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政产学研合作平台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记东南大学吴智深教授

2011-01-16 06:56宋翠翠
中国科技产业 2011年3期
关键词:东南大学产学研学术

■ 宋翠翠

搭建政产学研合作平台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记东南大学吴智深教授

■ 宋翠翠

进入21世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显得越发重要,如何发展具备健康安全化、耐久高寿命化、绿色低碳化、智能生命化的城市,值得大家去思考。东南大学教授吴智深的研究成果为其提供了学术支撑,因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而荣获2010年江苏省“双创人才”称号。

吴智深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在纤维复合材料、光纤传感技术、智能材料及结构、结构工程、城市安全、节能工程及系统等方面,在日本和国内曾主持各类重大、国家级项目及人才基金项目30余项,发表学术期刊论文300余篇(其中近150篇被SCI收录),国际会议论文250余篇(其中主题和特邀报告50余篇),不少文章保持着高引用率,总引用达1000次,名列相关领域国际前茅,著书6册,申请及获得国内外专利近50项。先后被选为 IIFC(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FRP in Construction),ISHMII(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of Intelligent Infrastructure)、日本土木学会等学会会士。担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Materials and Structural Systems主编和10种SCI检索期刊在内的学术期刊副主编、编委,IIFC副会长及国际学术团体的理事、常务理事及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等重要职务,曾多次担任过国际学术会议的大会主席,多次被邀请为各类国际会议的学术顾问委员会及学术委员会委员。

吴智深教授1990年获日本名古屋大学工学博士学位。2002年起任茨城大学教授,成为该国立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1997-2005年兼任日本通产省工业技术院(现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技术官、主任研究员,2003年起任茨城大学智能结构及保障系统研究机构主任,并历任该大学城市系统工程学科长、领域长,情报系统科学博士课程专攻长,工学院学务委员会主任等。回国后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2009年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作为华侨界领袖,在国外期间积极开展了各种为国服务工作,特别是作为领军人长期开展了海外智力支援西部发展工作。

2010年起,吴智深教授担任东南大学学术特区——城市工程科学技术研究院创院院长,积极推动建立国际通用的管理体制,大力推行教育国际化,力争5年内把研究院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标志性高科技成果的高产基地以及高水平人才和创新团队及国际性人才的培养基地。他还负责东南大学985可持续城市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通过节能材料与环境控制、纤维材料与工程耐久、智能传感及感知工程、城市高速运行与安全保障四个方向的重点发展,为发展可持续城市工程提供学科支撑。与美国斯坦福大学、日本茨城大学等20多所海外大学相关机构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并将与斯坦福大学、东京大学、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等建立联合实验室。另外联合东南大学相关学科打造国际一流的基础设施耐久与健康实验国家级创新平台,推动东南大学土建交通环境及材料等学科高峰群的世界级跃升。

在海外虽然没有产业创业经历,基于相关研究领域的领军地位,通过长期的政产学研合作,吴智深教授在碳纤维等高技术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光纤智能传感技术产业、土建交通行业仍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他利用国际方面的经历和资源,作为负责人推动东南大学与南京市建邺区政府联合创建“绿材谷”研发链型产业园及国家级玄武岩纤维工程中心工作。同时作为领军人,他启动了以玄武岩纤维为核心的项目,通过该平台的建设,搭建政产学研联合平台,建立企业联盟和创新载体,组建玄武岩纤维专业协会,提升我国高技术纤维产业创新能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高技术纤维产业,促进整个绿色工业产业链的形成和快速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东南大学产学研学术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