能承受。至秦始皇末年,农民起义已经接近爆发点。

秦始皇称帝后,知道死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在骊山营造大坟墓;又希望或者可以不死。为此,他派出很多方士去求仙找药,如让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东渡日本即是一例,为此浪费大量财物。方士妖妄,劝他隐藏修炼,因此又造许多宫室。他造长城,巡游四方,大都是受方士的唆使。他到碣石(今河北秦皇岛一带)一次,到成山(今山东胶州半岛成山角一带)两次,就是因为传说这些地方是神仙常来的地方。秦始皇出巡还有另外一个目的,那就是向天下人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至今,许多地方还存有秦始皇出巡时留下的石刻,如著名的泰山石刻。这些石刻主要是为秦始皇歌功颂德,宣传秦朝统一天下、进行各项改革的历史功绩。秦始皇每出巡一次,都会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闹得百官黎民不得安宁。

一次,他南巡到衡山,舟行至湘山(今湖南岳阳县西南)遭大风。秦始皇大怒,使刑徒3000人把山上的树全部砍光,只是为了向湘神表示皇帝的威力。公元前221年,有一块陨石从天而降,有人便趁机在上面刻了诅咒秦始皇的一句话:“始皇帝死而地分”。秦始皇得到消息,火冒三丈,派御史严厉追查刻字的人。追查未果,御史便将陨石附近的住户全部处死,又将刻有字的陨石毁坏,但这丝毫不能挽救秦朝灭亡的命运。

沙丘政变

“山雨欲来风满楼”,是秦始皇临死前中国社会的真实写照。当他客死在沙丘之后不久,陈胜、吴广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就爆发了。起义的发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自始皇统一中国以来积累的社会矛盾的总爆发,是始皇暴政的必然结果。当初秦始皇兼并诸侯,一统中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因为当时的中国,长期分裂,久经丧乱。春秋战国400多年之间诸侯争霸,合纵联横,天下扰扰,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民心思治,民心思安。如果不经过长时期的休养生息、长时期的恢复,社会是很难继续向前发展的。但是,秦始皇所实行的政策,却是反其道而行之,举全国之力,修建宫殿,修筑长城,开拓边疆,开辟驰道等,全然把新国家当作一个新的战场——全民参与旷日持久的“土木工程”战争。早已经厌倦了战争的百姓,如今又参与到这一场更大的“战争”之中,除了反抗暴秦,他们似乎别无选择。

公元前210年,嬴政进行最后一次巡游,同时也是他的死亡巡游,危若累卵的秦王朝灭亡的日子已是屈指可数了。这次巡游,随行的有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和他最喜欢的小儿子胡亥。返回途中,一向身体健康的嬴政在平原津(今山东德州)突然病倒。到了沙丘(今河北平乡、广宗一带),病情非但没有好转,而是加重了。秦始皇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这才慌了手脚,急忙命令李斯起草诏书,并将诏书和传国玉玺递送给长子扶苏,催促扶苏立即赶回咸阳,主持丧礼。当李斯草拟好诏书呈交嬴政审阅时,嬴政已经死去了。此时,扶苏又在哪儿呢?原来扶苏曾经劝说过秦始皇:“现在天下刚刚统一,边境上的民众还没有彻底安定,士人们也都推崇儒家的主张,而父皇却用严酷的法律治理天下,儿臣担心会令天下不稳。希望父皇能认真考虑,改变政策,安定人心。”扶苏的话可谓句句在理,但是秦始皇又哪里听得进去,反而斥责扶苏多事,将他派往边境的军队里做监军,和大将蒙恬一起抵御匈奴。

秦始皇死在了沙丘,只有随行的李斯、赵高和胡亥知道此事。他们心中各怀鬼胎,明争暗斗。李斯因秦始皇死在外地,生前又未立太子,唯恐引起天下大乱,所以决定秘不发丧。做过胡亥老师的赵高为了篡夺朝政大权,准备改立胡亥为秦朝的皇帝。因此,他不仅扣下秦始皇给扶苏的书信,竭力怂恿胡亥夺取王位,而且还以官禄权势为诱饵,对李斯进行威逼利诱。胡亥能够登上九五之尊,何乐而不为呢?李斯为了保全自己,终于失节妥协。于是,赵高就开始一步一步地实施自己的阴谋。首先,他假造遗诏,指责扶苏在外不能立功,反而怨恨父皇,命令他自杀。接到诏书后,扶苏便自杀而死。接着,赵高将嬴政的尸体放在车中,关上车门,拉上车帘,让百官以为秦始皇仍然活着,带领大队人马匆忙往咸阳赶去。路上,又出了点小小的插曲。因为天气炎热,尸体腐烂发臭。赵高派人弄来大批鲍鱼,命令每辆车上装鲍鱼一石,以混淆尸臭。终于安全抵达咸阳,赵高这才宣布发丧,并拥立胡亥为帝,是为秦二世。赵高拥立有功,从此把持朝政,横行无忌,就连胡亥也只能听从他的摆布。

胡亥即位后,在赵高唆使下,杀死公子公主22人(秦始皇子女)、大将蒙恬蒙毅兄弟以及许多大臣。第二年,又以谋反的罪名腰斩李斯,灭其三族。秦二世以累累白骨企图巩固其帝王宝座,暴露了他残暴的本性。对于普通百姓的杀戮,秦二世更是毫不手软。在埋葬秦始皇时,他担心修建骊山墓的工匠会泄露地宫玄机,竟下令将全部工匠闭死于墓中。不仅如此,他还大兴徭役,加重赋敛。始皇死后,他继续调集大量的劳力,加紧修建阿房宫、直道和驰道。为了加强对关中地区的统治,他又征调五万人屯卫咸阳。秦二世还竭尽所能地享乐,他豢养了大批狗马禽兽,以供游猎之用。横征暴敛与荒淫无道,与秦始皇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秦二世是一个终日沉湎于享乐的昏庸皇帝,他听信赵高的一派胡言,把一切朝政都交给了赵高。二世以为从此可以穷奢极欲一辈子,赵高以为从此可以篡夺帝位。中央集权的秦朝廷,实际上只剩下秦二世和赵高两个独夫了。一天,赵高为了考验朝中谁服他,谁不服他,就牵了一只鹿上朝,对胡亥说:“陛下,我弄到一匹马,特来进献给您。”胡亥哈哈大笑:“爱卿在开玩笑吧!这明明是只鹿,怎么是马呢?”赵高板着脸,一本正经地说:“是马,请大家认吧。”许多大臣惧怕赵高,就附和着说是马。这就是历史上“指鹿为马”的故事。从此,赵高更加为非作歹,朝廷上下再也没有一个人敢说个不字。

陈涉首义

公元前209年7月,秦二世下令征调贫民去戍边,阳城人陈胜、阳夏人吴广也在征发之列。他们和另外九百个贫苦农民,在两个将尉押送下,到渔阳(今北京密云县西南)戍守。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当他们走到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州市东南大泽乡西南)时,遇到大雨,道路不通,无法继续前行,延误了到达渔阳的日期。按秦律,如果戍卒不按期报到,必定斩首。于是陈胜便和吴广私下商议道:“赶到目的地,或者逃亡,都不能免于一死,不如趁此作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情。”为了坚定大伙儿对陈胜的信心,发动戍卒跟随自己共举大事,他们便暗暗在帛上书写了“陈胜王”三个字,并把它藏在鱼腹中。戍卒在剖鱼时发现帛书,非常惊异。他们又在深夜,到附近祭祠中点上一堆火,并模仿狐狸的声音,大呼“大楚兴,陈胜王”。这“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的办法十分有效,戍卒们私下纷纷议论,觉得陈胜不是一般人,觉得跟随陈胜就有活路。

于是,900个戍卒“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以“大楚”为号,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组成了一支手持木棍、农具的起义队伍,树起了反秦的大旗。为了发动更多的群众参加起义队伍,他们就用秦始皇长子扶苏和楚国大将项燕的名义号召群众。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熊熊烈火,就在大泽乡燃烧起来了。

陈胜称王以后,逐渐骄傲和贪图享受起来,以至最后脱离了劳动人民。陈胜的骄傲,使他同群众的距离愈来愈远。从此以后,曾经与陈胜共患难的“故人”都纷纷离开他,而他只信任朱房和胡武等人,有功者不能赏,有罪者不能罚,对于同朱、胡有私怨的人,则任意加罪,结果失掉了人心。当章邯率大军逼近陈时,陈胜已经没有多少兵力。公元前209年12月,农民军的根据地——陈失陷。于是,陈胜率一部分队伍且战且退,却不幸被驾车的庄贾杀害。

从陈胜首义到败亡,虽然只有六个月,但反秦的浪潮自此汹涌,不可遏止。

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被汉军围困,于四面楚歌声中在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自刎,汉王刘邦乘势雀起,在山东定陶汜水之阳举行登极大典,定国号为汉,最终摧毁了秦的统治。

(此文摘编自《天朝落日》一书。彭勇主编)

猜你喜欢
扶苏赵高嬴政
昙花一现的秦朝
图穷匕见
指鹿为马
向嬴政索田宅
呜咽呜咽泉
指鹿为马
那个不爱茉莉的扶苏
赵高的阴谋
我和扶苏君的日常
吕不韦之死不蹊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