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兵工:从一支独秀到春色满园

2011-01-16 01:58杨虎林,姬志杰
军工文化 2011年9期
关键词:兵器工业民品兵工

人民兵工:从一支独秀到春色满园

毛泽东同志在总结大革命失败教训的“八七会议”上提出的“枪杆子里出政权”,为人民军事工业的创建奠定了思想沃土。1931年10月,我党在江西兴国官田创建了中央军委兵工厂。从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兵工厂犹如一支稚嫩的战地黄花,开始在红色的大地上茁壮成长。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发出“每个游击根据地都必须尽量设法建立小的兵工厂”的号召,我党陆续创建了黄崖洞兵工厂、陕甘宁边区机器厂、温家沟兵工厂等规模不一的兵工厂。为了加快兵器工业的发展,我党先后从上述兵工厂等抽调了大批技术骨干奔赴各根据地参与兵器工业建设,使人民兵工从原来的维修枪械、生产复装子弹,转向自己设计自己造,为随后的“百团大战”等著名战役和历次反日寇扫荡提供了充足的军火武器。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兵工进行了大规模的能力调整和扩建,对技术人员开展了大量交流培养,逐步能制造门类较为齐全的武器弹药,使人民军队实现了从冷兵器、冷热兵器混用到多兵种的转变。到了1947年,人民兵工事业已初具规模。这些从官田茅屋、延安窑洞、太行山麓、野山坡旁成长起来的兵工厂,就像一支支山丹丹、山茶花、战地黄花,经枝接、移植为绿色苗圃,使解放军从“小米加步枪”迅速发展到拥有强大炮兵、具备大规模野战和攻坚的能力,极大地加快了新中国的解放进程。

解放后,无数身穿“国防绿”和“干部蓝”的人民兵工带着千锤百炼形成的优良传统,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大熔炉中,在大漠戈壁一块块荒凉贫瘠土地里,埋下了一颗颗孕育希望的种子;在国防尖端科技一张张空白的图纸上,开始绘就一幅幅精美的崛起蓝图。当毛泽东发出“三线建设要抓紧”的号召后,习惯了移民的兵工人再度选派优秀儿女,奔湘水、赴赣江、入巴蜀、爬云贵,把人民兵工精神和创业智慧的种子生态移植于尚在萌芽中的核、航天、航空、船舶等国防工业,这些种子在温热的土壤里吐嫩蕊、发新枝、沐阳光、饮雨露,成就了共和国军工事业的团花锦簇、百花争艳。

改革开放的春风催生了兵器民品的快速生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大批以长安、嘉陵、晋西车轴、惠丰型材为代表的“兵器族”名牌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进入千家万户和人们的心中,成为以兵工品质占领民品市场的神来之笔。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组建10多年来,通过大力发展高科技兵器、海外战略资源和军民结合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力量培育、开发了诸如汽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爆破器材、特种化工、石油化工、光电信息、新型材料等一批具有军工高科技背景的支柱民品,成为我国经济大观园中的朵朵耀眼繁花。

80年来,以人民兵工为根基成长起来的国防科技工业,在为人民战争和经济建设提供了充足的武器装备和急需民用产品的同时,取得了以“两弹一星”、洲际导弹、核潜艇、载人航天和绕月探测工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经历了从国家统购统销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从负重前行、行业巨亏到资产优质、整体盈利,从单一从事武器研制到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涅槃重生;完成了产品由单一的军品结构向军民复合式结构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兵器“双雄”、中核工业、中航工业等陆续跨进国企千亿俱乐部,兵器工业、兵器装备、中航工业集团跻身世界“500”强,中船工业从世界船业无名小辈到“第二造船集团”的华丽转身。

80年来,从官田兵工厂一枝独秀,培育出一颗颗生命力旺盛的兵器幼种,经共产党人精心播种,在祖国广袤大地里生根、发芽,迅速成为人民兵工的绿色苗圃。60多年来,国防科技工业从人民兵工的绿色苗圃移植、嫁接,逐步成长为今天十大军工集团的春色满园、百花争艳,惊艳地绽放在祖国大地上。

(执笔:杨虎林、姬志杰)

猜你喜欢
兵器工业民品兵工
晋东公司邀请军工文化专家开展“传承红色基因,践行新时代人民兵工精神”讲座
中国兵器工业第五九研究所
中国兵器工业第五九研究所
老兵工精神永放光彩
航天企业民品文件归档工作的思考
中国兵器工业第五九研究所
湖北省民宗委组织召开全省贯彻落实民贸民品优惠政策视频会议
回首烽火硝烟路 汇聚兵工报国情 豫西集团党委组织集中观看《烽火硝烟兵工路》电视专题片
政府投资、军民工业标准差异与民品企业进入军品市场的困境
纪念人民兵工创建85周年暨《人民兵工精神》图书出版发行座谈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